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6单元6求谏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第6单元6求谏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唐太宗对于纳谏有着怎样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唐太宗参加了推翻隋朝统治的斗争,从自己的经历出发,他深深地懂得要想保住刚刚建立的大唐江山,必须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实行开明的政策,为此,他以隋炀帝拒谏饰非为鉴,虚怀若谷,从谏如流,避免和纠正了许多错误,同时他任贤用能,实行了开明政策,采取利国利民措施,从而出现了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

二、阅读课文第二段,回答问题。

3.请赏析“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正直的君主任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正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也不可能治理好国家。正直的君主和正直的大臣相处共事,如鱼得水,那么天下就可以平安无事了。

贤臣、良主共同治理国家,才是天下的大幸!唐太宗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才出现了贞观之治,历史上才有了赫赫声威的大唐王朝的空前盛世。 因此,领导者只有和群众搞好关系,团结一致,才能把局面开创好。由此看来,干群之间的和谐共事在今天尤其重要。

4.王珪的对策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比兴。“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一句运用比兴,道理浅显易懂,让人容易接受。

(2)类比。讲古代圣主与诤臣相处类比太宗与臣下互相信任,语气委婉,说理中肯。 (3)扬彼抑己。对太宗恭敬严谨,称彼“圣虑”称己“狂瞽”,语气谦恭有度,说理透彻。

三、阅读课文第三、四段,回答问题。

5.第四段中,唐太宗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求谏的渴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说“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是说他即使在“闲居静坐”的时候,也在反省自己的行为,唯恐出了差错,“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 因此时刻想着要得到正直的人来匡扶规谏,使自己能够知道外界对于政事的看法,在百姓心有怨滞之前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6.第四段中,为了得到“正人匡谏”,唐太宗采取了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唐太宗认为应该对臣僚多一些宽容,只要有进谏的,纵然“不合朕心”,也不应该认为是忤逆犯上。如果马上就大声斥责,就怕臣僚心里战战兢兢,钳口不言了,这样反而堵塞了言路。从前面“每见人奏事,必假颜色”,到“每有谏者,纵不合朕心,朕亦不以为忤”,为了求谏,唐太宗可以说是煞费苦心。

四、阅读课文第五、六段,回答问题。

7.在第五段中,唐太宗是如何阐发“人君须得匡谏之臣,举其愆过”这一观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开头唐太宗引用论证,借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句来引出“求谏”之需要。然后又运用举例论证,以“属文之士、伎巧之徒”和“名工文匠”为例,得出“求谏”的观点。最后又从反面论证观点,“一人听断”“安能尽善?”说明“求谏”是“天下太平”的前提。唐太宗的论证观点,思路清晰而严谨,语言婉转而中肯。

8.第六段记录的是一次君臣的对论,唐太宗有何不满?提出了什么样的更高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褚遂良的回答,唐太宗表示了肯定,但对古代的谏者的“及其满盈,无所复谏”的行为有所不满,又对自己的大臣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

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就是说不管刚有苗头,还是快要终结了,都应该进谏,即使不能防微杜渐,也要做到亡羊补牢。而皇帝本人,面对这种情况,也决不能以“业已为之”“业已许之”为借口搪塞大臣,而应该立即“停改”,否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这种认识是建立在唐太宗对历朝覆灭教训的深刻把握上的,体现了他的谨慎细致。

9.《求谏》中所反映的谏官制度在当今有何积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任贤纳谏,是唐太宗实行的各项制度政策中最重要的一条。也正是这种虚心纳谏与任贤用能的做法,才减少了君主一人专权可能产生的弊政,从政治上促进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因此大臣的忠直敢言与君主的开怀纳谏一向被看作是古代政体运作的理想状态。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在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的同时,更要发挥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的作用,倾听他们的建议与要求,共同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而开创繁荣昌盛的新局面。

太宗 威容 俨肃, 百僚 进 见者, 皆

唐太宗容貌威武严肃,百官中进见的人,见到他都

失 其 举 措。?……者:……的人。?

??

会紧张得举止失常不知所措。?举措:举止。?太宗知 其若 此,每见 人奏 事, 必假 颜

太宗知道情况后,每当见到有人奏事时,总是表现出和颜悦 色, 冀 闻 谏诤, 知政教得 失。

色的样子,希望能够听到劝谏的话,知道政治教化的得失。

贞观初, 尝谓公卿曰:“人 欲 自 照,必 须 明 镜;

贞观初年,太宗曾对公卿们说:“人要想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

主 欲 知 过, 必 藉 忠臣。?冀:希望。?

??

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藉:借助。?主 若 自贤, 臣不匡正, 欲不危 败,

君主假如自以为圣明,臣下又不去纠正,要想国家不倾危败亡,岂可得乎? 故君 失其国, 臣亦不能独全

能办得到吗?于是君主失掉他的国家,臣下也不能独自保全

其 家。 至于隋炀帝暴虐, 臣 下 钳 口,

他们的家。至于像隋炀帝残暴淫虐,臣下都把嘴闭起来不讲话,卒令 不闻 其过, 遂至灭亡, 虞世基等,

最后终于因为听不到自己的过失,而导致灭亡,虞世基等人,寻亦诛死。?全:保全,使动用法。自贤:自以?前事不

??不久也被诛杀。?为贤明。寻:不久。诛:被杀。?前事不远,公 等 每 看事 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

远,你们每当看到事情有不利于百姓的,必须直言规劝谏诤。”

?极言:竭??? ?力陈说。?

贞观元年, 太宗谓侍臣曰: “正主任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正直的君主任

邪 臣, 不能致理; 正臣事邪主,

用了奸臣,就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忠直的臣子侍奉昏庸的君主,亦 不能致理。 惟 君 臣 相 遇,

也不可能治理好国家。只有正直的君主和忠直的大臣相处共事,有同鱼水, 则海内可安。 朕虽不明,

如鱼得水,那么天下就可以平安无事了。我虽然不算明君,幸诸公数相匡救, 冀凭直言鲠议, 致

幸亏你们多次匡正补救过失,希望凭借你们直言鲠议,以实现:多次。相遇:相互对 ?谏议大夫王珪天下太平。”?数

??天下太平。”?待。遇,对待。鲠:直爽、正直。?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 木 从 绳则正, 后 从 谏

回答说:“我听说,木材依照墨线就能锯得笔直,君主听从规谏就能成则圣。?后:君?是 故古 者圣 主必 有争臣七人,

??为圣明的人。?主。?所以古代圣明的君主必须安排几个敢于直言谏 言 而 不用, 则 相继以死。?争:谏诤。?

??

诤的大臣,说的话如不被接受,就一个接一个地以死谏诤。?而:如果。?陛下开圣虑, 纳刍荛, 愚臣处 不讳

皇上您开启圣明的思虑,采纳粗野之人的意见,我等处在不避忌讳之朝, 实 愿罄其 狂瞽。”?虑:思虑。刍荛

?的圣朝,实在愿意把愚昧之见都讲出来。”?借指粗野之人。罄其

狂瞽:竭尽自己浅陋之才。瞽ɡ

?太宗 称 善, 诏令自是宰相

?,瞎子。?太宗称赞说得好,下诏规定今后宰相

入 内平 章国 计, 必使谏官随入, 预闻政事。

入宫商量处理国家大事,必须让谏官跟着进来,听一听如何处理。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平章国计:商议国家大事。?

??

有话敞开说,一定虚心采纳呢。?预闻:参与其事并知其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