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评试题1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安评试题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就生态安全的评价标准而言,虽然不同的评价对象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但如果抽象掉具体的评价对象的特定标准,我们总是可以为其找到一种称之为“理想状态”的评价标准。这种“理想状态”的评价标准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①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能力,即生态巨系统(各生态子系统的有机整合)和各生态子系统不受来自系统外胁迫力的影响;

②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但安全的生态系统应该能够消解这种影响并通过自组织能力修复其丧失的部分功能,恢复生态过程的完整性;

③生态系统的维持能力,即维持生态系统功能完整性的能力,安全的生态系统在外力胁迫下不仅不会降低其向人类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如森林生态系统提供木材产品等),也不会降低其特有的生态功能(如森林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等功能),相反这些功能还应该逐步得到提升,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④生态系统的零风险,即系统间不能相互危害,由于人类的自私和对物欲的无限贪婪,人类活动充满了功利性,往往以牺牲一个系统的功能完整来维持或提高另一系统的生产和服务能力,例如,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人们往往通过增加化学肥料的施用量,从而造成土壤系统的板结和污染,并进而污染水圈、生物圈,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⑤低成本提高人类福利水平和福利质量的保障力。一个安全的生态系统应该尽量减少额外的物质和能量投入以维持系统的生产功能、服务功能和环境功能。据专家测算,我国因生态环境破坏造成的损失约占GDP的2.3%,扣除这一因素,我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只有6%左右,这究竟是提高了人类福利还是降低了人类福利? 这是值得认真思考的严肃的问题;

⑥生态系统的对人类生存安全的支持力。说到底,生态安全的本质是人类的生存安全,人类的生存总是依托于生态系统持续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整个世界的国民经济也是建立在由地球生命支持系统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的,一切威胁生态安全的因素和破坏生态安全的行为都是在动摇人类生存的基础,所以安全的生态系统必须有能力支持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必须把人、人类生存和人类活动纳入自然生物圈中进行综合考虑,人必须把自身视为自然系统中平等的伙伴,不是万物的尺度。在自然生物圈中,人类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利共生的关系。

二、生态安全评价的方法

我们在谋求经济发展过程中考虑生态系统的承载力,把生态安全作为一个重要的决策变量纳入我们的决策框架仍然是十分困难的,这种价值取向决定了生态安全评价的难度和方法的多样性。下面仅就几种常见的方法作一描述性的评价。 把安全评价师站点加入收藏夹

1、比较法。这种方法选择某一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等)的一组特征变量与另一“纯天然”或“未受干扰”的生态系统的相应特征变量进行比较,以此来判断该生态系统的天然程度,天然程度越高,生态系统越安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易于理解,但存在两个明显的缺陷:一是所有人工生态系统都会被判定为不安全或安全度低;二是在人类活动规模和活动强度空前的今天,要找到一个“纯天然”或“未受干扰”的参照系显然非常困难甚至完全不可能。安全评价师考试时间

2、部门产出法。该方法的核心是根据部门产出率(产品和服务)与生态系统安全度的相关性来测定生态安全,是一种间接度量生态安全的方法。一般来讲,产出水平与生态系统联系紧密的部门(如农业、畜牧业、渔业等),其产出率与生态系统的安全度呈正相关关系。这种方法的缺陷是:一是人们在度量部门产出率时,往往仅仅关注直接的产出成果而忽视了产出本身对生态系统的其他潜在或显在的外部负效应 (如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流失、环境质量退化等);二是产出率下降肯定说明生态系统的安全度降低,但产出率提高则未必一定说明生态系统的安全度相应提高,因为我们可以通过某些技术手段来提高产出率,但却可能因此失去其他一些更为重要甚至不可逆的产品和服务。生态安全评价必须满足相互冲突的多个目标,并考虑生态环境问题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所以用部门产出法来评价生态安全显然只具有部分可用性。

3、最优化综合评价法。最优化综合评价法的基本思想是实现多目标组合的最优化,据此判定生态系统的安全状态。目标设定既包括生态系统的直接生产能力和间接生产能力,也包括生态系统在提供产品和服务时系统间的相互影响进程。该方法的特点是:

(1)克服了部门产出法的缺陷,提供了考察生态系统内在联系的框架,既关注生态系统的直接生产能力,同时也不放弃生态系统增加综合效益的机会;

(2)能够把那些不能通过市场价值体现的产品和服务纳入一个统一的框架进行评价和度量;

(3)拓宽了传统的生态系统的管理边界,强调系统性,意识到了生态系统功能具有整体性,因而必须进行整体评价、整体管理而不是分别评价和分而治之;

(4)拓宽了生态系统评价和生态系统管理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

(5)能够整合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多方面的信息,因而能将人类需求与生态系统的生物能力紧密地联系起来;

(6)把生态系统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视为一个安全生态系统的自然过程而不是作为生态系统自身的终结,重视生态系统的生产潜力,因而维护了未来世代人的发展机会和权利。

4、千年生态系统评价(MEA)。千年生态系统评价作为一个大型国际合作项目,目的在于描述并评价人类所居住的这个星球的健康状况。千年生态系统评价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①全球部分。目的在于为未来的评价建立一个基线,建立综合的生态系统评价的方法,提高公众对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重要性的认识;②区域、国家和地方部分。目的在于帮助促进更加广泛的使用综合评价方法,帮助发展这种评价所需的方法和模拟工具,直接提供作用于区域管理和决策的信息;③能力建设。目的在于使MEA开发出来的信息、方法和模拟工具能够在全世界的国家和国家以下各级的评价进程中发挥作用。

三、构建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总体思路安全评价师考试时间

同其它的指标体系硏究一样,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也需要解决度量什么和如何度量的问题,所以,生态安全指标体系需要的信息必须是可得的,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必须是有意义的,对决策者和生态系统的管理者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对广大社会公众具有教育意义以及对公众的行为选择和行为调整具有指导意义。从生态安全的内涵上看,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包括国土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森林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湿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草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海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大气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但是,生态安全评价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究竟应当包含哪些具体的指标,则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合作。从指标设计的宏观思路上看,不仅要反映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的安全状态,还要反映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以及行为主体的安全意识、应对能力和应对措施的效率,因此可以考虑按照 “状态一关系一反应”框架构建三个指标模块一状态指标模块、关系指标模块和反应指标模块。生态安全的评价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课题,这除了生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外,还受到人类自身知识缺陷和认识边界的限制,生态安全评价也不是某个单一学科能够解决和承担得起的,它需要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及科学家的通力合作才有可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成果。具体到生态安全评价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很多问题,包括生态安全因子的确认与计量、生态安全指标的筛选和生态安全指标体系的构建、生态安全(包括国土安全、水安全、湿地安全、生物多样性安全、草地安全、森林安全、海洋安全、大气安全等)指标阀值(安全边界)的确定、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的建立等等。

广州乙烯工程安全评价案例 安全评价师考试

一、总论

1.1 概述安全评价师考试时间

广州乙烯工程,是经国务院 1988年批准立项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厂址选定在广州市东郊黄埔区大田山地带的将军地西侧,西距广州市约28km.厂区占地面积约80多公顷。

本工程有5个生产装置:即15.0万吨/年乙烯装置,10.0万吨降聚乙烯装置,7.0万吨 /年聚丙烯装置,8.0万吨/年苯乙烯装置,以及5.0万吨/年聚苯乙烯装置。

1.2 评价目的和原则 1.2.1 评价目的

安全评价是现代化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在系统寿命周期内各阶段,都应进行安全评价。广州乙烯工程目前处于投产前的试车准备阶段,本次评价是工程投产前试车准备阶段的安全评价。

通过安全评价,运用现代化安全系统工程及安全控制论的原理和方法,系统发掘存在于生产工艺、设备、作业环境等环节的潜在危险因素,预见并分析危险经触发可能发生的事故状况及造成的危害,有针对性的制定防范措施和控制危险的对策,为工程投产后,企业组织和实现安全生产提供决策依据,基层组织实施危险预测预控提供信息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适应于企业生产要求的现代化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管理模式。

1.2.2 安全评价原则

1. 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为指导思想,综合运用现代安全系统工程新技术,并吸收已有评价技术的有益成份,辨识评价工程各子系统存在的危险状况,有针对性提出危险控制措施。

2. 运用安全控制论的安全评价模型开展综合安全评价。

3. 现代化安全管理模式的提出强调以危险源辨识为基础,以系统危险控制为核心。 4. 评价对象主要广州乙烯工程的主要生产装置为主。 1.2.3 评价范围据初步设计文件,确定评价范围包括:

1. 乙烯装置,包括裂解、急冷、裂解气压缩、冷分离、热分离、制冷等装置; 2. 苯乙烯装置;安全评价师考试时间 3. 聚乙烯装置; 4. 聚丙烯装置; 5. 聚苯乙烯装置: 6. 罐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