(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2课《卖油翁》精品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2课《卖油翁》精品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生巧”“实践出真知”“人外有人”的道理。其寓意是:所有技能都能通过长期反复苦练而达至精湛之境。

(四)赏读课文,鉴赏评价 1.卖油翁和陈尧咨谁是主人公?

答案示例:卖油翁。因为本文的题目是“卖油翁”,所讲的道理是通过卖油翁表现出来的。

2.陈尧咨和卖油翁都可说是身怀绝技,你认为他们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答案示例:多练、手熟(熟能生巧)。

3.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本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案示例:①本领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经过勤奋的训练才能获得。我们现在精力充沛,只要肯下功夫钻研一门学问,经过长期的努力,一定会熟练掌握它并应用自如。②要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知错能改。③谦虚使人进步,我们要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不停地学习。

4.试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答案示例:①寓理于事,通俗易懂。陈尧咨擅长射箭,当世没有人能够与他相比,他因此而自夸。卖油翁看了他的射技后,认为只不过是因为手熟罢了。陈尧咨非常生气,诘责卖油翁轻视自己。卖油翁用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事实,让陈尧咨心服口服。文章通过具体的故事,阐述了抽象的道理,明白透彻,通俗易懂。

②欲抑先扬,推波助澜。文章以褒扬发端,对陈尧咨的射技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接着宕开一笔,交代卖油翁对陈尧咨射技的态度。在卖油翁眼里,陈尧咨的射技是不足挂齿的,这自然令孤高自傲的陈尧咨疑惑不解,于是引出了他的诘问。卖油翁轻描淡写的回答让他怒不可遏,厉声呵斥。卖油翁不为所动,用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事实,让陈尧咨恍然大悟,心悦诚服。欲抑先扬手法的运用,使全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五)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阅读下面的短文,思考:短文与《卖油翁》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梵天寺木塔 (宋)沈括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9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答案示例:两篇文章都通过人物语言、神态来正面刻画人物形象,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来反衬人物形象。

附译文:

钱氏王朝统治两浙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工匠师傅就私下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当然不会晃动。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对“熟能生巧”这耳熟能详的道理,可能有一种新的认识:任何人从事任何行业,要想从生疏到熟练,从熟练达到大巧之境,必须具备恒心(坚持不懈、锲而不舍)、专心(心无旁骛、专心致志)、虚心(谦以养德、虚怀若谷)、苦心(勤能补拙、勤学苦练)。陈尧咨射箭如此,卖油翁沥油如此,我们的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动作:观射—献技

??卖油翁?卖油翁??无他,但手熟尔语言? ??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10

陈尧咨:自矜—质问—忿然—笑遣

??

?熟能生巧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