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道路勘测设计》习题及参考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华南理工大学《道路勘测设计》习题及参考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交通运输工程硕士研究生

《路线设计原理与方法》思考题

1. 地形与自然特征、交通量、车辆、速度是公路路线的设计依据。试分析这四

个要素对公路路线设计的影响。

答:(1)地形与自然特征是反应了公路的地形及地质特点,而地形地质是公路选线的重要依据。它直接影响路线的走向及设计指标。(2)交通量用来来确定道路的车道数、宽度及公路的等级,它也是评价服务水平、通行能力的依据。(3)车辆类型尺寸对公路系统的安全营运有很大影响,是公路几何设计的重要控制因素。设计采用标准车辆。(4)速度主要指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以车辆的实际运行速度作为线形设计速度,可以保证在一个设计区段内行车速度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2. 交通量、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三者的关系是什么?

答:交通量是确定交通量用来来确定道路的车道数、宽度及公路的等级,它也是评价服务水平的依据。通行能力是指某一路段最大所能承受的交通量。交通量越大,需要的车道数越多,反之,需要的车道数越少。车道数越多,车道宽度越大,通行能力越强,反之,通行能利越弱。交通量越接近通行能力服务水平就越差,反之,服务水平越高。

3. 平曲线最小半径、道路最大纵坡这些指标是如何确定的?在设计中一般怎样

考虑?

答:平曲线最小半径是根据按设计速度,能保证其安全行驶的最小半径。道路最大纵坡是按公路等级和自然条件等因素所限定的最大纵坡值。最大纵坡主要考虑载重汽车的爬坡性能和通行能力。设计根据设计时速及道路等级,平曲线半径在满足最小半径的基础上,尽量取大值,但不宜超过10000米。纵坡在小于最大纵坡的基础上,尽可能缓,但一般宜大于最小排水纵坡,坡长不能超过坡度相应的最大坡长。

4. 汽车行驶轨迹有哪些特征?道路线形由哪些要素组成?设计中为什么要求

线形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在设计中如何做到线形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答:汽车的行驶轨迹特点:(1)轨迹是连续的,光滑的。(2)轨迹是的曲率是连

续的。(3)轨迹的曲率变化率是连续的。道路线形由: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组成。线形各要素的协调与配合可以保证行车轨迹的连续性,曲率变化的均匀性,速度的连续性和一致性。设计中平面线形应满足规范,曲率变化尽量均匀,尽可能采用高指标,平纵组合应满足要求。 5. 为什么要限制直线的长度?在设计中如何考虑?

答:直线过长,容易引起驾驶员视觉疲劳,发生安全事故。设计中应尽量避免直线过长,在一定的长度时变换线形,插入缓和曲线或圆曲线。 6. 为何要设置爬坡车道?如何设置?

答:爬坡车道供慢速上坡车辆行驶的专用车道,可以保证快速车辆能越过货车和其它慢速车辆向前行驶,不仅可减少慢车压车时间,提高整个路段的平均车速和服务水平;也避免了强行超车,有利于交通安全。爬坡车道设置在上坡路段原有车道的外侧。我国现行《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当纵坡大于4%时,需沿上坡方向设爬坡车道。爬坡车道的宽度一般为3米。

7. 避险车道的作用及其组成是什么?

答:避险车道是指在长陡下坡路段行车道外侧增设的供速度失控车辆驶离正线安全减速的专用车道。避险车道主要由引道、制动车道、服务车道及辅助设施(路侧护栏、防撞设施、施救锚栓、呼救电话、照明)等组成。 8. 道路上可能存在视距不良的路段有哪些?设计中如何保证?

答:1、平面弯曲路段。2、凸形变坡路段。3、凹形变坡路段。设计中应采用满足视距的圆曲线半径及竖曲线,清除转弯处遮挡的障碍物。在条件受限制的路段可设置反光镜,提高视距。 9. 线形设计检验和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答:设计检验评价方法主要有:传统的计算行车速度设计方法及检验评价体系,主要以设计时速为标准,参照规范指标进行设计,通过设计指标是否满足规范要求,来检验线形好坏。基于理论运行速度的公路线形设计方法及检验评价体系,通过预测模型推算运行速度来检验修正平纵设计检验的方法。 10. 为何要进行坡长限制?达到坡长限制值后如何设计?

答:长距离的陡坡对汽车行驶不利,连续上坡使汽车发动机过热,行车条件恶化。

下坡则因制动频繁而危机行车安全,载重车减速阻止尾随车流的运行,对行车安全不利。坡长过短会使变坡点增加,行车颠簸频繁。坡差较大时,还容易造成视距不良。坡长过长时,增加变坡点,中间设置缓坡。坡长过短时,可考虑合并几个坡段为一个坡段,减少变坡点个数。 11. 为何要限制平均纵坡及合成坡度?

答:平均纵坡较大,上坡使用低速档较久,易导致车辆冷却水沸腾。下坡则因制动片发热、失效而导致事故发生,因此需要限制平均纵坡。在急弯陡坡的路段上,行车容易发生危险,为防止车辆在弯道上行驶时,由于合成坡度过大而引起的不适和危险,因此需要限制合成坡度。

12. 简述设计速度、运行速度的基本概念,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和作用。为什

么说设计速度是公路路线设计的依据,而运行速度是路线设计质量的衡量标准。

答:设计速度(又称计算行车速度),是指当气候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公路本身条件(几何要素、路面、附属设施等)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顺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运行速度是在单元路段上,在干净、潮湿条件下车辆的实际行驶速度。通常按统计学中测定的从高速到低速排列第85个百分点对应的车辆行驶速度作为运行速度。两者之间主要区别是:设计速度指的的是在良好环境下,平均驾驶水平,能保证安全的最大行驶速度。而运行速度指在具体的路线单元实际行驶,中的第85个百分位对应的速度。设计速度主要用于公路线性设计依据,而运行速度主要最为检测评价路线质量的指标。在设计中一段路线的设计时速通常是定值,这样方便以此为依据进行设计,而运行速度在不同路段而不同,可以利用运行车速来评价相邻路段车速的差距,保证汽车在连续路段上行驶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并检验与实际行车速度相符情况。

13. 确定车辆运行速度的方法有哪几种?试分析说明,并分别论述其特点和适应

性。

答:运用运行车速评价线性方法有:美国方法、瑞士方法、德国方法。美国方法特点:根据路线平面及纵面路况估计小客车及大货车的可能平均速度,将其绘制成车速变化图,根据其判断准则确定线形上的速度是否达到设计一致性。瑞士方

法特点:道路设计中所定义的设计速度根据每条道路类型的不同而各异。德国方法特点:使用运行速度控制道路的设计标准,其定义的运行速度反映的是干燥和潮湿路面状况下自由流状态客车的85%分位车速。 14. 基于运行速度的线形评价标准、方法及步骤是什么?

答:评价标准主要有:1、采用与线形连续性评价相同的指标和评价标准:(1)计算行车速度与运行车速之间的差值;(2)相邻路段运行速度差的比值;(3)利用加速度进行验证评价;(4)总体线形连续性评价的指标; 2、线形指标:(1)单曲线半径与平均半径之比;(2)单竖曲线率与平均竖曲线率的比值;3、舒适性指标:横向加速度值;4、视距指标。方法及步骤:1、收集线形设计资料;2、输入线形资料,计算运行速度,3、根据资料及运行速度计算各项指标的得分,并计算出线形总得分;4、计算线形安全指数ASI;5、输出最终结论。 15. 交通部2004年颁布的《公路安全性评价指南》提出了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

之差,和相邻运行速度之差两种评价线形连续性的指标,试分析两者的异同点,及在公路安全性评价中的作用。

答:设计速度与运行速度之差,主要评价设计时速是否与实际运行速度相符。相邻运行速度之差,主要评价线形指标连续型是否良好,曲率变化是否均匀。一个重在相符性,一个重在线形指标是否连续均匀。在公路安全型评价中是基于线形连续性评价中最重要的两项。

16. 试分析高速公路长陡坡路段的安全问题,在设计中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改

善?

答:高速公路长陡坡路段一直是交通安全事故的频发点。设计中可从以下方面加以改善:1、任意连续3km的平均纵坡不宜大于4%,相对高差大于300m时,平均纵坡不宜大于2.5%。2、连续下坡过程在中间尽量设置较长的缓坡,有条件时设置反坡。3、应通过交通安全设施的设置,严禁驾驶员采用空档下坡,并控制合理下坡速度。4、在合适位置设置爬坡车道和避险车道。

17. 什么是期望速度?它与设计速度、运行速度有什么不同?试述如何得到期望

速度。

答:期望速度是基于国内外对线形评价的标准及驾驶员的驾驶心理,并在实测的初始运行速度的基础上,提出的期望速度。大致为各设计速度下的初始运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