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艺术修养》继续教育试题及答案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中国书法艺术修养》继续教育试题及答案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对比调和、连续各异、反复变化、内外相称、形象自然、气象生动及格调统一)

13 甲骨文的章法已经形成 自上而下 自右而左 的排序 奠定了传统书法的基本格式 甲骨文尚未形成基本写作章法

14 兰亭序 别名的有 《兰亭宴集序》、 《兰亭集序》 、《临河序》、 《禊序》 15 除了笔墨纸砚 书写的辅助工具 垫毡 镇纸 水盂 印泥 印章 16 汉字成字方式 象形 会意 指示 形声 通假 假借 转注 17 散氏盘 以变化莫测

18 墨是用植物油或松树枝烧出的烟末调入胶和香料制成的 19 礼器以钟为主。(鼎)

20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21 赵孟頫,字鲁直

22 生宣额制作过程中加入了明矾(制造熟宣 加明矾) 23 在结字中,笔画一般是小让大,右让左

24 柯九思的绘画以“形似”著称,擅画竹 (神似) 25 李白忆旧游诗卷》现藏于巴黎卢浮宫(北京故宫) 26 张旭草书在书写上采取奔放、写意的抒情形式 27 书法是最纯粹的中国本土艺术 28 王羲之行书有一种湿润疏朗的风韵

29 书法创作用墨以墨汁较为方便,练习则以墨锭研磨为好 30 砚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31 书断 列孙绰书法为第三等 (四等) 32 明受,仙居人,国清寺僧 (三学寺)

33 毛笔书写姿势分坐、立、蹲三种 (坐、站、蹲)

34 东汉早期,有在墓葬里放置镇墓陶纹瓶的风俗 (中后期)

35 宋代台州书法家有 杨蟠 桑世昌 王卿月 虞似良 斯受 戴从老

36 《张玄墓志》书法精美,刻工亦佳。用笔讲究中锋、侧锋的运用,注意藏锋、露锋的变化,体现含蓄而不外露的笔意;结体呈横势,单字结构宽绰,有隶书结体的扁方之意;章法布局整齐,字距稍大,行距稍小,但最后几行中出现错落的形态,貌似行书章法,又为整篇添了几分光彩及灵动之气。

37 《曹全碑》、《张迁碑》历来被认为是汉隶中的圆笔、方笔的代表作,均为功德碑 38 落款以 单款 双款 等最为常见

39 常用的腕法有 压腕法 枕腕法 悬腕 悬肘

40 明代台州书家有 叶见泰 陶宗仪 林佑 张廷璧 方孝孺 谢铎 蔡潮 王士崧 王士昌 陈函辉 金维宁

41 郗愔是王献之妻弟 (王羲之)

42 陈基《贤郎帖》藏于台州博物馆 (北京故宫博物院) 43 礼器 肃括 史晨 清超

44 书法技法的基本要素可概括为 用笔、结构、章法、墨法 45 笔画细则显得轻,笔画粗则显得重

46 笔法在形态上主要表现为 中锋、偏锋、藏锋、露锋、逆锋、顺锋、方笔、圆笔、运笔方向、用

29

笔技法等等

47 台州留有书迹的书法家 米芾 王羲之 李邕 48 左右有直,宜左展而右收

49 草书、行书、楷书皆脱胎于隶草 而草书最迟 50 苕溪诗帖》反映了米芾青年时期书法的典型面貌 51 西汉刻石传世较少,仅见二十余种 (10种) 52 甲骨文的笔画大多平直瘦硬、挺拔俊瑞 53 《曹全碑》、《张迁碑》均为功德碑 54 砚台是 研墨 盛墨 掭笔 的工具

55 米芾在天台山的摩崖书迹有 第一奇观 秀岩 潜真洞 第一奇观 56 五月的别称主要有 仲夏 中夏 榴月 蒲月 皋月 57 横和竖往往是一个字的主笔 58 雁塔圣教序 是智永老年时所书 59 磔,笔锋开张也 60 汉兴而有草书

61 苕溪诗帖》所书为米芾自撰书 (诗)

62 黄庭坚草书单字结构奇险,一改圆转流畅的草书笔调。 63 湛然,俗姓吴,被后世尊为天台宗九祖 (姓戚) 64 小篆之称是针对大篆而言

65 李邕是行书豪放派的主要创作者之一 66 篆书,隶书作品一般落款可用 楷书 隶书 67 摹帖的基本方法 仿影 描红 双钩 填墨等 68 古铜器一般分为 礼器 兵器

69 墨法可分为焦墨、浓墨、淡墨、干墨、湿墨、涨墨等 70 字形结构的原则包括 重心平稳 上紧下松 左右平衡 71 隶书墨迹类的载体又分为 帛书、简牍和纸本

72 隶书的历史演变,一般按时间性分为秦隶、汉隶两种 73 纵向线条之间应有向背关系 包括 相向 相背 74 吴昌硕认为学王羲之书法,从柳法入手是捷径

75 司马承祯隐居天台山玉霄峰30余年 天台白云子 仙宗十友 道隐 76 不同的作品幅式其章法要求也不一样 77 真正以行书入碑,以行书名世的是赵孟頫

78 体会点画搭建关系,纠正点画角度,是临摹过程中调整的关键 79 楷书书写时,行笔均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中侧相破 80 郑虔草书成就与怀素齐名,高于张旭

81 在写法上,《阴符经》略近《雁塔圣教序》

82 一般来讲,处于中宫位置的笔画应紧凑,不可松散 83 明末清初的草书名家有 董其昌 文征明 傅山 祝允明 84 起笔的外观形态分为 方头 圆头 尖头 85 印章一般分为 名章 闲章

86 历来学大楷的人,都以 玄秘塔碑 《九成宫碑》、 《多宝塔碑》 为入门典范 87 故宫博物院藏有陈基行书作品 《相见帖》、《苦雨帖》、《寝喜帖》、《贤郎帖》 88 明清时期的制墨名家有 罗以华、程君房、 方于鲁、汪中山、曹素功、胡开文 89 篆书的小篆化跟篆书的隶书化是先后发生的

30

90 隶书的诞生晚于小篆

91 隶书的主要特点是由篆书的圆曲变为方直 92 甲骨文的形体已经严格定型

93 金文跨越的时间很长,从殷商直至春秋 94 潘天寿最擅长的书体是楷书。

95 邓石如以隶法作篆,突破了千百年来隶篆的藩篱 96 地上作书,书写大字常采用蹲姿

97 临帖的基本方法有 对临、格临和背临三种方法 98 《礼器碑》又称 修孔子庙器表”、“韩明府孔子庙碑

99 近人以书写石鼓文著称的有 齐白石 吴昌硕 梁启超 王国维 100 李邕的行书杰作包括 麓山寺碑 云麾将军碑 101 清代早中期台州书家 净符 梅人鉴 张廷俊 102 砚,一般称砚台,或称 A B C D 103 熹平石经 被康有为推为逸品

104 号为“三希”的作品 快雪时晴帖 中秋帖 伯远帖 105 东汉摩崖石刻集中在 褒城 略阳县 成县 106 书圣王献之是东晋王羲之的第七子 107 翰林要诀 是明代的书法理论著作 108 西汉碑刻书体属于古隶为主,波挑含蓄 109 篆书的线条少提按顿挫,没有方折笔 110 青铜器铭文中的“阳文”为“识 111 “茶”字上住下放

112 书法条幅的高宽比例一般为5:1

113 中锋的点画特征是,两边齐平、圆浑饱满

114 一个字中须部分笔画取收势,部分去放势,造成对比 115 生宣由( )合制而成 ABCD

116 毛笔按笔锋长短分为 长锋、中锋和短锋笔

117 神策军碑》体现了“柳体”楷书( )的特点 骨骼开张、平稳匀称 118 经常在制墨时加入的中药材包括( 麝香 冰片 119 隶书又称 佐隶 分书

120 《熹平石经》被康有为推为逸品 121 波磔笔画在一个字中往往写得较短 122 楷书的收笔方式有藏锋和露锋两种

123 《祭侄稿》用笔古朴浑厚,以侧锋为主,偶出圆笔。 124 篆书大多字形扁长,应以纵势贯穿来布局 125 《张迁碑》是元代发现的

126 笔法的运动方式大致可以分为 绞转、提按、平动

127 经柯九思鉴定收入内府的作品有 鸭头丸 韭花贴 《寒食帖》 《兰亭序 128 隶书对篆书的改造,包括( )两方面 笔画和结构、 129 与文征明合称“吴门四家”的有 沈周、唐寅、仇英 130 吴兴赋》书法为赵孟頫所写,内容则由他人所撰 131 款文的字一般以小于正文为好 132 单款指只写上款

31

133 章法是指一件作品的 行款 布白 及构成作品全局的诸要素的有机结合 134 柯九思存世书迹有 老人星赋》、《读诛蚊赋诗》、《重题兰亭独孤本》 135 王铎草书的一大特色是“飞腾跳掷”的笔势变化

136 墨的种类按原料分为 松烟墨、桐烟墨、漆烟墨、油松墨、朱砂墨 137 悬腕是手腕及肘部都悬空,也叫悬肘 138 郑虔与白居易为诗酒友

139 王羲之让王献之“不可示诸友”的作品包括 乐毅论 笔势论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