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浅谈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6、生态旅游区归属不清,造成管理混乱

生态旅游的开发所依托的资源基础多分属不同部门管辖,作为生态旅游主要载体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在部门归属上属多头领导,分别归林业部门、建设部门、环保部门、水利水电部门等管理。作为旅游管理机构的旅游局没有权利对其生态旅游开发和管理参与意见。因此,作为主要行业管理者的国家旅游局很难有所作为。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除卧龙、白水江及佛坪3个自然保护区由国家林业局直接管理外,其他保护区均是由保护区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林业、环保、资源、农业等行政部门管理,或市、县林业、环保、资源、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在保护区一哄而上搞开发的时候,这种管理上的错位必然引发对环境涸泽而渔的利用。

6.3解决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生态旅游所出现的问题,我们要认清事情本质,区别对待,即不同类型的生态旅游以不同的方法去改善,具体生态旅游的类型,不同类型的生态旅游其主要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型也在第五章中有说明。另外具体对策如下: 1、 构建生态旅游区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

在我国,直接参与生态旅游活动过程的利益主体有参与生态旅游活动的游客、生态旅游区所在地的居民、生态旅游区的管理部门、在生态旅游区经营的企业,了解每个利益主体的目的并合理划分各个利益主体的合理权限和职责,建立生态旅游区发展的利益驱动机制,协调和保障各方在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利益,是我国生态旅游实践的关键所在。

2、加强生态旅游立法,促进环境管理

由于生态旅游区涉及生态系统的脆弱敏感地区,因此要加强立法。在对现有的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立法的基础之上,迫切需要建立有关生态旅游开发和监管的法律法规。

在生态旅游区的管理方面,应该加强审批和环境管理。例如,根据《自然保护区条例》第二十九条规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需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后,报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

34

批准;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开发生态旅游需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特别要重视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加强环境管理,以自然保护区为例,针对生态旅游的环境管理可以分阶段进行,在立项阶段的环境

管理、施工期环境管理以及运营后的生态监测和后评估,不同阶段的环境管理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3、加强政府与企业的联系,携手合作

在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政府是主要负责人,主持一切活动,但是光有政府的努力是绝对不够的,这其中还需要企业的支持,需要企业在各方面给以配合,当然这其中还需要达成一系列的协议,以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达到双方的互惠。 4、加强人才培训,并且积极吸纳当地人的参与

发展旅游才人是不可或缺的,同时也需要当地人的积极参与。在当地人参与的形式上要不断探索。当地人不仅要能够参与生态旅游的开发和经营,还要在生态旅游的开发决策时考虑当地人的意见。

5、加强游客管理,进行生态旅游宣传教育

目前我国旅游者的环保意识还不强,很容易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开展生必须要加强游客管理。加强游客管理可这么做:a、根据景区内环境承载力的状况,利用门票、线路设计和分区规划等技术手段对游客进行引导,使其在时间和空间上合理布局,以达到不破坏景区内生态系统的目的。b、借助景区的宣传栏、宣传画、演播厅、书籍、·手册指南以及导游解说系统对旅游者进行环境教育。c、生态旅游景区建立一定的法律、法规、制度,对旅游者的行为进行约束,避免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6、加快生态旅游理论方面的研究,以先进的理论带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先进的科学理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我们应该加大对生态旅游方面人才的培养,努力研究生态旅游理论,为将来做铺垫。

6.4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途径与前景

我国幅员辽阔,经、纬度跨度大,地理、地貌、区域性特点明显、气候带呈南北过渡性分布,故我国旅游资源蕴藏着巨大的开发潜能。

据统计,截止1997年底,中国已建立不同级别,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926个,

35

总面积7698万平方公里,占陆地国土面积的7.64%。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4个,面积2646万平方公里;省级自然保护区392个,面积4604万平方公里;市级自然保护区83个,面积6.6万平方公里;县级自然保护区327个,面积3379万平方公里。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建立森林公园313处,设置各级风景名胜区512处,其中有16处风景名胜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由以上统计资料可以看出,我国的生态旅游资源是十分丰富的,正是这些资源为我国的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资源基础。

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这给我国的生态旅游造成巨大的压力,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国家旅游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倡导,并确定1999年旅游的主题为“生态环境游”,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对我国生态旅游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真正的生态旅游是要在保护地球自然生态,保护人文景观方面去做实实在在的有益的事,并愿意为之做出贡献;这与减少工业污染,制定法律规范同样重要。尤其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生态旅游只有在当地增加足够的就业机会,并同时为当地创造足够的经济效益,进而防止生态环境进一步受到破坏的情况下,才真正显示出它的意义。

生态旅游在中国国际旅游业体系中所处的地位还不高,发展程度还偏低,在生态旅游日益受到各国普遍关注的今天,发展中国的生态旅游势在必行。我们要探索有合乎中国国情的能较好发展我国生态旅游的方法,我们要做到1、处理好开发者、旅游者、当地居民的矛盾2、加强法制建设3、加强生态旅游的宣传工作4、加大经济和科研投入5、开展国际交流,争取国际合作。

36

致谢

参考文献

[1]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一版。 [2]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于光远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0.

[3][4]关于“生态旅游”的思考[EB/OL].http://www.bbbest.com/6knowledge/03.htm,2004-10-5 [5]张延毅,董观志.生态旅游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J].经济地理,1997,16(2):108-112. [6]张辉:《旅游经济论》,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第146页

[7]董巍,刘皙等.生态旅游承载力评价与功能分区研究—以金华市为例[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4.12:1024-1029.

[8]张逸. 森林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可持继发展策略的研究[J]. 林业经济问题,2002,(1):57-59 [9]可 亭.国森林旅游资源[J].中国林业(森林旅游专刊),2001,(4):8-10. [10] 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展望 2008-11-13 中国投资咨询网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