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 第4章 种群和群落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②该1 mL培养液中共含有酵母菌大约______个。

(3)丙同学欲探究pH对酵母菌生长的影响,他的实验如下,请补充完整。

①配制含酵母菌生长所必需的各种营养成分的培养液,各取2 mL加入数支试管中;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①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必须要振荡试管,以确保均匀随机取样。 ②每个小格的体积为0.2×0.2×0.1×10 mL,酵母菌数量为10个,则1 mL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为2.5×10个。

(2)该方法的原理是利用了样方法,通过红细胞与酵母菌的比值计算酵母菌数量。观察到的视野中红细胞数平均值为20,酵母菌数平均值为100,因此酵母菌数是红细胞的5倍。

(3)该实验的自变量是pH,因此应设置不同pH的溶液分别培养,并进行计数。 [答案] (1)①轻轻振荡试管(或摇匀试管) ②2.5×10

(2)①样方法 ②2 500

(3)②分别配制若干不同pH(如1、3、5、7、9、11、13)的溶液,并等量加入各支试管中 ③向各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酵母菌,置于相同且适宜环境中培养 ④间隔相同时间连续多次进行显微抽样计数,记录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指标

在进行观察类实验的设计时,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观察的方法及指标。 1.观察的方法

(1)含义:观察实验对象的方式,即用什么观察。如用肉眼观察还是用显微镜观察等。 (2)确定方法:根据实验中观察的对象确定。 2.观察的指标

(1)含义:是指在实验观察中用来指示或反映研究对象中某些可被研究者或仪器感知的特征或现象标志,即要观察什么。

(2)确定方法:根据实验的目的、原理、提供的材料、仪器、试剂等确定。 (3)常见的观察指标:

①肉眼直接观察的指标:生物体的大小、长势(发育状况)、颜色(毛色)、数量等;溶液、组织样液、切片、滤纸上色素的颜色等。

②显微镜观察的指标:细胞的大小、形状、数量;细胞器的形状、颜色及变化;染色体的数量、位置变化等。

③其他的观察指标:尺子可用来测量植物茎的高度、根的长度等;带有红色液滴的玻璃

- 9 -

-3

6

6

折管可用来测定气体的产生与消耗等。

[随堂基础巩固]

1.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

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解析:选B 结合曲线图可知,1972年每样方北点地梅的种子萌发数和幼苗数均比1975年多,说明北点地梅的种群密度在1972年较大,即生存斗争程度较高;由图示曲线可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种群数量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即前一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后一阶段的死亡率;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采集数据后应取其平均值,不能去除最大值和最小值;由图中曲线趋势可知,5年间该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并非呈“S”型增长。

2.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量

B.种群的种内斗争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季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季最大

解析:选B 环境容纳量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平均值的上下波动;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没有环境容纳量;植食动物在冬天食物减少,环境容纳量不会达到最大。

3.下图表示在一个10 mL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 10 -

A.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 B.可用数学模型Nt=N0λ表示 C.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 D.K值约为120 000个

解析:选D 初始阶段酵母细胞数量少,酵母菌个体之间几乎不存在种内竞争。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酵母细胞的数量呈“S”型曲线增长,而Nt=N0λ为“J”型曲线增长的数学模型。对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具体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由图可知,1 mL培养液中最多含12 000个酵母细胞,则10 mL培养液中的K值约为120 000个。

4.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S”型)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解析:选A 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数量将增加,但应该也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与食物、天敌等因素相关,所以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年龄结构变动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也应该在K值附近波动;若a点时环境因素变化,食物量不变,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波动,但仍按“S”型增长,只是增长速率有所增加或减少而已。

[课时跟踪检测] (满分50分 时间2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

①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②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 11 -

tt

③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④提出合理的假设

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C.④①②③

B.②④①③ D.③①②④

解析:选B 建立数学模型的大致过程有以下几个步骤:第一,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第二,提出合理的假设;第三,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第四,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2.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表示 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 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

D.研究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率可预测其K值

解析:选B 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当地环境可能不适宜其生长繁殖。呈“S”型增长的种群,其增长速率最大值一般出现在K/2时,只要统计此时的种群密度就可预算出K值。

3.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错误的是( )

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

C.在血细胞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 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解析:选C 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时,将盖玻片放在计数板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到计数板小方格内。

4.如图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O~b段,该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负相关 B.b~c段种内斗争最激烈

C.为有效防止鼠害,最好将种群数量控制在b点

D.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鼠,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的抵抗力稳定性

解析:选D O~b段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在不断增大,种群密度也在不断增大,故两者

-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