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习题1-12章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生理学习题1-12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8.氧饱和度是指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数。

9.肺扩张或缩小而引起的呼吸反射性变化,称肺牵张反射。 二,填空题

1.肺通气、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组织换气 2.加湿、过滤、清洁 3.大气、肺泡气、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呼吸运动 4.低于、低于 5.膈肌、肋间外肌 6.肺、大气、呼吸道通畅 7.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

8.肺活量 9.潮气量、无效腔、呼吸频率 10.肺泡、血液、血液、肺泡、静脉血、动脉血 11.物理溶解、化学结合 12.碳酸氢盐、血浆

13.兴奋、加强 ; 14.C02 15.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刺激颈动脉体、主动脉体 三、单项选择题

1.C 2.A 3.B 4.D 5.A 6.E 7.C 8.A 9.B 10.E 11.A 12.D 13.B 14.B 15.D 16.C 17.B 18.E 19.D 20.E 21.B 22.C 23.D 24.B 25.C 26.B 27.C 28.D 29.E 30.D 四、问答题

1.呼吸是指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的过程。呼吸过程包括4个相互衔接又同步进行的阶段。①肺通气,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②肺换气指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④组织换气,指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肺通气和肺换气又合称为外呼吸;组织换气又称为内呼吸。

2.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肺通气的原动力是呼吸肌收缩舒张引起的呼吸运动。通气的动力必须克服通气阻力才能实现肺通气。肺通气的阻力有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两种,正常情况下,弹性阻力约占总通气阻力的70%。弹性阻力包括肺弹性阻力与胸廓弹性阻力。肺弹性阻力包括肺泡表面液体层所形成的表面张力和肺弹性纤维的弹性回缩力。非弹性阻力包括惯性阻力、粘滞阻力和呼吸道阻力。其中气道阻力的增加是临床上通气障碍最常见的病因。

3.胸内压主要是由肺的回缩力形成的。胸膜腔是一个密闭的、潜在的腔。有两种力通过胸膜脏层作用于胸膜腔:一是肺内压,使肺泡扩张;二是肺回缩力,使肺泡缩小。因此,胸膜腔内压力实际上是两种方向相反的力的代和数,即:胸内压:肺内压一肺回缩力。在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压都等于大气压,故:胸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若以一个大气压为0值标准,则胸内压=---肺回缩力。正常情况下,肺总是表现出回缩倾向,胸内压因而也经常为负压。胸内负压的维持具有一定的生理意义:首先它可保证肺泡呈扩张状态,以便顺利地进行肺通气和肺换气。其次是作用于胸膜腔内的腔静脉和胸导管,促进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

4.肺活量指的是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用力呼气量是指在最大吸气后以最快速度呼出气体,分别测量第1、2、3秒内呼出的气量并计算其占肺活量的百分比。肺活量反映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肺通气功能的指标,但它不限制呼气的时间,故不能充分反映肺通气功能的好坏。用力呼气量是一种动态指标,它不仅能反映肺活量的大小,而且因为限制了呼气时间,所以还能反映呼吸阻力的变化。因此是评定肺通气功能较好的指标。

5.肺换气指的是肺泡和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肺换气的过程主要受下列因素影响:①呼吸膜的面积和厚度,正常入肺的总扩散面积达100m2在平静呼吸时,呼吸膜的扩散面积约40m2在体力劳动时扩散面积可增大。正常情况下,呼吸膜的总厚度不到1um,对O2和CO2通透性很大。在病理情况下,呼吸膜的面积减少(如肺气肿)或呼吸膜的厚度增加(如肺炎、肺纤维化等)都将导致气体扩散量减少。②通气/血流比值,肺换气是发生在肺泡与血液之间,要达到高效率的气体交换,肺泡既要有充足的通气量,又要有足够的血流量供给,正常入安静时通气/血流比值约为0.84,这是肺部气体交换理想的状态。当此值增大或减小时都将影响气体交换。 6.表示氧分压与血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称为氧离曲线。在一定范围内曲线近似s形。当PO2在60一100mmHg之间时(曲线上段),曲线较平坦,表明PO2的变化对血氧饱和度影响不大。氧解离曲线的这一特性使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或当呼吸系统疾病造成v/Q比值减小时,只要PO2不低于60mmHg,血氧饱和度就可维持在90%以上,从而保证了入体对02的需要。

当Po2在40—60mmHg之间时(曲线中段),曲线较陡,表明在这个范围内,P o2轻度降低就会引起血氧饱和度较大幅度的下降,即有较多的O2从氧合血红蛋白中解离出来。氧离曲线的这一特点有利于处于低O2环境的组织细胞摄取O2。当P02在15—40mmHg之间时(曲线下段),曲线最陡直,说明P O2,稍有降低血氧饱和度就会大幅度的下降,即Hh02极易释放02。这一特点有利于组织代谢增强时能及时得到足够的02。氧离曲线的这一特点还提示,当动脉血02分压较低时,只要吸入少量的O2,就可以明显提高血氧饱和度和血氧含量。

7.cO2是调节呼吸最重要的体液因子。c02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可以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实现,且以兴奋中枢化学感受器为主。当血液中cO2浓度轻度增加时,可以使呼吸中枢兴奋,呼吸加深加快;但当血液中c02浓度过度增加时,可使呼吸中枢麻痹,导致呼吸停止;当血液中c02浓度过低时,

- 17 -

可使呼吸中枢抑制,出现呼吸暂停。

机体缺02,一方面可以兴奋颈动脉体、主动脉体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使呼吸中枢兴奋,使呼吸加深加快;另一方面,缺O2可直接抑制呼吸中枢,使呼吸减弱。当机体轻度缺O2时,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大于直接抑制呼

吸中枢的作用,表现呼吸加深加快。当严重缺O2时,对呼吸中枢的直接抑制作用大于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表现呼吸减弱,甚至呼吸抑制。

当血液中H+浓度升高时,血浆pH值减小,呼吸加强,肺通气量增大;反之,则pH值增大,呼吸抑制,肺通气量减少。虽然中枢化学感受器对H+的敏感性较高,约为外周化学感受器的25倍,但由于H+不易通过血一脑屏障。因此,血液H+对呼吸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而实现的。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一、名词解释

1.消化 2.吸收 3.分节运动 4.胃肠激素 5.粘液-碳酸氢盐屏障 6.内因子 7.容受性舒张 8.集团蠕动 二、填空题

1.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微弱持续的收缩状态称为________。 2.胃肠平滑肌动作电位产生机制主要是________离子内流。 3.胃液的主要成分有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

4.胃底和胃体的壁细胞分泌________和________,而主细胞分泌________。

5.食物进入胃扩张胃及食物中的蛋白质消化产物引起________释放________而促进胃的排空。 6.胃的运动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

7.当交感神经兴奋时,节后神经末梢释放________,引起由肠道运动的减弱,腺体分泌减少。 8.对消化器官功能影响较大的胃肠激素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9.胆汁中促进脂肪消化的乳化剂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10.胰液进入十二指肠后,小肠液中的________迅速激活胰蛋白酶原,使其被水解掉一个小分子的肽,转变为有活性的胰蛋白酶。 三、单项选择题

1.消化道平滑肌慢波起源于

A.壁内神经丛 B.环行肌 c.纵行肌 D.环行肌和纵行肌 E.粘膜 2.消化道内最重要的消化液为

A.唾液 B.胃液 c.胰液 . D.胆汁 E.小肠液 3.唾液中的惟一的消化酶是

A.溶菌酶 B.唾液淀粉酶 c.粘液 D.蛋白酶 E.脂肪酶 4.胃液和血浆中H+浓度相差为

A.3万~4万倍 B.300万~400万倍 c.3000~4000倍 D.30万~40万倍 E.30~40倍 5.胃液的作用是

A.保护肠粘膜免受盐酸的侵蚀 B.迅速激活胰蛋白酶原 c.水解胆固醇 D.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E.有助于小肠内铁和钙的吸收 6.胃液分泌头期的特点是

A.分泌量多,酸度高,含酶丰富 B.分泌量少,酸度高,含酶丰富 c.分泌量多,酸度低,含酶丰富 D.分泌量多,酸度高,含酶量少 E.分泌量少,酸度低,含酶丰富 7.引起胃液分泌的强刺激物是

A.组胺 B.促胰液素 c.胃动素 D.胆囊收缩素 E.胆汁 8.引起消化力最强的胃液分泌是

A.头期 B.胃期 c.肠期 。 D.蛋白分解产物刺激胃粘膜 E.胃扩张刺激胃粘膜 。 9.引起促胃液素释放的主要化学刺激是

A.糖 B.脂肪分解产物 c.蛋白质分解产物 D.混合食糜 E.无机盐 10.促胃液素由以下哪一种细胞分泌

A.D细胞 B.G细胞 c.K细胞 D.I细胞 E.M细胞 1l_关于内因子的描述正确的是

A.与小肠吸收维生素B2有关 BJ促进小肠粘膜吸收维生素D c.与维生素B1吸收有关 D.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有关 E.与缺铁性贫血有关

- 18 -

12.胃液可以使

A.蛋白质分解 B.蛋白质完全分解成氨基酸 c.脂肪分解成脂肪酸 D.分解碳水化合物 E.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13.关于胃粘膜自身保护作用的描 述,正确的是

A.覆盖于胃粘膜表面的粘液.碳酸氢盐屏障,防止H+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侵蚀 B.胃粘膜上皮细胞顶部的细胞膜与相邻细胞间的紧密连接,有防止H+透过的作用 C.胃粘膜血流十分丰富,为胃粘膜细胞提供了丰富的代谢原料 D.胃粘膜局部还存在着自身保护性物质 E以上均是 14.影响胃排空的主要因素

A.胃运动 B.胃容受性舒张 c.小肠运动 D.肠-胃反射 E.幽门括约肌舒张 15.胃的排空

A.动力是胃和十二指肠之间的压力差 B.通常排空最快的食物是脂肪

c.副交感神经兴奋延缓排空 D.固体食物比流质食快 E.一般混合食物需时6—8小时 16.下列食物排空速度顺序正确的是

A.脂肪、糖、蛋白质 B.糖、蛋白质、脂肪 c.蛋白质、糖、脂肪 D.蛋白质、脂肪、糖 E.以上均是 17.呕吐中枢主要位于

A.大脑皮层 B.延髓C.丘脑D.小脑E.脊髓 18.关于胆囊收缩素的作用错误的是

A.促进胆囊收缩 B.促进胰酶分泌 c.促进胆汁分泌 D.抑制胃液分泌 E.促进小肠液分泌 19.引起促胰液素释放的最强刺激物是

A.盐酸 B.HC03- c.糖 D.无机盐 E.粘液 20.胆囊收缩素引起胰液分泌的特点是 A.酶多,.HCO3-和水轻微增加 B.酶少,HCO3-和水明显增加 c.酶多,HCO3-和水明显增加 D.酶少,。HCO3-和水明显减少 E.酶多,HCO3-增多,水减少 21.促胰液素的主要作用是

A. 抑制胆囊收缩 B.促进胰酶分泌 c.增强小肠运动 D.促进胃蛋白酶分泌 E.促进胰液中NaHCO3-和水分泌

22.胆汁促进脂肪消化和吸收主要与哪个成分有关

A.脂肪酸 B.胆盐 c.胆固醇 D.磷脂 E.NaHC03-和水 23.胆盐的肠肝循环可以促进

A.肠运动 B.肝细胞分泌胆汁 c.胃运动 D.胆囊收缩 E.以上均是 24.维生素B12的吸收部位在

A.胃 B.十二指肠上部 c.空肠上部 D.结肠 E.回肠 25.关于铁吸收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 B.食物中的铁绝大部分是三价的高铁形式,不易被吸收 C.急性失血患者、孕妇、儿童对铁的需要量增加,铁的吸 收也增加

D.维生素c能将高铁还原为亚铁而促进铁的吸收 E.铁在碱性环境中易溶解而便于被吸收 26.关于蛋白质的吸收正确的是

A.主要在十二指肠和空肠吸收 B.小肠吸收氨基酸的过程也是继发性主动转运过程

c.刷状缘上存在着三类转运氨基酸的转运体 D.少量的食物蛋白质可完整地进入血液 E.以上均是 27.关于钙吸收的描述错误的是

A.钙的吸收部位在小肠上段.特别是十二指肠吸收钙的能力最强

B.脂肪食物对钙的吸收有促进作用 c.维生素D有促进小肠吸收钙的作用 D.肠内容物的酸碱度对钙的吸收没有影响 E.钙的吸收是主动转运过程 28.关于葡萄糖吸收的描述错误的是

A.小肠粘膜仅能吸收单糖,吸收的途径是血液

B.有些成年入因小肠中乳糖酶的活性显著降低,所以饮牛奶后,会产生腹胀和腹泻

c.小肠上皮刷状缘上存在有转运葡萄糖的转运体 D.葡萄糖的吸收有赖于Na+的主动转运 E.小肠粘膜上皮细胞的侧膜上存在葡萄糖转运体 29.关于脂肪吸收的描述正确的是

A.脂肪酸、甘油一酯、甘油及胆固醇均可被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吸收

B.进入细胞内的脂肪酸、甘油一酯等随后的去路取决于脂 肪酸分子的大小

c.脂肪的吸收途径主要以淋巴为主 D.脂肪吸收有血液和淋巴两种途径 E.以上均是 30.关于小肠液的描述错误的是

- 19 -

A.小肠内有两种腺体,即十二指肠腺和肠腺 B.十二指肠腺分布于十二指肠粘膜下层中,分泌酸性液体 c.小肠液中含有由肠上皮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D.小肠液稀释消化产物,使其渗透压降低,有利于吸收 E.小肠液中的肠致活酶可激活胰蛋白酶原 四、问答题

1.消化道平滑肌有哪些生理特性? 2.试述胃液分泌的调节机制。 3.试述胰液成分和作用。 4.试述胃排空及其控制机制。

5.何谓消化道激素?其共同的生理作用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2.食物经过消化后,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液的过程。

3.为小肠的一种以环行肌自动舒缩为主的节律性运动,包括收缩和舒张活动。

4·由胃肠粘膜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在化学结构上都是氨基酸组成的多肽,分子量大多数在5000以内。5.覆盖于胃粘膜表面的粘液-碳酸氢盐防止H+和胃蛋白酶的侵蚀,使胃粘膜免受损伤的作用。

6.由壁细胞分泌的一种分子量约为60000的糖蛋白,可与维生素B12结合成复合物,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7.进食时,食物刺激口腔、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后,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地引起胃底和胃体的平滑肌舒张,称为胃的容受性舒张。

8.大肠的一种收缩力强,行进很快,且传播很远的蠕动。 二、填空题

1.紧张性收缩 2.钙 3.胃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4.盐酸、内因子、胃蛋白酶原 5.G细胞、促胃液素 6.容受性舒张、紧张性收缩、蠕动 7.去甲肾上腺素 8.促胃液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 9.胆盐、胆固醇、磷脂 10.肠致活酶(肠激酶) 三、单项选择题

1.C 2.C 3.B 4.B 5.E 6.A 7.A 8.A 9.C 10.B 11.D 12.A 13.E 14.A 15.A 16.B 17.B 18.D 19.A 20.A 21.E 22.B 23.B 24.E 25.E 26.E 27.D 28.E 29.E 30.B 四、问答题

1.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有以下几点:

(1)自动节律性收缩:消化道平滑肌能够自动节律性收缩,但是收缩很缓慢,节律性远不如心肌规则。 (2)富有伸展性:消化道平滑肌能适应实际的需要而作很大的伸展。 (3)兴奋性较低:消化道平滑肌的兴奋性较骨骼肌为低。

(4)具有紧张性:消化道平滑肌经常保持在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称为紧张性。

(5)对某些理化刺激敏感:消化道平滑肌对电刺激不敏感,但对于牵张、温度和化学刺激特别敏感,如微量的乙酰胆碱可引起强烈的收缩。

2.进食将刺激胃液大量分泌,这种进餐后的胃液分泌称为消化期胃液分泌。消化期胃液分泌根据感受食物刺激的部位不同,入为地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实际上,这三个期几乎是同时开始、互相重叠的。 (1)头期胃液分泌:是指食物刺激头面部的感受器,如眼、鼻、耳、口腔、咽、食管等,所引起的胃液分泌。引起头期胃液分泌的机制包括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刺激是食物对口腔、咽等处的机械和化学刺激,条件刺激是与食物有关的形象、声音、气味等对视、听、嗅觉器官的刺激。传入冲动可到达延髓、下丘脑、边缘系统,甚至大脑皮层,但最终都汇聚于延髓的迷走中枢。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主要支配胃腺,可刺激胃腺分泌,也支配胃窦部的G细胞,通过促胃液素促进胃液分泌。

头期胃液分泌的特点是分泌的量较大,占进食后分泌量的30%,酸度较高,胃蛋白酶含量很丰富。 (2)胃期胃液分泌:食物进入胃后,可进一步刺激胃液分泌。胃期胃液分泌的机制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食物的扩张刺激,可兴奋胃体和胃底部的感受器,通过迷走一迷走神经反射和壁内神经丛的局部反射,引起胃液分泌。另一方面,食糜刺激可通过下述途径引起促胃液素释放,使胃液分泌增多。①食糜的扩张刺激引起的迷走神经兴奋,导致促胃液素释放;②食糜的扩张刺激胃窦部,通过壁内神经丛,兴奋G细胞,引起促胃液素释放;③G细胞可以直接感受胃腔内食糜的化学刺激,主要是蛋白分解产物多肽和氨基酸的刺激,引起促胃液素释放。

胃期胃液分泌特点是,分泌量大,占进食后总分泌量的60%,酸度很高,但胃蛋白酶的含量较头期少。 (3)肠期胃液分泌:食糜进入十二指肠和空肠上部后,对肠壁的扩张刺激和肠粘膜的化学刺激,促进胃液分泌。引起肠期胃液分泌的机制主要是体液因素。

肠期胃液分泌的特点是,分泌量较少,约占进餐后胃液分泌总量的10%,胃蛋白酶的含量也较少。

- 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