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组安全生产培训教材(基础管理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班组安全生产培训教材(基础管理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作中并取得良好效果。

一、人体生物节律(生物钟)

生物节律理论是一门既古老又新的学问。远在古代就有人研究:雄鸡为什么能报晓,病人的出生年月与病情发展有什么关系。但是,直到20世纪初,科学家才揭开了生物节律的秘密,证明一切生物包括人都有生物钟,它存在于神经节(核)或神经细胞中。

咋听起来,生物节律理论似乎很深奥、很神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细心观察,我们每个人都能体验出;在一段时间里精神好,浑身是劲,头脑灵活,工作效率高;而在另一段时间,则感到精神不振,四肢无力,头昏脑胀,心情烦躁,容易动怒。原因是什么?这一方面有思想意识、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方面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生物节律的原因。

二、生物节律原理及特点简介

据资料记载,每个人从他出生那天起,直到死亡,体力、情绪和智力总是周而复始地按正弦规律变化,波动周期分别是23天、28天和33天。在同一横坐标上画出这三条正弦波曲线,称为生物节律曲线。曲线在横坐标以上的部分称为高潮期;曲线在横坐标下边,称为低潮期;曲线跨越横坐标的那天称为临界期,也叫危象日。曲线在坐标中所处的位置的不同,人的精神状态也会呈现明显的差异。表1列出了三条曲线处于各个时期时的人的特点。

表1 三条曲线各个时期的特点

类 别 时期 体力曲线周期 (23天) 浑身有劲。 情绪曲线周期 (28天) 舒畅,精神愉快,心胸开朗。 智利曲线周期 (33天) 头脑清醒,思维敏捷,记忆力好,逻辑性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强。 高潮期 体力充沛,生气勃勃,有很强的创造力,心情(+) 临界期 (0) 极易出差错 粗枝大叶,漫不经心,易得疾病。 人体各部位的协调性弱,极易发生事故。 体力及易疲劳,做事拖烦躁、意志沮丧,喜怒无常。 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钝,健忘,判断能力降低。 低潮期 拉、畏怯。 (-) 三、生物节律在安全工作中的应用

据吉林省对223例工伤事故进行人体生物节律分析,发现其中148起事故的当事人分别处于低潮期和临界期,占事故总数的67%;据湖北省对512例工伤事故进行人体生物节律分析,发现其中发生在高潮期的占16%;发生于低潮期的占29.7%;发生在临界期的占54.3%。

虽然生物节律和事故的发生与否有密切的联系,但并不是说处在低潮期或临界期就一定出事故。在上一节安全心理学中我们已讲过,许多资料也表明,关键在于人的精神状态。一个人只要遇事不躁不怒,心情乐观,具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严格遵守安全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加上注意休息,保持旺盛的工作精力,就是处于低潮期或临界期也完全可以避免事故;相反,就是处于高潮期,也难免出事故。

第三节 安全系统工程

安全系统工程:就是应用科学技术知识和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去鉴别、预测、消除或控制生产系统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和可能发生

的危险,从而使系统在一定的投资、成本、生产效率等因素的约束下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

我们在第二章第二节中,已经介绍了:系统工程管理法、系统安全预测法和系统安全评价法,都属于安全系统工程的范畴;在这里就不做详细讲解了。

一、安全系统工程的产生和发展

自欧洲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人类社会之后,人类社会进入了使用机器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时代。与此同时,工伤事故和职业病也大量增加起来,迫使人们不得不对生产中的安全问题加以重视。不过,直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们仍然是凭经验和直感去了解和处理生产中的安全问题的,还不能掌握事故的发生规律,事先采取相应的对策。这就是传统的安全管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一个现代化的大型系统,如导弹、卫星、原子反应堆等,都是由成万成十万的零部件构成的。有时一个简单的零部件发生故障,就可能导致可怕的事故。何况,有一些系统还是不可维修的系统。一枚导弹或火箭,一经发射之后,出现了故障,便无法回收进行修理。因此,人们一直希望找到一种方法,能够预测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并掌握事故发生的规律,以便在设计、生产(施工)、管理中向有关人员预先发出事故警告,提供有效的消除或防止措施,使系统能达到极高的成功率。人们发现,事故的发生也有一定的概率。这就有可能应用可靠性数学手段,去达到分析、预测事故的目的。1962年,美国空军在研究导弹系统的安全

性和可靠性时,应用了系统工程的方法,首次提出了安全系统工程的概念。1969年,美国国防部发表了安全系统工程工序标准,确立了安全系统工程的概念以及进行设计、分析、综合的基本原则。在此期间,美国波音飞机公司、华盛顿大学、英国原子能公司等都对安全系统工程的应用进行了探索。

1974年,美国原子能委员会发表了原子能电站事故的评价报告。报告中搜索了原子能电站各部位历次发生的事故,采用事件树和事故树分析方法对事故进行定量评价,探索了事故发生的规律。报告一经发表,立即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安全系统工程来源于对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研究。后来发展到应用于对生产系统各个环节的安全分析。

日本引进安全系统工程的时间较晚,但发展很快。七十年代以来的十多年时间里,日本在电子、宇航、航空、铁路、汽车、原子能、化工、冶金等领域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安全系统工程研究。某些部门还大力推广了事故树定性分析法,要求安全人员都能熟练应用。

我国大科学家钱学森同志,1954年在美国就发表了《工程控制论》学术著作;回国后,1956年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为我国的系统工程探索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在八十年代初期,就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我国将安全系统工程广泛应用于安全生产工作,开始于1982年劳动人事部在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召开的第一次安全系统工程座谈会以后,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