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英语第二册张汉熙)课文翻译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高级英语第二册张汉熙)课文翻译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商业广告公司也全集中在这里。这些广告公司窥测着市场动向,挖空心思地炮制出一些琅琅上口、易于记诵的广告词,把千千万万的顾客从“麦克唐纳”拉到“伯格?金”,因而广告公司的“创作主任”便可以坐在曼哈顿那些记帐报销的高级法国餐馆里吃午餐了。实际上,就是那些银行家、广告商、市场营销专家以及那数以千计的为他们工作的高薪雇员们为纽约这个城市定下了尖锐生硬的调子——对广大的美国公众要投其所好,对他们人数的多寡必须予以重视,但对他们的兴趣爱好却不必加以认同。从摩天大楼的五十层楼上屈尊俯就地光顾楼下的芸芸众生。这些富人们就会感觉到他们与这些芸芸众生仿佛不是同类;还有他们那种就像他们的办公高楼下面地铁入口处卡嗒作响的转门一样,丝毫不带任何感情地视广大人民群众如一大堆可以任意排列组合的数字的态度,也同样使他们产生不属于人类的感觉。 我对这些行业的从业人员,尤其是其中较为年轻的一些人那种缺乏愤世嫉俗情绪的态度感到惊讶。电视的一代是在强烈的广告刺激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也很欣赏这种广告刺激,并且毫不犹豫地去亲身实践。许多男男女女都以职业性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就像那些从高空向河内投掷炸弹的飞行员一样,对于其工作本身的意义似乎毫不在意。他们真正的生活寄托在别的地方。在格林威治村的酒吧间里,他们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都与那些预备艺术家、演员和作家毫无二致。“为艺术而艺术”的界限已不再那么难以突破了,艺术本身的定义也不像以前那样明晰了。艺术家的画作卖不出去便转而画插图;演员找不到拍戏的机会就去拍广告;作家在创作鸿篇巨著的同时还得为通俗杂志撰文以维持生计。此外,这些年来严肃艺术往往要靠通俗艺术来提供养料,这倒使通俗艺术发生了一些可喜的讽刺性变化。

那些初来纽约的人早晚有一天会找到或形成他们自己的小圈子。曼哈顿有许多这类小圈子,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但彼此之间却极少往来。我想正是这种情况给纽约一种自由感。不管你属于哪类人,与你同样的人都多的是。对于同住一座公寓的邻居,你不必去了解他的任何情况,也不必在意他对你的看法如何,只有住在乡下的屋院相连的邻居才有此必要。在纽约,人以群分,人们对于自己圈子以外的人一律视同路人,以免浪费精力。人们在日常交往中的这种保持距离、冷漠无情的态度还有一种影响:那些有孤独感的人在纽约比在其他任何美国城市都更觉孤独。

要说的情况还有很多。总之,纽约是一个受了创伤的城市,它重税压身,不堪负担,好景不再,江河日下。但纽约并不是一个就要死的城市;与五年前相比较,如今纽约的街道更安全了,曾一度似乎是在繁华旖旎的环境包围之下一蹶不振的百老汇大街如今又呈现出勃勃的生机。

街道上布满垃圾,学校里毫无秩序,市民们个个惶惶不安,到处噪声不绝于耳,人人讲话粗声大气——这一切都会使局外人更加坚定决心:就算把纽约送给他们,他们也不愿意在这里居住。然而,你如果让一个纽约人去看达拉斯市的一所富丽堂皇的住宅,或是贝弗利希尔斯市的一个带小屋的游泳池,他一定会表示赞赏,但却不会眼红。现在有许多美国有钱人在安静、豪华、与世隔绝的小天地里过着世外桃源式的生活。纽约人会说,这太沉闷了。可是,你如果对他讲起户外游山玩水的劲头,他又会说他更欣赏都市生活那种虽有害于健康但却热热闹闹的活泼气氛。他有着无可改变的乡土观念。对他来说,纽约——就算连他自己也无可奈何地承认有一些缺点“还有什么新的吗(?”)——使他对所有其他美国城市都不屑一顾。 人们有可能在二十个其他的美国城市里参观到第一流的艺术博物馆,听到美妙的音乐,看到生动活泼的实验戏剧,遇到懂得怎样生活、吃饭和谈话,而且是在舒适宽敞的环境中去享受这一切聪明而又世故的人物。然而,纽约人还是不愿意居住在那里。 他所恋恋不舍的正是纽约的那些在许多外地人看来难以忍受、令人讨厌的地方…它的粗俗、紧张、急迫感,它那剑拔弩张的竞争,它那严厉苛刻的评判,以及那么多封闭在各自的小圈子里、不分尊卑贵贱地挤作一团的纽约人。那些在竞争中吃了败仗的人并非躲在城里某个看不见的地方。在

地铁里,在公共汽车上,在大街上,到处都会不可避免地遇见一些生活过得比你艰难的人。对于那些悲观绝望、疾病缠身、精疲力竭、不知所措的人,最好不要与之交谈(他们并不希望交谈).只需用同情的目光稍稍接触一下,表示把他们视同人类就行了。这虽没什么了不起,但对于最忌在大庭广众之中暴露隐私的纽约人来说,这就是他们那种一闪即逝的友好表示。即使是一种帮助,纽约人往往也要用嘲骂来表示:一个人闯红灯,冲到一辆开过来的汽车前,他身后的那个人便会大声喊叫:“当心点,老弟,你难道想让一辆带着泽西牌照的汽车撞倒吗?”——“泽西”一词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指的是所有的外地司机的家乡。 按照阿道夫希特勒的定义,纽约是一个杂种城市。事实上,它是第一个真正的国际大都市。没有别的大城市——无论是伦敦、巴黎、罗马还是东京——能接纳(或是收容)这么多的民族。现在比当时各种各样的欧洲人吵吵嚷嚷登上埃利斯岛的时候更为混杂一一又有了亚洲人、非洲人和拉丁系人。新来者永远不会被完全同化。只是不稳定地加入到未被消化的多数中去。

纽约太大了,无法为任何一个集团所控制,不论是盎格鲁撤克逊新教的白人还是犹太人、黑人或来源不同的天主教徒——爱尔兰人、意大利人、西班牙血统的人。所有这些集团都有他们小小的天地,人数相当多,不容忽视;在维护他们的要求方面都很坚韧,但没有一个强大到足以制服其他集团。这个城市很典型地把联合国加以吞没,不把它当一回事,把它看作一个空想、不切实际、虚伪、无法运转的混合体。但是纽约人却在训练自己如何在一个多民族的社会里共同生活——这是迈向未来必要的开端。

多样化使这个城市色彩无穷。漫步此城,可以不断受到情景与风味方面的教育。有众多的各有特色的地方可以去吃饭或购买物品。虽然其中最成功的似乎是那些为招引游客而把各种:民族特色混在一起的地方,但是他们也都有真正的根基。在其他的美国城市,不同的民族各有自己的地盘,并小心翼翼地加以保护,但是我认为那里没有这种不和谐地把不同的集团搁在一起的大杂烩。f司样地,在纽约拥有多层高楼的豪华大街与它近邻的穷街陋巷相映成趣。对纽约的忧伤和刚毅要与其艺术和音乐的财富一起加以赞美。这种结合是不稳定的,它产生摩擦或是一种不稳定的克制。这种克制有时变成一种真正的容忍。 对纽约的爱与恨成了一个不断交替变化着的情绪问题。这种情绪的变化常常发生在同一天。这个地方经常使人恼怒,有时也让人振奋。对我来说,这是一个取得不可或缺的经验的城市。住在这儿,人们可以放心,一定能持续地面向生活。 (选自《大西洋》,1978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