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浙江卷)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及答案解析(精美word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019年高考(浙江卷)理科综合化学试题及答案解析(精美word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乙也是由两种元素组成,根据计算丙的相对分子质量( M=1.25×22,4=28),可以推断丙为N2 ,则乙为NH3。由此,可以写出甲的化学式;NH3的电子式;AlH3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④N2与金属Mg 的反应为:N2 + 3Mg Mg 3N2,故产物为Mg 3N2(化学式);依题给的信息:氨气在加热条件下,能与CuO 反应生成Cu 和N2 就可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⑤根据题给的已知条件,Cu2O + 2H= Cu + Cu+H2O ,可以知道Cu2O与酸能发生岐化反应,生成Cu 和Cu,Cu 能使溶液呈蓝色,从而可以设计出验证产物中含有Cu2O 的实验方案。 ⑤分析AlH3和NH3中氢的化合价可知,AlH3中氢的化合价为-1价,NH3中氢的化合价为+1价,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归中规律:高价态+低价态→中间价态,有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氢气。

【点评】本题要求根据物质的性质及其计算进行推理,考查了化学式、电子式、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根据题给信息设计实验的能力,并要求根据物质的组成判断物质的化学性质。本题完全依据2018年《考试说明》样卷对应试题式进行命题。

27.(14分)捕碳技术(主要指捕获CO2)在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NH3和(NH4)2CO3已经被用作工业捕碳剂,它们与CO2 可发生如下可逆反应:

反应Ⅰ:2NH3(l)+H2O(l)+CO2(g)反应Ⅱ:NH3(l)+H2O(l)+CO2(g)

(NH4)2CO3(aq) (NH4)2HCO3(aq)

△H1 △H2

2+

2+

+

2+

反应Ⅲ:(NH4)2CO3(aq)+H2O(l)+CO2(g)请回答下列问题:

2(NH4)2HCO3(aq) △H3

(1)△H3与△H1、△H2之间的关系是:△H3 。

(2)为研究温度对(NH4)2CO3捕获CO2效率的影响,在某温度T1下,将一定量的(NH4)2CO3 溶液置于密闭容器中,并充入一定量的CO2气体(用氮气作为稀释剂),在t时刻,测得容 器中CO2气体的浓度。然后分别在温度为T2、T3、T4、T5下,保持其它初始实验条件不变, 重复上述实验,经过相同时间测得CO2气体浓度,得到趋势图(见图1)。则: ①△H3 0(填>、=或<)。

②在T1~T2及T4~T5二个温度区间,容器内CO2气体浓度呈现如图1所示的变化趋势, 其原因是 。

③反应Ⅲ在温度为T1时,溶液pH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曲线如图2所示。当时间到达t1时,将该反应体系温度上升到T2,并维持该温度。请在图中画出t1时刻后溶液的pH变化总趋势曲线。

(3)利用反应Ⅲ捕获CO2,在(NH4)2CO3初始浓度和体积确定的情况下,提高CO2吸收量的措施有

(写出2个)。

(4)下列物质中也可能作为CO2捕获剂的是 。

A.NH4Cl

B.Na2CO3

C.HOCH2CH2OH

D.HOCH2CH2NH2

【知识点】本题以捕碳技术(主要指捕获CO2)为载体,考查化学反应中的热效应、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移动以及对图像的分析和绘制等知识,考查考生的信息提取、加工能力。 【答案】 ⑴ 2△H2 –△H1

⑵ ① < ② T1—T2区间,化学反应未达到平衡,温度政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所以CO2 被捕获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提高。T4—T5区间,化学反应己达到平衡,由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所以不利于CO2 捕获。③

⑶ 降低温度 增加CO2 浓度(或分压) ⑷ B、D 【解析】

⑴ 根据盖斯定律,利用用NH3和(NH4)2CO3作工业捕碳剂与CO2反应的三个反应,将(Ⅱ式×2)– (Ⅰ式)求得:(NH4)2CO3(aq)+ H2O(I)+ CO2(g)=2NH4HCO3(aq) ;△H3 =2△H2 –△H1

⑵ ① 分析图1中CO2 浓度变化的趋势图可知,从T1→T3 ,化学反应未达到平衡,所以,反应正向进行,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速率加快,CO2浓度降低。到T3时反应达到平衡,此时CO2浓度最低,从T3→T5 ,由于反应已经达到平衡,随着温度的升高,CO2浓度升高,这是平衡向着逆反应方向移动,由此可知,正反应是放热反应,△H3<0。 ② 由上述对图1曲线分析可知,T1—T2区间,化学反应未达到平衡,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所以CO2被捕获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提高。T4—T5区间,化学反应己达到平衡,由于正反应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所以不利于CO2 捕获。

③ 从图2曲线分析可知,随着反应Ⅲ的进行pH逐渐降低,当时间达到T1 时,反应达到平衡,此时若将反应体系的温度迅速升高到T2时,由于反应Ⅲ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pH逐渐升高。所以,T1时刻后溶液的pH变化总趋势曲线起点是T1时刻的平衡点,曲线的变化趋势是随着反应的进行(即反应时间的增加)pH逐渐增大。(见答案)

⑶ 根据反应Ⅲ是放热反应,且是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所以,在 (NH4)2CO3 初始浓度和体积确定的情况下,降低温度、增加CO2 浓度(或增大压强)都能提高CO2 吸收量。

⑷ CO2是酸性氧化物,是一种酸性气体,所以,能作为CO2 捕获剂的物质应该是碱性物质或者是能与CO2 反应的物质。Na2CO3能作为CO2 捕获剂,Na2CO3溶液可以很好地吸收CO2 ,即Na2CO3 + CO2 +H2O == 2NaHCO3 ;乙醇胺(HOCH2CH2NH2) 能作为CO2 捕获剂,乙醇胺分子结构中含有氨基(—NH2),水溶液呈碱性,也能很好地吸收CO2 。 28.[14分]利用废旧镀锌铁皮可制备磁性Fe3O4胶体粒子及副产物ZnO。制备流程图如下:

已知:Zn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Al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相似。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用NaOH溶液处理废旧镀锌铁皮的作用有 。

A.去除油污

B.溶解镀锌层

C.去除铁锈

D.钝化

(2)调节溶液A的pH可产生Zn(OH)2沉淀,为制得ZnO,后续操作步骤是 。 (3)由溶液B制得Fe3O4胶体粒子的过程中,须持续通入N2 ,原因是 。

(4)Fe3O4胶体粒子能否用减压过滤法实现固液分离? (填“能”或“不能”),理由

是 。

(5)用重铬酸钾法(一种氧化还原滴定法)可测定产物Fe3O4中的二价铁含量。若需配制浓度为0.20180 mol·L

-1

的K2Cr2O7标准溶液250 mL,应准确称取 g K2Cr2O7(保留位有效数字,已知MK2Cr2O7=294.0 g·mol..4......

-1

)。

配制该标准溶液时,下列仪器中不必要用到的有 。(用编号表示)。 ...①电子天平 ②烧杯 ③量筒 ④玻璃棒 ⑤容量瓶 ⑥胶头滴管 ⑦移液管

(6)滴定操作中,如果滴定前装有K2Cr2O7标准溶液的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而滴定结束后气泡消失,则测定

结果将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知识点】本题是以利用废旧镀锌铁皮制备磁性Fe3O4 胶体粒子及副产物ZnO 素材,设计的一道实验综合题,在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同时,重视知识迁移能力和分析能力的考查。 【答案】 ⑴ A、B

⑵ 抽滤、洗涤、灼烧 ⑶ N2气氛下,防止Fe被氧化

⑷ 不能 胶体粒子太小,抽滤时容易透过滤纸 ⑸ 0.2018 ③ ⑦ ⑹ 偏大 【解析】

⑴ 从学习的“硫酸亚铁铵的制备”知识迁移,可以知道用NaOH溶液处理废旧镀锌铁皮是为了净化废旧镀锌铁皮,去除油污;同时根据题给的信息:Zn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相似,还可以知道,Zn 也能与NaOH 溶液反应,可以溶解废旧镀锌铁皮的镀锌层。 ⑵ 从由Zn(OH)2沉淀制取ZnO的反应:Zn(OH)2

ZnO +H2O,可知,调节溶液A的pH产生Zn(OH)2沉

2+

淀后,为制取ZnO需要经过抽滤得到Zn(OH)2沉淀,然后要将Zn(OH)2沉淀进行洗涤净化,除去杂质,再经灼烧就可得到纯净的ZnO。所以为制得ZnO后续的操作步骤是抽滤、洗涤、灼烧。

⑶ 由制备流程图可知,B溶液中含有Fe和Fe,由B溶液制得Fe3O4胶体粒子的过程中还需加热,所以须持续通入N2 的目的是为了防止Fe被氧化。

⑷ 因为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0m~10m之间,能透过滤纸,所以Fe3O4胶体粒子不能用减压抽滤法实现固液分离。 29、某课题组以苯为主要原料,采取以下路线合成利胆药——柳胺酚。回答下列问题:

-9

-7

2+

2+

3+

(1)对于柳胺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mol柳胺酚最多可以和2 molNaOH反应 B. 不发生硝化反应 C.可发生水解反应 D. 可与溴发生取代反应 (2)写出A→B反应所需的试剂______________。

(3)写出B→C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化合物F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F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写出3种)。

①属酚类化合物,且苯环上有三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 ②能发生银镜反应 (6)以苯和乙烯为原料可合成聚苯乙烯,请设计合成路线(无机试剂及溶剂任选)。

注:合成路线的书写格式参照如下示例流程图:

【知识点】本题以合成利胆药——柳胺酚为命题素材,考查了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同分异构体,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合成路线的设计等知识。 【答案】 ⑴ C、D

⑵ 浓硝酸/浓硫酸

【解析】根据合成路线,由柳胺酚的分子结构可逆推出F为邻羟基苯甲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