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辨析题试题库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心理学》辨析题试题库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6、无意注意是不受意识控制的。 答:对。

17、无意注意就是没有意义的注意。

答:错。虽然无意注意是一种消极被动的注意,但它能使人及时获得外界的信息,保持人对外部环境的警觉。它对人的生存意义重大,并不是没有意义的。

18、由于无意注意缺乏目的性,因此学习中不能依靠无意注意,只能依靠有意注意。

答:错。学习中是不能仅靠无意注意,因为无意注意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而且不能持久和稳定。但也不能全凭有意注意,因为有意注意必须付出很大的意志努力,消耗巨大能量,容易使人疲劳,从而分散注意。因此,教学中要善于转换两种注意,使两种注意有节奏地轮换,才能将注意持久地保持在学习上。

19、注意的转移就是指注意的分散,是注意的分心现象。

答:错。注意的转移跟注意的分散不同,前者是在新的需求下,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向另一个对象,使一种活动合理地被另一种活动所代替,这是注意的优良品质;而后者则是无意识地、被动地离开了当前应该注意的对象,这是注意的不良品质。

20、情感是人的主观态度和体验,它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答:错误。虽然情感是人的主观态度和体验,但它仍然来源于客观现实,是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人的需要的反映。

21、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答:对。

22、只有知之深,才有爱之切。 答:对。

23、焦虑情绪对学习只有干扰和阻碍作用。

答:错。高度的焦虑会干扰、阻碍学习活动,但焦虑不足也会使人不够兴奋、缺乏注意,从而影响学习。因此,一定程度的焦虑对学习的正常进行是必要的。

24、焦虑水平低,学习效果好;焦虑水平高,学习效果差。

答:焦虑对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复杂的,因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情景而有所区别。一般来说,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是呈“倒U曲线”的关系,即焦虑程度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学习效率,而中等程度的焦虑才能导致最高的学习效率。

25、意志在人的意识中具有自觉的、有目的的主观能动作用,所以人的意志是绝对自由的。

答:错误。虽然意志具有自觉的、有目的的主观能动作用,但人的意志同时也具有社会制约性,受客观规律的制约。因此,意志既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

26、天才就是天生之才。

答:错。天才通常是指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各种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和最完善的结合,并能创造性地完成相应的活动。天才并不是指天生之才,任何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特别是个人的实践锻炼和主观努力。

27、学习成绩越好,说明学生能力越强。

答:错。学习成绩好只是代表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较多,知识的多少可以说明一个人对自然、社会的了解程度,但不能代表他能力的强弱。因为,知识水平与能力水平是不能等同起来的。

28、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明气质的稳定性是不可以改变的。

答:错。“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明气质的先天性决定了它是人的个性中最为稳定的特性。但是,气质的稳定性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在教育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个性特征,都会对气质的改造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简答题

1、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知觉有哪些基本特性? 3、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哪些

4、什么是记忆?记忆过程包括哪几个基本环节? 5、影响识记效果的条件有哪些?

6、影响遗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止遗忘? 7、如何正确组织复习?

8、什么是知觉的选择性?从背景中区分出对象依存于哪些条件? 9、什么是思维?思维的基本过程有哪些? 10、在概念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11、什么是问题解决?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12、青少年的思维品质发展有哪些特点? 13、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 14、怎样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

15、“一心二用”在什么条件下能成立,在什么条件下不能成立? 16、试说明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的特点和关系。 17、提高记忆效果的条件? 18、情绪和情感的关系怎样?

19、什么是焦虑?焦虑对学习有何影响?

20、什么是挫折感?它会使人产生何种心理和行为变化? 21、影响个人挫折耐受力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对待挫折? 22、试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3、什么是学习动机?影响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有哪些? 24、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及联系? 25、性格有哪些方面的特征? 26、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什么条件? 27、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怎样?

28、影响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包括哪些? 29、在制作教具时如何应用感知规律? 30、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有哪些?

五、简答题答案

1、人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其中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感知、思维、想象、记忆等等)、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和理想等)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2、知觉有哪些基本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理解性和知觉的恒常性 3、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哪些

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注意的选择作用、知觉者本身的主观因素 4、什么是记忆?记忆过程包括哪几个基本环节?

记忆是个体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或再认) 5、影响识记效果的条件有哪些?

目的任务对识记效果的影响、活动的任务、性质对识记的影响、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对识记的影响、识记方法对识记的影响

6、影响遗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止遗忘?

原因:衰退说: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提取失败:在提取有关的信息的时候没有找到适当的提取线索。

针对遗忘产生的原因及遗忘发展的先快后慢的规律,正确地组织复习和练习,以便及时强化,加深理解,纳入经验系统,巩固所记内容。正确组织复习的方法是:趁热打铁,及时复习;制定复习计划要有科学性;复习要经常性和多样化和经常运用识记过的材料 7、如何正确组织复习?

趁热打铁,及时复习;制定复习计划要有科学性;复习要经常性和多样化和经常运用识记过的材料 9、什么是思维?思维的基本过程有哪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系统化和具体化

10、在概念教学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正确对待已有经验、正确地使用变式、恰当地使用概念的否定例子、适时给概念下定义、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11、什么是问题解决?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完成非常复杂,又未曾有过完成这类问题的经验的任务的思维活动叫做问题解决。 问题中材料的组织形式、定势、功能固着、情绪与动机 12、青少年的思维品质发展有哪些特点?

思维广阔性和深刻性有很大的发展、独立性和批判性有了很大的发展、思维的灵活性的发展呈现两个特点:随年龄的增大而发展、到高中一年级以后,青少年的灵活性的差异趋于稳定;敏捷性的特点:青少年个体之间差异很大。

13、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

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与变化和刺激物的新异性;人的主观状态:需要和直接兴趣、情绪和精神状态 14、怎样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

加深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合理地组织活动、激发间接兴趣和培养学生抗干扰与分心的意志力 15、“一心二用”在什么条件下能成立,在什么条件下不能成立?

取决于同时并进的几种活动的性质、复杂程度及人对活动的熟悉或熟练程度等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自动化的程度。如果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有几种是达到自动化的,则能进行“一心二用”,反之,则不行。 16、试说明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的特点和关系。

1)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是指无预定目的,不需要

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而有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2)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通常处于一种竞争状态,如果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一致,无意注意会加强有意注

意,而如果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方向不一致,有意注意通常需要克服或抑制无意注意。 3) 三种注意状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17、提高记忆效果的条件? 1) 头脑清醒,无疲劳感。 2) 有能够“记住”的信心。 3) 记忆的目的任务明确。

4) 有适合于自己的特点的记忆方法。 18、情绪和情感的关系怎样?

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主观体验:区别:通常把那些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称为情绪,那些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内心体验叫情感;情绪可以是由于对事物单纯的感觉或知觉所直接引起的,情感则是由于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情绪的情境性明显,很不稳定,情感则稳定性强;情绪比较低级、简单,人与动物共有,情感是高级的复杂的内心体验,是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3分) 联系:情绪是情感的表现形式,情感是情绪的本质特征。 19、什么是焦虑?焦虑对学习有何影响?

1) 焦虑定义:指由当前对未来活动的预想而引起的一种不安、忧虑、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 2) 焦虑影响学习的原因有主观与客观两方面,客观方面原因主要有社会舆论的压力、家长和教师方面

的压力、作业过多、考试频繁等;主观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个人的学习水平、抱负水平、个性特点等。 3) 焦虑程度与学习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 20、什么是挫折感?它会使人产生何种心理和行为变化?

挫折是指个人动机性活动受到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挫折感常会使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各种变化:可产生攻击性行为、过度抑郁、当挫折损害了人的自尊心之后,有的人还可能出现自欺欺人的反应。 21、影响个人挫折耐受力的因素有哪些?如何对待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