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建设方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建设方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建设方案

一、专业建设基础 (一)专业简介

七台河职业学院“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是由选煤技术专业发展而来,于2007年经学院批准建设,2008年7月开始招收高职学历学生,主要培养具有从事煤炭炼焦、化工产品回收及其它煤炭加工工艺操作、相关设备维护检修、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等高技能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煤质化验、选煤、焦化、煤化工等多个专业领域工作,已成为七台河职业学院重点专业。

(二)专业设置背景

随着黑龙江省煤炭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七台河市近年来以煤化工为代表的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迅猛,煤化工产业转化煤炭能力达到2300万吨,焦炭生产能力761万吨/年,苯加氢10万吨/年,焦油加氢10万吨/年,焦油5万吨/年,甲醇28万吨/年,形成了一条以煤为依托,煤、电、焦、油等一体化的煤化工产业链。七台河职业学院立足区域经济特点,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经充分研讨论证后适时开设了“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

2

(三)专业现有基础及优势 1、专业建设基础

“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是学院重点发展、建设的专业之一。专业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师生比例合理。现有专任教师8 人,兼课兼职教师8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中级职称10人,专业专任教师中级职称以上职称的教师都具有化工考评员、高级考评员等职业资格,双师比例为70%以上。

2007年以来学院共投入60万元,建设有天平实验室、工业分析实验室、发热量测定实验室、制样实验室、浮沉试验室等五个实验室。此外,该专业已经与宝泰隆煤焦化公司、吉伟煤焦化公司、隆鹏煤焦化公司、亿达信焦化能源公司等16家大型煤炭洗选、深加工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订单人才培养关系,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生产实训、顶岗实习等技能培养和就业的需要,学生具有稳定的就业渠道。目前,已向社会输送毕业生100余名,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2、区域优势

国务院提出带动以煤炭为基础的新型能源化工产业发展,大力提高煤炭洗选加工程度;黑龙江省人民政府2008年3月8日下发的关于《黑龙江省东部煤电化基地发展规划》文件;七台河市在“十二五”期间已确立坚持“稳煤、控焦、兴化”的发展思路,加快煤炭循环经济领域高新技术应用,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实现煤作为高端化工原料高值利用与转化,形成产业集群,以煤化工产业的大发展推进煤炭循环经济提档升级,建设“东

3

北焦化之都”。煤炭深加工技术的迅猛发展,必然带动对高技能煤炭深加工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这为“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七台河职业学院作为“东北煤化之都”的唯一一所以涉煤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建立以“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为核心,选煤技术、煤化工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正贯彻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方针,充分满足企业、行业的需求。

3、专业与产业对接

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是经过对社会需求进行深入调查、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进行科学分析设立的,以服务产业发展为原则,实施“企业进校、校进企业”工程,构建“车间建在学校,课堂设到车间”新模式,切实加强专业与企业的整体融合。

二、专业建设理念与目标 (一)专业建设理念

本着服务地方、服务产业和突出特色的原则,坚持为煤炭行业培养优秀人才的办学宗旨,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为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在“贴近实际,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体现实用,构建技能型人才质量的新规范”的基础上,突出“应用”,优化课程体系。

(二)专业建设目标

以培养’煤炭深加工与利用”专业优秀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以提

4

高、强化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以企业人才需求为目标,以黑龙江省煤炭产业链发展为依托,将本专业建成行业领域内特色专业、强势专业。

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构建一批校企深度合作,集学生实习实训、学生就业和企业职工培训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构建职业技能鉴定与校企双方服务产业共赢的管理机制,提升专业为产业服务能力。

三、专业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方案建设 1、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订单培养模式,探索和落实以企业生产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顶岗实习,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能力培养和就业岗位的需求,为煤炭加工行业培养具有爱岗敬业、吃苦耐劳、高素质高技能、动手能力强的专门应用型人才。

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学生就业与企业无缝对接

建立校企合作框架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的要求,为有效实现工学结合,与企业订单式培养,达到学校和企业的工作岗位“无缝对接”,最终实现专业发展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采用在校学习和企业轮岗实训、顶岗实习相结合的“2+1”人才培养模式。

(1)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工作岗位(群)工作任务对人才培养所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技能、素质和职业素养的要求,系统规划和设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