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概论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社会保障概论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6. ——改变退职待遇支付方式,把一次性支付改为按月发放给生活费,干部和工人的标准都一样,即

为本人工资的40%. 退休和退职

1. 退休和退职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2. 退休:职工因年老或病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而退出工作岗位,按规定定期领取生活费用,养老休息

的法律行为。凡达到一定的年龄和工龄,或具有较长工龄因身体衰弱丧失劳动能力不能继续工作的,或因公残废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都可以退休。退休职工按照规定的标准领取退休费,直到本人去世为止。

3. 退职:对已经达到退休年龄,但连续工龄较短,不够退休条件,或经医院证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

又不具备退休条件的,可以办理退职。退职可领取退职生活费,并享有医疗和死亡待遇。 1993年和1994年设计社会保障改革大思路

1993年和1994年是我国社会保障决策最为关键的两个年头,社会保障在这两年中激烈辩论中敲定。 社会统筹部分:

退休费用社会统筹:始于1983年的退休费用的统筹经过10年的改革到1993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到1993年末,全国共有50多万户企业参加退休费用的社会统筹,涉及在职职工7800多万人,离退休人员1700多万人。

医疗费用社会统筹:医疗费用的社会统筹到1993年,全国共有16个省,直辖市的88个市县和28个系统(行业)开展了中小企业大病医疗费用社会统筹,参加统筹的职工为27.2万人。 失业保险部分:

1993年4月《国有企业职工待业保险规定》开始实施 ?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部分:

1993年10月,劳动部正式发布《关于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对养老金的计发方法进行了新的改革,即把养老金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同本地区的社会平均工资挂钩,计发标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职工平均工资的25%; ?第二部分同职工本人的缴费工资和缴费年限挂钩,每缴费一年按1%计算。

为什么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

1. 标准工资已经成为“档案工资”。

2. 仍按标准工资计发退休待遇,导致退休职工实际收入减少过多。 3. 造成企业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待遇上的不平衡。 劳动和保险的统一性

1.劳动是享受劳动保险的前提。职工之外的人不能享受职工的劳动保险待遇。

2.劳动也是享受劳动保险的一种尺度。参加工作时间长短、劳动贡献大小构成了劳动保险待遇高低的依据。

3.劳动是保险的保证。企业的劳动效果、经营状况决定了劳动保险的实现程度。

2000年策划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2000年是中国社会保障年,年底,国务院发布了《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基本完成了各项制度的统一:

养老金制度改革从分散走向统一

1997年7月《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启航

1998年11月《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失业保险确定

1999年《失业保险条例》 工伤保险

2003年 《工伤保险条例》(1996年,有试行条例) 生育保险

1995年1月《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试行办法》 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997年8月《国务院关于在各地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

社会保障改革研讨热 拖欠养老金的原因 劳动部分析:

1.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欠发或减发了应由本企业支付的养老金。 2.部分企业长期不缴纳养老保险费,社会保险机构停止支付养老金。 3.社会保险机构拨付不到位造成短期拖欠。

财政部分析:

1.养老基金被挤占挪用,在一些地方“有账无钱”。 2.统筹层次低,基金不能调剂使用。

3.一些地区难以落实国家出台的养老金正常调整政策。

第三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评估

? 掌握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变迁评估的标准

? 能运用这些标准对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估 思考讨论

社会保障制度是什么样的制度? 国企改革的配套制度?

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 基本的社会制度?

社会保障制度如何评价?

制度的特点意味着什么?

社会制度意味着有哪些指标?

经济补偿手段意味着有哪些指标? 保障程度意味着有哪些指标?

一、社会保障评估的主要指标 -价值取向与建制理念 价值取向:

-主张公平取向; -主张效率取向;

-主张公平与效率兼顾 理念:

-英国:济贫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德国:以“怀柔”政策化解工人阶级的反抗; -美国:弥补市场“失灵”和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制度的适应性: 1. 时代适应性 2. 国情适应性

3. 评估的主要指标

制度的有效性

-制度结构的合理性 -制度运行的规范性

-社会保障需求的满足程度 -社会保障资源的利用效率

-社会保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作用

制度的可持续性 -制度的稳定性

-财政的可靠性 -制度的发展性

-支持社会保障制度的因素变化趋势 英国:济贫以维护社会的稳定;

德国:以“怀柔”政策化解工人阶级的反抗; 美国:弥补市场“失灵”和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二、对国家—单位保障制的评估

?国家—单位保障制的价值取向与建制理念分析

–价值取向:将各种社会保障政策或措施看成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所固有的内容,再让人民当

家作主的同时追求公平至上。

–建制理念:集体主义与平均主义

–国家—单位保障制的适应性分析背景:建国初期,受战争年代的供给制影响、受严重的城镇失业问题与乡村灾荒问题影响、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国家单位保障的有效性分析

? 在制度运行的规范性方面——规范性弱

? 在社会保障需求的满足方面——需求满足参差不齐 ? 在社会保障资源利用效率方面——前高后低

? 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作用方面——经历了从促进到促退的转变

国家—单位保障制的可持续性分析

– 制度的稳定性弱 – 财政的可靠性差

– 制度的发展空间局限

? 国家—单位保障制本身不具备可持续发展

对国家—单位保障制评估的结论:

– 价值取向与建制理念超越所持时代,过于理想化;

– 能与计划经济相适应,却又欠规范、欠成熟、欠稳定,不具可持续性; – 成为推进改革事业的障碍

三、对国家—社会保障制的评估

1。国家—社会保障模式的合理性分析

– 延续了国家承担社会保障的责任

– 包容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各方的直接参与与责任分担

2。国家—社会保障制的可持续性

– 是责任分担的机制。

– 是水平适度得多层次制度安排 – 是社会化制度安排

– 国家—社会保障制的建立与发展,还可以充分地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

3.对价值取向与建制理念的评论

– 价值取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 建制理念:将社会保障作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加以建设

4.对社会保障适应性的评论

–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选择了渐进改革方式

–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是在新旧模式并行中实现国家—社会保障制替代国家—单位保障制。 –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采取的是试点先行的做法

四、国家—社会保障制面临的主要问题

? 新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安全网客观上存在着漏洞。 ? 立法滞后对新制度的负面影响重大。

? ? ?

新制度在实践中造成的不平等亟待改变。在制度安排中存在着忽略乡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失误 责任划分不清,国家财政还未真正到位,直接损害着新制度的健康发展。在机制构造中存在着夸大个人责任的失误

新制度的有效性还有待提高。

第三章 社会保障理论思考

第一节 社会保障水平分析与评价

? 了解社会保障水平倒U型曲线发展理论; ? 掌握社会保障水平的特点及其制约因素;

? 能够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状况 一、社会保障水平的概念 含义:

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它是衡量、体现社会保障程度的重要指标 。

社会保障水平有绝对水平和相对水平之分;

社会保障绝对水平是指每个独立个体所获得的社会保障给付量;

社会保障相对水平是指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所谓的“相对”,就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总量而言的,其计算公式为:

社会保障水平=社会保障支出总额/国内生产总值X 100%

西方国家一般把社会保障相对水平作为衡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指标。

社会保障水平特点

? 粘性或者刚性特点 ? 动态性特点 ? 适度性特点

二、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 社会保障水平的供求平衡条件

? 社会保障水平的供给条件 ? 社会保障水平的需求条件 影响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外在因素

? 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 ? 政治、社会结构

? 制度年龄与人口结构 ? 历史、人文等特殊因素 三、社会保障水平倒U型发展理论

从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到现在,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即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呈线性上升趋势。但是,持续上升的社会保障水平给本国带来了很大的危害,并且随着中产阶层的不断扩大,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不应当无限制的上升,社会保障水平在发展到一定限度后就会稳定发展,到一定时期后还会逐渐下降。

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评价

? 我国社会保障的绝对水平: ? 我国社会保障的相对水平: ? 对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判断 ?

如何确定与评价一个国家的社会保障水平?

1、 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最能反映主要西方国家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情况。1983年主要西方国家人均社

会保障支出从高到低依次是法国2411美元、德国2369美元、加拿大1912美元、美国1856美元、英国1387美元、日本1068美元。

2、 从以上各项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德国和法国属于高层次的社会保障水平,美国、加拿大和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