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复习题及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医学微生物复习题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0级预防医学

28.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有哪五种类型?分别说明其致病机制及致病特点。 答案一:

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有:肠产毒素型大肠埃希菌(ETEC)、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EIEC)、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EPEC)、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EHEC)、肠集聚型大肠埃希菌(EAEC); 致病机制及致病特点:

ETEC:质粒介导LT(不耐热肠毒素)和ST(耐热肠毒素),大量分泌液体和电解质、黏附素;致腹泻、恶心、呕吐、腹痛、低热;

EIEC: 质粒介导侵袭和破坏结肠粘膜上皮细胞;致水样便,继以少量血便,恶心、呕吐、发热; EPEC:质粒介导A/E组织病理变化,伴上皮细胞绒毛结构破坏,导致吸收受损和腹泻;致婴儿

腹泻,水样便、恶心、呕吐发热; EHEC:溶原性噬菌体编码Stx-I或Stx-II,中断蛋白质合成;A/E损伤,伴小肠绒毛结构破坏,

导致吸收受损;水样便,继以大量出血,剧烈腹痛,低热或无,可并发HUS、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EAEC: 质粒介导集聚型黏附上皮细胞,伴绒毛变短,单核细胞浸润和出血,液体吸收下降;致婴

儿腹泻,持续性水样便,呕吐、脱水、低热。

答案二:

1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 致病机制:不耐热肠毒素II,耐热性肠毒素 特点 :5岁以下婴儿和旅行者腹泻的重要致病原

2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致病机制:与志贺菌属密切相关。

特点:主要侵犯较大儿童和成人,所致疾病很像菌痢,有发热,腹痛,

腹泻脓血便及里急后重等症状。

3肠治病型大肠埃希菌~~致病机制:病菌线黏附于小肠上皮细胞,随后破坏刷状缘,导致微绒毛萎

缩,变平,造成严重水样腹泻。

特点:是最早发现的引起腹泻的大肠埃希菌。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

原菌,严重者可致死。

4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致病机制:为出血型结肠炎和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的病原体

特点:5岁以下儿童易感染,夏季多见,症状轻重不一,可为轻度水泻至

半剧痛的血便

5肠集聚型大肠埃希菌~~致病机制:刺激黏液的分泌,促使细菌形成生物被膜覆盖在小肠的上皮上,

此外致病物质可能还包括毒素的产生。

特点 :能在细胞表面自动聚集,形成砖状排列。

29. .试述志贺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答案一:

(1)致病物质:a.侵袭力:细菌粘附——诱导细胞内吞——胞内生长——向毗邻与纵深扩散(侵

入血液罕见)。b.毒素:内毒素:一、局部——肠黏膜,首先使其通透性增加,促进内毒素的吸收,其次可促进炎症、溃疡、坏死和出血,最后内毒素尚能作用

于肠壁植物神经系统,使肠功能发生紊乱,出现腹痛,里急后重。二、全身——出现内毒素血症:发热、神经障碍、中毒休克。A群志贺菌I型与II型尚能产生外毒素,称为志贺毒素,可以导致蛋白质合成中断。

(2)所致疾病:

一、 传染源是患者和带菌者。

传播途径粪-——口传播。

感染只局限于肠道,一般不侵入血液。

13

10级预防医学

二、临床表现:a.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典型:发热、腹痛、脓血粘液便、里急后重。b.小

儿———中毒性:无明显消化道症状,表现为高热、休克、中毒性脑病。c.慢性细菌性痢疾:病程迁延两个月以上,且症状不典型,承认易误诊漏诊。

少数人,细菌可在结肠内形成无症状定植,成为持续性传染源。

答案二:

志贺菌的致病物质包括侵袭力、内毒素和外毒素。

志贺菌引起细菌性痢疾,主要分为急性细菌性痢疾和慢性细菌性痢疾。

急性菌痢分3型:①急性典型痢疾:病人具有典型的症状如发热、腹痛、腹泻、脓血黏液性大便并有明显的里急后重;②急性非典型痢疾:主要表现为腹泻,有黏液但无脓血便,体温正常或低热,易误诊,易转化为慢性或带菌;③急性中毒性痢疾:多见于小孩,无明显消化道症状,主要表现为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出现DIC,多器官功能衰竭和脑水肿。

慢性痢疾:病程超过2个月,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常成为带菌者而成为传染源。

30. 简述沙门菌所致疾病的类型。

答案一:

① 肠热症:包括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伤寒,以及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原称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希氏沙门菌引起的副伤寒; ②胃肠炎(食物中毒):由摄入大量被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污染的食物引起;

③败血症:病菌以猪霍乱沙门菌、希氏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等常见;

④无症状带菌者:约有1%~5%伤寒或副伤寒患者,在症状消失后1年仍可在其粪便中检出有相应沙门菌,转变为无症状带菌者。

答案二:

沙门菌人类感染疾病有四种类型:

1、 肠热症: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伤寒以及副伤寒沙门菌引起的副伤寒。 2、 胃肠炎。 3、 败血症。 4、无症状带菌者

31. 试述肥达试验的原理及分析其结果时应注意的事项。

答案一:

原理:用已知伤寒沙门菌菌体O抗原和鞭毛H抗原,以及引起副伤寒的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和希氏沙门菌鞭毛H抗原的诊断菌液与受检血清作试管或微孔板定量凝集实验,测定受检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效价

分析结果时注意事项:①正常人抗体水平,一般伤寒杆菌O抗体效价在1:80以上,H抗体效价在1:160以上,甲、乙副伤寒杆菌H抗体效价在1:80以上才有诊断价值;②动态观察:一般随病程延长第2次检测抗体效价比第一次高4倍或4倍以上才有诊断价值;③区别H、O抗体增高的意义:两者同时升高有辅助诊断意义;两者同时低于正常无意义;O抗体效价高而H抗体效价低,可能是感染的早期或其他沙门菌感染引起的交叉反应。若H抗体效价高而O抗体效价在正

14

10级预防医学

常范围内,则可能是以往接种过疫苗或非特异性回忆反应所致。

答案二:

实验原理:肥达试验是一种试管凝集反应。用已知的伤寒杆菌O、H抗原和甲、乙型副伤寒杆

菌H抗原,与病人血清作定量凝集试验,当抗原遇到特异性抗体(抗O及抗H)时,便会发生凝集反应,通过对凝集物量多少来推算病人体内抗体的多少,以协助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

分析结果时应注意事项:肥达试验的结果分析解释必须结合临床表现、病程、病史以及地区流行病学的情况。正常值,动态观察,预防注射以及其他。

32. 试述霍乱弧菌的致病机制。 答案一:

致病物质涉及染色体上多个基因。主要有ctxA、ctxB、zot、cep基因等等。 主要致病物质有1霍乱肠毒素;2鞭毛、菌毛及其他毒力因子。

ctxA、ctxB可导致严重的腹泻和呕吐;zot可增加粘膜渗透性;cep增加肠液的分泌,使得缺少霍乱肠毒素的群仍能出现腹泻。

鞭毛有助于细菌穿过肠粘膜表面粘膜层儿接近肠壁上皮细胞;普通菌毛只有粘附定居后才可致病。

答案二:

霍乱弧菌的致病物质: 1、 霍乱肠毒素。

2、 鞭毛、菌毛以及其他毒力因子:鞭毛运动有助于细菌穿过肠黏膜表面粘液层而接近肠壁上

皮细胞。菌毛是其定居于小肠所必需的因子。

霍乱主要通过污染水源或事物经口摄入,人人传播少见。病菌到达小肠后,粘附于肠粘膜表面并迅速繁殖,不侵入肠上皮细胞和肠腺,细菌在繁殖时产生肠毒素而致病。

33. 试述霍乱弧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 答:霍乱弧菌的微生物学检查:

1.标本

病人粪便,肛拭;流行病学调查还包括水样。霍乱弧菌不耐酸和干燥。为避免因粪便发酵产酸而使细菌灭活,标本应该及时培养或加入Cary-Blair保存液中运输;肠道病原菌常用的甘油盐水缓冲保存液不适宜。

2.直接镜检

革兰染色阴性弧菌,悬滴法观察细菌呈穿梭样运动有助于诊断。

3.分离培养

标本先接种至碱性蛋白胨水增菌,37度孵育6-8小时候后直接镜检并作分离培养。目前常用的选择培养基为TCBS,该培养基含有硫代硫酸盐、胆盐及蔗糖,霍乱弧菌因分解蔗糖呈黄色菌落。挑选可疑菌落进行生化反应及O1群多价和单价血清作玻片凝集反应。目前还需与O139群抗血清做凝集反应。其他分离培养基还有碱性平板、血平板和TTGA培养基等。

霍乱弧菌的防治原则:

疫苗预防长期以来使用O1群霍乱弧菌死菌苗肌肉注射,虽可增强人群的特异性免疫力, 但保护力仅为50%左右,且血清抗体持续时间较短,仅为3-6个月。在认识到肠道局部免疫对霍乱预防起主要作用后,目前霍乱疫苗预防的重要已转至研制口服菌苗的方向上,包括B亚单位-全菌灭活口服疫苗、基因工程减毒疫苗、带有霍乱弧菌几个主要保护性抗原的基因工程疫苗等。其中前两种疫苗已进行过大规模人群试验,对其有效保护率和保护时间正在进行评估,且在某些国家已获

15

10级预防医学

准使用。O139尚无预防性疫苗,候选疫苗正在研制中,思路是制成包括预防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感染的二价疫苗。

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预防大量失水导致的低血容量性休克和酸中毒是治疗霍乱的关键;抗生素的使用可减少外毒素的产生。加速细菌的清除,用于霍乱的抗菌药物有四环素、多西环素、呋喃唑酮、氯毒素和复方SMZ-TMP等。但带有多重耐药质粒的菌株在增多;且O139群的耐药性强于O1群,给治疗带来一定困难。

34. 简述厌氧芽胞梭菌属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征 答案一:

厌氧芽胞梭菌属是一群格兰染色阳性,能形成芽孢的大杆菌,芽孢直径比菌体宽,使菌体膨大成梭状,故此得名。生长和代谢不需要氧气,利用发酵而获取能量的一群细菌。主要分布于土壤、人和动物。多数为腐生菌,少数为致病菌,在适宜条件下芽孢发芽形成繁殖体,产生强烈外毒素,引起人类和动物疾病。在人类主要引起破伤风、气性坏疽和肉毒中毒等严重疾病。此外,还与皮肤软和组织感染,抗生素相关的肠炎和腹泻有关。厌氧芽胞梭菌对热、干燥和消毒剂均有强大抵抗力。除产气荚膜梭菌等极少数例外,均有周鞭毛,无荚膜。

答案二:

菌体细长,有周鞭毛,无荚膜。芽孢呈正圆,比菌体粗,位于菌体顶端,使菌体呈鼓槌棒,为本菌典型特征。革兰染色阳性。严格厌氧。大多生化反应阴性,不发酵糖类,不分解蛋白质。

35. 简述破伤风梭菌的感染条件、发病机理及防治原则。

感染条件:伤口需形成厌氧微环境,伤口窄而深(如刺伤),伴有泥土或异物感染;大面积创伤、

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同时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

发病机理:(1)与神经系统的结合 (2)内在化作用

(3)膜的转位 (4)胞质溶胶中作用靶的改变

防治原则:1、正确处理创口,及时清创扩创。

2、注射百白破三联疫苗进行人工主动免疫。

3、对可疑病人可立即注射破伤风抗毒素(TAT)进行紧急预防。 4、发病早期可足量使用抗毒素进行特异性治疗。 5、抗生素

36. 简述肉毒梭菌的致病物质及作用机制。

答案一:

致病物质:主要为其强烈的神经外毒素。

作用机制:肉毒毒素作用于外周胆碱能神经,抑制神经肌肉接点处神经介质乙酰胆碱的释放,

导致迟缓性麻痹。

答案二:

1.致病物质:主要依靠其剧烈的神经外毒素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