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心理学》同步练习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人际关系心理学》同步练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 自我障碍 自我障碍是个体为保护自尊而欲使他人注意存在着可能导致行动

失败的外在原因所采取的一种归因策略。

2、 习得无助 人们经受了极端严重或持续的紧张后,我们就会发现一种不寻常的

心理现象,即当事件完全在人们自己控制之下时,他们并不努力去控制,而是觉得希望渺茫无所作为,从而产生“习得无助”。

3、 习得无助的归因含义 当人们感到他们不能控制事件的发生时,他们想知道为

什么。

五、 简答题

1、 简述沙赫特—辛格的情绪学说,你从这个学说里学会了哪种调整情绪的方法?

沙赫特—辛格认为,情绪的产生是环境、生理和认知三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其中认知因素起最主要作用。

(仅供参考)方法:(1)处于恶劣环境时要改变自己对情景的认知评价;(2)身心与精神密切相关,要设法改变生理因素;(3)要脱离情景,脱离刺激。 2、 哪些因素导致了行动者与观察者在归因上的偏差?

原因:(1)行动者与观察者得到了不同的信息,自然由此得出不同的结果。行动者容易把行为归因于不同的情景,在情景中获得解释。而观察者只看到了行动者一种即时的行动,以此来判断行动者。他不知道行动者在过去不同情景下的行动,因而,观察者常常对这种行动加以泛化,以为此行动者为行为在许多情景下都是一致的。结果,观察者往往倾向于把行为的原因归因于行动者的内在倾向性。(2)在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每个人会利用最显著、可利用性最高的那类信息。从行动者角度,行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环境方面,所以更可能利用环境提供的线索来作为归因的基础。相反地,从观察者的角度来说,环境成为了背景而行动者的行动成了注意的中心,行动吸引了观察者作出因果解释。所以,观察者与行动者相比,观察者更会利用行动者的行为归因的基础,来推论出他相应的内在倾向性。 3、 自我服务偏见最容易在什么条件下发生?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最容易发生的条件:

(1)当行动者高度介入到一种活动中去的时候,这时往往会失去判断的能力和自觉性,陷入“当局者迷”的境界中,而无法从客观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2)当行动者自愿选择从事一种活动的时候,主观上会否认其他的观点并坚持主见,并按照自身的意志去行事,不容易接受其他的意见和建议。

(3)当行动者的成绩公开的时候,即为大家所知的时候,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而不愿意接受其他的意见。

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1)自我服务偏见有助于保护或提高我们的自尊,支持自己的自我价值感。提高自我认同和自我接纳。(2)自我服务偏见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公开形象,可以帮助个体缓解压力和困境。 4、 习得无助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哪些改变?

这种改变表现在:

(1)是动机上的,无助的人不再努力采取必要的步骤来改变这种结果; (2)是认知上的,无助的人不去学习能有助于摆脱不良结果的反应; (3)是情绪上的,习得无助能产生轻微的或严重的忧郁症。 5、 简述归因治疗中认知上的重新评价策略干预的方法。

主要包括:

(1)可以引导他改变对结果的评价。这种评价不在唯一,帮助个体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整。

(2)改变认知的目的指向性,使个体关注问题的方向更加有积极意义,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并缓解特定时期的焦虑紧张状态。

(3)改变一个人的期望,使之从不可控的期望改变为可控的期望,重新树立对问题解决的信心,树立科学合理的目标。

(4)能改变一个人对失败作的归因,将对内部的、整体的、稳定的归因改变为外部的、特殊的、不稳定的归因,相对客观地树立良好的归因习惯。

六、 论述题

举例说明自我归因的应用。

要点:

21

(1)痛苦归因通过改变自我归因中的一个因素,研究者可以使被试增加或减少其对痛苦的知觉和忍耐力,让病人把他们情绪上的激起归因于其他外在刺激,那么这些症状(如恐惧、焦虑)就会减弱或消失。这种归因可以帮助个体渡过困境和缓解问题对自身造成的压力。 (2)“错误归因”治疗。

原理:即不主张用寻求隐藏根源或重新学习的方法,而从认知的水平上去纠正,主张使病人对激起原因作出错误的归因,即令其用某种错误的判断去替代那个真实的原因,从而使得病人得到治疗,让其问题自动地解决。这种治疗涉及伦理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剧个体的痛苦体验,引发不良的心理反应。 (3)习得无助与心理健康。

习得无助的归因含义是,当人们感到他们不能控制事件的发生时,他们想知道为什么。这种解释直接关系到他的反应的强度和自身的心理健康。

第八章 自我导向

一、 填空题

1、控制行为变量的两种方式是那些突然产生的(行为线索)和紧随其后而来的(行为结果 )。 2、卡罗利区分了自我调节变化的四个阶段:(1)问题识别,(2)(承担义务 ),(3)扩展自我管理,(4)( 习惯形成 )。

3、自我控制是以( 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以( 自身 )为对象的人的高级心理活动。 4、个体的活动对象主要包括( 主观世界 )和( 客观世界 )两个方面。 5、当个体觉得无法成为环境改变的动因的时候,经常会产生( 无助感 )。

6、自我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它是以( 人们之间 )相互作用为基础的。在人际交往中任何一方都必须学会( 自我控制)。

7、自我控制能力是由提高(自我意识)、把握自我控制、形成(习惯性行为)等因素构成的。 8、控制行为变量的方式主要包括(行为的线索 )和(行为的结果 )。 9、操作学习理论认为:行为的结果常常成为继续出现期望行为的(强化物 )。

10、卡罗利的自我调节变化阶段中扩展自我管理阶段主要包括(自我监察 )和自我管理、( 自我强化 )几个方面。

11、人际交往焦虑的人,自言自语的行为主要通过控制(注意力),来提高交往的(表演力 )。 12、个体寻找目标的过程主要包括( 确定目标 )、选择目标和( 记录行为 )三个阶段。 13、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含义包括:( 丰满人性 )的实现,以及个人( 潜能 )或 ( 特性)的实现。

14、改变过去的行为习惯中,首先是摆脱和改变过去的行为习惯,同时还要建立新的 (行为链 )才真正有助于新行为的建立。 二、 选择题

1、人们记录的待业至少应保持( B )才能发挥作用。 A、五天 B、一星期 C、两星期 D 、三星期 2、减轻或消除某些不愉快的刺激,这是一种( B )

A、惩罚 B、消极的强化 C、积极的强化 D、厌恶形式的强化 3、大多数复杂的人际互动过程的起点是人们的( B ) A、意志 B、自我 C、本我 D、超我

4、个体对批评和教训有认识但无改正行为时,是自我中缺乏( C )的表现。 A、注意力 B、想象力 C、意志力 D、表现力

5、自我控制中个体对主观世界的控制是通过( A )来完成的。 A、符号工具 B、语音系统 C、图像识别 D、道德

6、自我控制在要求延缓满足的情况下( B )起着重要的作用。 A、理想信念 B、人际信任 C、价值观 D、道德水平

7、卡罗利(P.Karoly,1977)认为自我控制的目的是为了( C ) A、目前现状 B、伦理道德 C、长远目标 D、物质利益

8、当个体觉得无法成为环境改变的动因的时候, 经常会产生( D )。 A、愉悦感 B、欣慰感 C、理智感 D、无助感

9、学术界称的“可怕的两岁儿童”表现出儿童自我表现的( B )的需要。

22

A、自然环境控制 B、社会环境控制 C、自我意识 D、自我表现 10、人类任何行为都是受( B )控制的行为,是( B )的产物。 A、自我 环境 B、环境 环境 C、环境 自我 D、他人 理解 11、控制的行为主要通过( C )来掌握。

A、理解 B、观察 C、学习 D、发现

12、斯金纳认为被控制的行为常常引起( B )的需要。 A、社会性 B、生物性 C、普遍性 D、广泛性

13、由某种线索的诱因发而产生一系列行为的现象,心理学称为( C )。 A、行为惯性 B、行为有恒性 C、行为链 D、行为稳定性 14、行为链是通过行为的( A )得来线索的。 A、反馈 B、发生 C、强化 D、减弱

15、人际交往焦虑的人,自言自语的行为主要通过控制( D ),来提高交往的表演力。 A、承受力 B、理解力 C、观察力 D、注意力 16、自我实现是要将人的( B )得到充分发挥。 A、独立性 B、潜能 C、自尊 D、意识 17、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观察记录方法是( A )。

A、计数法 B、演算法 C、描述法 D、推理法

18、个体的自我控制和寻求目标,记录行为的终极目标是为了达到( D )。 A、自我表现 B、自我发现 C、自我评价 D、自我实现 19、最早使用“自我实现”一词的是( C )

A、贝姆 B、马斯洛 C、戈尔茨坦 D、荣格 20、马斯洛认为人类在最高层次的需要是( B )

A、社会需要 B、自我实现需要 C、生理需要 D、安全需要 三、 判断题

1、 消极的强化是指运用惩罚的方法来对待外界对个体的刺激。( × ) 2、 在人际关系方面自我控制的不同方式代表了交际能力的高低。( × ) 3、 自我控制是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基础的。( √ ) 4、 人可以随心所欲地给大自然立法。( × )

5、 控制的行为需要通过学习才能掌握,并且一旦行为形成后就不容易改变。(× ) 6、 人际交往中焦虑产生主要源于个体自我评价太低和对失败的恐惧。(√ ) 7、 自言自语的习惯对人际交往焦虑的人没有作用。( × ) 8、 人际交往中焦虑是不安的信号,是失败的先导。( × ) 9、 观察记录自己的行为,可以促进自身行为发生变化。( √ ) 10\\大多数行为是受行为的结果而不是由行为的过程所控制的。( √ ) 11\\有效的强化方式不必是立即可以使用的。( × ) 四、 名词解释

1、 自我控制 自我控制是个人对自身心理行为的主动掌握。它是人所特有的,以自我意

识的发展为基础,以自身为对象的人的高级心理活动。 2、 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指的是使个人潜能获得最充分的发挥。 3、 强化 强化指的是能加强或减弱我们行为效果的任何东西。

4、 情景认同 情景认同指的是每种社会环境都有一种它所认可的具体社会行为方式。 五、 简答题

1、 简述自我导向中目标的寻找和选择是怎样进行的? 主要包括:

(1)确定目标。以肯定的方式确定个体的目标是可取的。一个积极的目标既是一个良好的起点,又是下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

(2)选择目标。一个合适的目标应该是通过个体的努力可以实现的。为了选择一个现实的目标,采用自我障碍也是有效的。

(3)记录行为。选择目标后,还要观察、记录自己的行为,并选择记录行为的有效方式。 2、 卡罗利是怎能样区分自我调节变化的四个阶段的? 可以分为这样几个阶段:

(1)问题识别(本人而不是其他人对目前行为中暂时冲突的识别);

(2)承担义务(个体不仅必须了解问题,而且必须对觉察到的问题进行自我控制);

23

(3)扩展自我管理(包括自我监察、自我管理、自我强化); (4)习惯形成(形成固定的反应模式)。

3、 计数法的记录行为方式有哪些形式,各有什么特点?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记录方式是计数法。包括

(1)记录消耗的能量数和工作量,这种方法比较简单。

(2)记录总持续时间和行动所耗费的时间,这种记录形式比较费力。 (3)记录某种行为产生结果所需的时间。 4、 有效的强化必须服从哪些原则?

应当符合这样几个原则:

(1)它必须能加强个体的某种行为。

(2)个体用过的强化方式是否切实可行?一般它必须是方便且可立即使用。

(3)强化方式必须是强有力的,即强化的结果必须是有效的,能指导个体去实施,并产生良好的结果。 六、 论述题

1、 举例说明自我实现过程中强化方式的运用。 主要包括三层含义:

(1)强化方式。强化是能加强或减弱我们行为效果的任何东西,可分为三种方式,积极强化、消极强化和厌恶形式的强化。

(2)选择强化的方式。有效强化选择的原则:A必须能加强个体的某种行为,达到促进的效果。B个体用过的强化方式是否切实可行,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C强化方式必须是强有力的。

(3)强化方式的运用。理想的做法是个体刚完成一次比较令人满意的行为后马上加以强化。而填补强化与直接经验的空隙有:A利用视觉和记号,B利用计划。 2、 怎能样理解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主要从这样几个方面理解:

“自我实现”概念的本义——指代获得更高层次的功能和满足过程。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丰满人性的实现,其二是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由低到高包括:(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爱与归属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认知需要,(6)审美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 他指出人的需要是逐层递进的,这种趋势表现为个体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期望的人物,完成和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个体的自我实现过程是由低到高逐步发展的,严格按照层次的变化而提高的。对于这种理论的渐进性是值得肯定的,并可以与其他的理论分类进行有效的整合。但是,在实际的现实经验中我们也发现:在某些特定的领域中需要的满足是可以超越某一特定阶段而超前发展的,是可能不遵守层次递进原则的。同时,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有时是一种理论状态,人不可能真正地达到,因为我们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新的目标和愿望是在不断地产生和发展的。人们自我实现的更多表现是在过程中的体验。

第九章 人际影响

一、 填空题

1、研究偏离和独立的理论有布雷姆提出的( 对抗理论 )和霍兰德提出的(个人特质信任学分理论 )。

2、个体保留他的个人观念而仅仅改变其公开行为 ,这种遵从形式叫作(简单的服从 )。既在公开行为上又在私下态度上与群体相一致,这种遵从形式叫(内心接受 ) 3、非遵从行为至少包括两种形式:即(反模仿 )和( 独立 )。

4、群体成员遵从了群体的规则或规范时,群体会给予成员积极的(强化 ),而当成员违反了这些规范时群体会给予( 约束 )。

5、独立是个体对如何行动作出( 自己 )的决定,而不是简单地对(群体压力 )作出反应。 6、群体对个体施加的压力使其遵从主要有(群体的信息)压力和( 群体规范性社会)压力。 7、影响遵从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特点)、群体的特点和(具体的任务或情景)三个方面。 8、个体间的行为感染主要通过(语言 )、( 动作 )、(表情 )及其他方式引起因(他人)相同的情绪和( 行动 ),主要是( 情绪 )的传递。

9、心理学家认为:简单的模仿是(本能 )的倾向,而复杂的模仿包括对模仿对象的(感知 )和( 理解 ),这些认识和理解是(理性 )的。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