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课程论的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幼儿园课程论的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简答

1.潜在课程具有哪些特征?P22

答:潜在性,模糊性,多样性,非遇见性,非强迫性。 2.研究课程本质涉及哪几方面?P24

答:课程的教育目的性,课程中的学习者,课程的态性,课程媒介,课程中心。 3.学前教育课程性质P34

答: 1学前教育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的基础部分 2学前教育课程是非义务教育课程 3学前教育课程是终身教育的根基课程 4学前教育课程是适宜发展新课程 5学前教育课程是基础素质教育课程 4.人的素质质具有哪些特征?P42

答:基础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潜在性,发展性。 5.学前儿童的素质有哪些特殊性?P42

答:原点性,易塑性,脆弱性,发展迅速性。 6.适宜发展性课程有什么含义P40

答: 1.课程适合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符合其规律,但不是仅仅停留于迎合或迁就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现状。

2.课程对学前儿童发展是适当的,提供的影响是经过选择、优化的,具有选择性。

3.课程需要提供适宜的刺激,促进学前儿童适当的发展,具有发展性。 4.课程要适合学前儿童发展的普遍性,充分考虑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共同性,还要适合不同儿童发展的独特兴趣与需要,照顾其个性。

5.课程还要适当照顾教育者,切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7.简述根基性的内涵P92

答: 1.学前教育课程内容是一切课程内容中最基础的部分 2.学前教育课程内容是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的 3.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具有最基础的结构与启蒙功能

4.学前教育课程内容涉及人生价值与人的发展最基本的问题。 8.学前教育的课程组织有哪些?P116 答: 1.课程组织是一个自组织过程 2课程组织的动力源是人

3.学习者是课程组织中最有重要价值的动力源

4.课程组织从大的方面区分为两个层面:方案状态的课程组织和现实活动状态的课程组织

5.课程组织的过程,人可以部分预知,但不能全部预知。 9.课程组织的三个层次P118

答: 1.官方课程的组织,该组织过程由国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协同教育专家等进行,其主要由课程标准和大纲的编制,颁发及传播、组织实施等过程构成。

2.理想课程的组织,该过程由理论工作者进行,实际上只处于构想之中或观念层次。

3.实践课程的组织,这是真正的课程组织过程,它包括潜在性的课程组织和显在性的课程组织。

10.环境陶冶原理的内涵P135

答: 第一,环境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的总和。 第二,环境至于学前儿童起作用相对较大。

第三,环境的主要作用是陶冶人的心灵,作用的主要方式是潜移默化。 第四,环境陶冶功能大小与儿童年龄成反比。 第五,不同环境具有不同的感染力。

第六,儿童的人格主要塑造者是人文环境。 11.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基本原则P143

答:目标定向原则,生活化原则,活动化原则,游戏化原则,综合化原则,家园同育原则和师生同构原则。

12.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学前教育课程的发展有什么特点?P135 答: 1.第一次制定并颁发了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

2.幼稚园课程中国化与科学化是课程改革的主题,

3.课程的指导思想深受杜威实用主义影响,幼稚园课程内容的范围也比较广泛而且具体实用,

4.课程研究成果甚丰产生了一些重要著作。 13.中国学前教育课程发展历史的总体特点P209

答: 1.改革和发展始终是一条主线,课程改革一直是学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和突破口,

2.三次改革是从自由探索到国家统一再到相对自由探索,使我国学前教育课程呈现出明显不同的阶段特点。

14.张雪门学前教育思想中幼稚园课程的特点。P226 答: 1.整个的。幼稚园的课程不能像中学和大学的课程一样采用分科组织,而是‘’一种具体的整个活动‘’,

2.直接的,中小学的课程多偏重于间接经验,而幼稚园的课程应注重儿童的直接经验,

3.偏重个体发育。幼稚园课程应更多地重视儿童本体而不是强调社会制约性,同样不能过多地强调间接经验和知识。 15.福禄贝尔的教育方法主要有哪三点?P244 答: 1.让儿童在自由自主的活动中发展,

2.让儿童在游戏中得到发展,充分利用恩物, 3.让儿童在操作恩物中获得发展。

16.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引进的国外学前教育课程模式有哪些?P8

答:美国以儿童为本位的课程,福禄贝尔的恩物,蒙台梭利的感官训练课程,日本的课程模式

17.学前儿童获得的知识具有不同于小学的特点。P82

答: 1.具体性,学前儿童的知识多与具体事物相联系,反映周围事物和现象。 2.形象性,知识就是事物的表象。

3.非系统性,掌握的知识零散、缺乏联系、因果关系少,结构松散。

4.非学科性,多是日常经验累积的产物,反应的是事物的个别特征、个别现象和个别联系,属于前科学知识。 18.课程内容的来源有哪些?P89

答:知识与经验,学前儿童发展,情境与活动。

19.简述学前教育中要设置的教育生态环境应具备哪些标准?P137

答:安全性,刺激性,陶冶性,适宜性,审美性。 20.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P253

答: 1.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每一种需要都是在前,一种需要获得满足的基础上发展的,前一种需要是后一种需要的基础。

3.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需要。

论述

1.学前教育课程内容拥有哪些基本特性呢?P92

答: 1.根基性,根据显示学前教育课程内容最基本的特性。

2.直接兴趣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行动的动力,兴趣更是学前儿童行动的原则,兴趣是学前儿童主动地从事某种活动,从中获得经验和乐趣。

3.人文性,所谓课程内容的人文性是指课程内容中所反映的人的本性以及与人的本性有关的文化特色,他强调课程内容要重视人的因素,其核心是重视学习者。

4.情境性,课程内容的情境性是各种内容引发学习者情绪而积极主动发展的特性,在本质上它是学习者心理能动性对教育条件的要求。

5.活动性,活动性是学前儿童内外行为统一的特性实质上是其内部心理发展的机制。

6.整体性,课程内容的整体性是指课程内容各组成部分之间有机联系,形成具有整体功能的结构。

7.发展性,课程内容的发展性是指课程内容,顺应学习者身心成熟的内在秩序,并促进学习者向着教育预期的目的变化的特性。 2.环境陶冶原理对学前教育课程组织提出的要求P140

答: 1.人格塑造,情义陶冶,是环境陶冶原理,具体化的一种形式,在环境陶冶中占据重要地位。

2.优化情意环境,同样是幼儿情意陶冶的要求。

3.创设优美适宜的教育环境,充分发挥人化环境的教育功能,也是环境陶冶原理的客观要求。

4.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创设温暖的交际环境,选择和利用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此熏陶感染幼儿;把真、善、美统一起来,使它们协调优化,融知识性、思想性,娱乐性于一体,创设适宜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需要的教育环境,是课程组织的重要任务。

3.如何创设适宜学前儿童发展的学习环境?P182 答: 1.最大可能地依据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一切教育活动的依据,所设计的学习环境应该遵循教育目标要求,最大限度地体现教育目标坚持目标定向原则。 2.有利于良好的全面的学习经验的获得。

学习经验是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各种物理经验和心理体验的总和,所设计的学习环境应该有利于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产生成功感。 3.应十分重视一种特殊的学习环境――问题情境。

教育者在向学习者提供学习环境时,必须注意所提出的问题的性质和背景,集注

意提出什么类型的问题,问题的难度怎么样?问题所涉及的条件有多少等等。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特殊的学习环境,即问题情境。 4.学习环境应充满人情味,具有人文性。

严重是社会性特征,因反映民族文化传统和特色,应充满人情味具有儿童性,应体现对儿童的尊重。

5.学习环境应具有审美特征

优美的学习环境能使人产生美的感受,塑造人美的情怀。美的学习环境应具备一些特点。优美的学习环境具有秩序感和和谐性。 4.陈鹤琴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P217 答: 1.课程因为教育目标服务。课

2.程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儿童的生活环境,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 3.课程结构以五指活动为基本成分。

4.课程实施应采用整个教学法,游戏式和小团体式。 5.学前教育课程编制的十大原则和具体编制法。(圆周法,直进法,混合法。) 5.蒙台梭利的课程内容P246 答: 1.感觉教育――智力教育。

感官发展对智力发展具有头等重要性,感官训练与智力培养密切相关。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包括触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立体感觉等感官的训练。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遵循着一定的原则:一是循序渐进原则,二是自我教育的原则。

2.语言教育。

蒙台梭利把语言机制看作高级心理活动的先决条件,认为语言能促进智力的发展。他的语言教育包括口头语言训练和简单的书写活动。

3.纪律教育。纪律就意味着自由,并不是放任自由,或让儿童任意妄为,而是有范围和限度的。

4.四计数教学――算术入门。这包括数数,数字练习,用书写符号表示数,数的记忆练习,从1到10的加减乘除法,十以内的算术运算等。

5.除了上述内容以外,蒙台梭利还重视对儿童进行责任感和义务感方面的教育。

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与课程的启示P256

答: 1.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造力和批判力。

按照皮亚杰的话说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儿童能做新事,有创造能力和发明兴趣,教育的第二个目的就是要培养儿童的批判性具有求证的能力,皮亚杰认为,教育最主要目的不在于接受事实,而是培养创造力、想象力、洞察力。

2课程设计应依据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特点。课程内容不应明显超出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所设计的课程应具有衔接性,前一阶段应为后一阶段奠定基础,后一阶段应是前一阶段的继续,设计课程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具体而抽象。

3.课程组织与实施时应注意的方面。多创设可供幼儿活动的物质环境,充分利用图画,图表等辅助阅读,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重视语言教学的功能。

4.重视游戏和活动,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5.培养幼儿互助,合作,互尊等发展幼儿的社会性。

6.正确运用认知冲突原理,强调自我调节的平衡作用,发展幼儿的自我调节能力。

7.试述如何发展儿童主体,进行主体性教育。P72 答: 1.创设开放的创造性学习环境实施开放性教育。

创造性是主体性的核心,一个开放性的创造性学习环境,将有利于主题性整体发展,开放性环境开放性教育适合学前儿童特点,有利于儿童主体性发展,开放性教育需要开放性教室,更需要开放性教师。

2.确保儿童主体地位,重视个别性教育。

儿童是积极主动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体是活动的主体,要确保儿童的主体地位,首先要确认其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确定他能够做什么,能达到何种水平。确保学前儿童主体地位,需要保证其在活动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允许和鼓励儿童自选活动。确保儿童主体地位,必须实施个别化,个性化教育。

3.重视学习过程发展学习能力。

重视学习过程就是重视儿童在活动中自主性探索积极性创造,最先发问,主动性操作愉快地表达自己的交往等,就是重视儿童积极的相互作用,重视儿童的兴趣、动机、探究、发现,而不是向儿童施压、控制、灌输。

4.认清相互作用原理,注重师生互动。 注重师生角色平等和角色互动,注重儿童之间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平等和谐合作交往,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重视学习过程,重视学习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