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生化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基础生化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5、生物体内,天然存在的DNA多为负超螺旋T 16、由两条互补链组成的一段DNA有相同的碱基组成。F 17、所有生物的染色体都具有核小体结构。F 18、核酸是两性电解质,但通常表现为酸性。T 19、真核生物成熟tRNA的两端均带有游离的3′-OH。F

20、用于核酸分离的凝胶电泳有琼脂糖凝胶电泳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T 三、问答题:

1、某DNA样品含腺嘌呤15.1%(按摩尔碱基计),计算其余碱基的百分含量。

答:因为A=T,G=C A+G=C+T A=15.1%

即:T=A=15.1% G=C=1/2(100-15.1*2)%=34.9%

2、DNA和RNA的结构和功能在化学组成、分子结构、细胞内分布和生理功能上的主要

区别是什么?

①化学组成:DNA由脱氧核苷酸组成,碱基为A、G、C、T。 RNA为核糖核苷酸组成,碱基为A、G、C、U。 ②分子结构:DNA为双螺旋结构。RNA大多数为单链。

③细胞内分布:DNA主要集中在细胞核内。RNA主要集中在细胞质内。

④生理功能上:DNA核苷酸序列决定生物体遗传特征;在DNA复制转录翻译一定中调控作用,与细胞内或细胞间的一些物质运输核定为有关。

3、DNA双螺旋结构有些什么基本特点?这些特点能解释哪些最重要的生命现象?(P18)

①DNA分子由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甘酸链组成双螺旋结构。两条链围绕同一个“中心轴”形成右手螺旋,螺旋表面有一条大沟和一条小沟。

②嘌呤碱和嘧啶碱层叠于螺旋内侧,碱基平面与纵轴垂直,碱基间的堆积距离是0.34nm。磷酸与脱氧核苷糖在外侧,彼此间通过磷酸二酯键连接,形象DNA的骨架。糖环平面与中轴平行。

③双螺旋的直径为2nm,顺轴方向每隔0.34nm有一个核苷酸,两个核苷酸之间的夹角为36°,因此,沿中心轴每旋转一周有10个核苷酸。

④一条多核苷酸链上的嘌呤碱基与另一条链上的嘧啶碱基以氢键连接,匹配成对,配对原则为A=T,之间形成二个氢键,G=C,之间形成三个氢键。因此DNA的一条链为另一条链的互补链。

4、比较tRNA、rRNA和mRNA的结构和功能。

①tRNA在蛋白质合成时起携带活化氨基酸的作用。 ②rRNA与蛋白质结合构成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③mRNA在蛋白质合成中起模板作用。

5、从两种不同细菌提取得DNA样品,其腺嘌呤核苷酸分别占其碱基总数的32%和17%,

5

计算这两种不同来源DNA四种核苷酸的相对百分组成。两种细菌中哪一种是从温泉(64℃)中分离出来的?为什么?

答:第1种:A=T=32%、C=G=18% 第2种:A=T=18%、C=G=32%

由此可见,第二种细菌的G-C含量比较高,热稳定性好,因为G-C之间的作用力有三个氢键,而AT之间只有两个氢键。所以第2种细菌更有可能是从温泉(64℃)中分离出来的。

6*、计算(1)分子量为3?105的双股DNA分子的长度;(2)这种DNA一分子占有的体积;

(3)这种DNA一分子占有的螺旋圈数。(一个互补的脱氧核苷酸残基对的平均分子量为618 答: :DNA双螺旋直径2nm;螺旋一周包含10个碱基队;螺距为3.4nm;相邻碱基对平面的间距0.34nm。

(1)脱氧核苷酸对数:3*105/618=485.44对

DNA长度是:脱氧核苷酸对数*间距 485.44×0.34=165.05nm (2)底面积:3.14×[(2/2)的平方]=3.14平方纳米 高:165.05nm (3)螺旋圈数核苷酸对数/螺距 485.44/10=48.54圈

7*、用稀酸或高盐溶液处理染色质,可以使组蛋白与DNA解离,请解释。

答:这是因为染色质中的DNA和蛋白质在稀酸或高盐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通过离心的方法可以分离DNA和蛋白质。

原理是利用了DNA和蛋白质在稀酸或高盐溶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8、真核mRNA和原核mRNA各有什么特点? (P24)

①真核细胞mRNA的合成和功能表达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范畴内。原核生物mRNA的转录和翻译发生在同一个细胞空间,这两个过程几乎是同步进行。

②真核细胞的mRNA在其3,-末端有长约200核苷酸的ployA,ploA是在转录后经ploA聚合酶的作用添加上去的。原核mRNA一般无3-ploA。真核细胞的mRNA5,-末端有一个特殊

的5,-帽子结构: 5m7G-5ppp5,-NmP……

四、名词解释

1.DNA的变性:指核酸双螺旋的氢键断裂,变成单键,从而使核酸的天然构象和性质发生

改变。

2.DNA的复性:指变性DNA在适当条件下,又可使两条彼此分离的键重新缔合成为双螺

旋结构,全过程称为复性。

3.增色效应:指DNA在紫外260NM处吸收值升高的现象。

4*.减色效应:指有规律的双螺旋结构中碱基紧密的堆积在一起,使核酸的光吸收值比其

各核苷酸成分的光吸收值少30-40%,这种现象叫做DNA的减色效应。

5.分子杂交:一条DNA单链或RNA单链与另一条单链通过碱基互补形成双链分子的过程。 6*.核酸探针:在核酸杂交分析过程中,常将已知顺序的核酸片段用放射性同位素或生物素进行标记,这种带有一定标记的已知顺序的核酸片段称为探针。

6

7*.回文结构:双链DNA中含有的二个结构相同、方向相反的序列称为反向重复序列,也

称为回文结构。

8.Tm值:通常把热变性过程中光吸收达到最大吸收(完全变性)一半(双螺旋结构失去

一半)时的温度称为该DNA的熔点或溶解温度。用Tm表示。

9*.Chargaff定律:嘌呤碱总量=嘧啶碱总量,即A+G=T+C 不对称比率A+T/G+C因物种(亲

缘关系远近)而异

10*.碱基配对:是指核酸链间腺嘌呤和尿嘧啶(RNA)或胸腺嘧啶(DNA)以及鸟嘌呤和

胞嘧啶的专一氢链结合。

11*.超螺旋DNA:双螺旋的DNA分子进一步盘旋形成的超螺旋结构称为DNA的三级结构。 12*:拓扑异构酶: 能够催化DNA链的断裂和结合,从而控制DNA的拓扑状态。

第二章 蛋白质化学

一、选择题

1、在寡聚蛋白质中,亚基间的立体排布、相互作用以及接触部位间的空间结构称为( C )。

A、三级结构 B、缔合现象 C、四级结构 D、变构现象 2、形成稳定的肽链空间结构,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肽键中的四个原子以及和它相邻的两个α-碳原子处于( C )。

A、不断绕动状态 B、可以相对自由旋转

C、同一平面 D、随不同外界环境而变化的状态 3、甘氨酸的解离常数是pK1=2.34, pK2=9.60 ,它的等电点(pI)是( B)。 A、7.26 B、5.97 C 、7.14 D、10.77 4、肽链中的肽键是( C )。

A、顺式结构 B、顺式和反式共存C、反式结构 D、不一定 5、维持蛋白质二级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是( B)。

A、静电作用力 B、氢键 C、疏水键 D、范德华作用力 6、蛋白质变性是指蛋白质( B )。

A、一级结构改变 B、空间构象破坏 C、辅基脱落 D、蛋白质水解 7、( D)氨基酸可使肽链之间形成共价交联结构。

A、Met B、Ser C、Glu D、Cys 8、在下列所有氨基酸溶液中,不引起偏振光旋转的氨基酸是( C )。 A、丙氨酸 B、亮氨酸 C、甘氨酸 D、丝氨酸 9、天然蛋白质中含有的20种氨基酸的结构,( D )。 A、全部是L-型 B、全部是D型 C、部分是L-型,部分是D-型 D、除甘氨酸外都是L-型

7

10、谷氨酸的pK’1(-COOH)为2.19,pK’2(-NH3)为9.67,pK’3r(-COOH)为4.25,其pI是

+

( B)。

A、4.25 B、3.22 C、6.96 D、5.93 11、在生理pH情况下,下列氨基酸中( D )带净负电荷。

A、Pro B、Lys C、His D、Glu 12、天然蛋白质中不存在的氨基酸是( B )。

A、半胱氨酸 B、瓜氨酸 C、丝氨酸 D、蛋氨酸 13、破坏α-螺旋结构的氨基酸残基之一是( C )。

A、亮氨酸 B、丙氨酸 C、脯氨酸 D、谷氨酸 14、当蛋白质处于等电点时,可使蛋白质分子的( D )。

A、稳定性增加 B、表面净电荷不变 C、表面净电荷增加 D、溶解度最小 15、蛋白质分子中-S-S-断裂的方法是( C )。

A、加尿素 B、透析法 C、加过甲酸 D、加重金属盐 16、下列( D )方法可得到蛋白质的“指纹图谱”。 A、酸水解,然后凝胶过滤 B、彻底碱水解并用离子交换层析测定氨基酸组成 C、用氨肽酶水解并测定被释放的氨基酸组成 D、用胰蛋白酶降解,然后进行纸层析或纸电泳

17、下面关于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的叙述( C )是正确的。

A、从蛋白质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可知其生物学功能 B、蛋白质氨基酸排列顺序的改变会导致其功能异常 C、只有具特定的二级结构的蛋白质才可能有活性 D、只有具特定的四级结构的蛋白质才有活性 18、下列关于肽链部分断裂的叙述( B)是正确的。 A、溴化氰断裂苏氨酸的羧基形成的肽键

B、胰蛋白酶专一性水解碱性氨基酸的羧基形成的肽键 C、.胰蛋白酶专一性水解芳香族氨基酸的羧基形成的肽键 D、胰凝乳蛋白酶专一性水解芳香族氨基酸的氨基形成的肽键 19、下列有关Phe-Lys-Ala-Val-Phe -Leu-Lys的叙述( B )是正确的。 A、是一个六肽 B、是一个碱性多肽 C、对脂质表面无亲和力 D、是一个酸性多肽 20、下列( D )侧链基团的pKa值最接近于生理pH值。

A 、半胱氨酸 B、谷氨酸 C、谷氨酰胺 D、组氨酸 21、关于蛋白质分子三级结构的描述,其中错误的是( A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