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复习题及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医学微生物复习题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0级预防医学

答案一:

1.病原菌的检测:标本的采集和运送,细菌的分离培养和鉴定,病原菌抗原的检测,病原菌核

酸的检测。 2.血清学诊断:用已知抗原检测未知抗体

答案二:

1:标本采集运送

2:细菌培养与鉴定,包括形态学鉴定、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动物学鉴定、药物敏感试验。 3:病原体抗原检测 4:病原体核酸检测

19. 在病原菌检测中,标本的采集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①早期采集,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采集

②无菌采集,避免标本被杂菌污染 ③不同时期采集细菌标本 ④采集病变明显部位 ⑤尽快送检,注意保存 ⑥血清型检查的标本取双

20. 试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毒力因子 一、细胞壁表面结构 荚膜 肽聚糖 磷壁酸 SPA 二、毒素 溶素 表皮溶解毒素 杀白细胞素 肠毒素 毒素休克综合症毒素 三、酶类 凝固酶 透明质酸酶 葡激酶 酯酶 DNA酶 触酶 生物学活性 促进粘附 抑制炎症反应,抑制吞噬 与纤维蛋白结合,介导吞噬 与IgG和Fc区反应,抑制吞噬,抗补体 溶解细胞膜 引起表皮剥脱性皮炎 破坏吞噬细胞,增强侵袭力 引起食物中毒 引起多器官,多系统的功能紊乱 使血浆凝固 降解透明质酸 水解纤维素 水解脂肪 水解DNA 水解H2O2 所致疾病:侵袭性:皮肤化脓性感染,各种器官的化脓性感染 毒素性:食物中毒、TSS、SSSS

21. A群链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有哪些?引起的人类疾病大致可分哪几种类型?每种类

型各举一例。

9

10级预防医学

答案一:

A型链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有:

1)细胞壁成分:(1)粘附素,包括磷脂壁酸(LTA)和F蛋白,它们与细胞膜有高度亲和力,是该菌能定植在机体皮肤和呼吸道粘膜等表面主要侵袭因素。(2)M蛋白,是A型链球菌的主要致病因子,含M蛋白的链球菌具有抗吞噬和抵抗吞噬细胞杀菌作用的能力。(3)肽聚糖,具有致热、溶解血小板、提高血管通透性和诱发实验性关节炎的作用。

2)外毒素类:(1)致热外毒素,由携带溶原性噬菌体的A型链球菌产生,抗原性强,具有超抗原作用。(2)链球菌溶素,有溶解红细胞、破坏白细胞和血小板的作用。 3)侵袭性酶类(1)透明质酸酶,能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质酸,使细菌易在组织中扩散。(2)链激酶,能使血液中的纤维蛋白酶原变成纤维蛋白酶,可溶解血块或阻止血浆凝固,有利于病菌在组织中扩散。(3)链道酶,能降解脓液中具有高度粘稠性的DNA,使脓液稀薄,促进细菌扩散。 2. 3.

4.化脓性感染:(1)皮肤也和皮下组织感染,淋巴管炎。(2)其他系统感染,扁桃体炎。 5.中毒性疾病:猩红热

6.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

答案二:

致病物质

所致疾病:

① 化脓性感染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淋巴管炎;其他类型感染:扁桃体炎 ② 中毒性疾病:猩红热 ③ 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

粘附素:LAT:与细胞表面抗体结合,增强粘附性;

胞壁成分 Protein F:是结合部位暴露,利于定植及增值 M蛋白:具有康吞噬和抵抗吞噬细胞内杀菌作用的能力

肽聚糖:具有致热,溶解血小板,提高血管通透性,诱发实验性关节炎

外毒素类

致热外毒素类:抗原性强,具有超抗原作用,对免疫有致热性和致死性 链球菌溶素:具有溶解红细胞,破坏白细胞和血小板作用

透明质酸酶:分解细胞间质

侵袭性酶

链激酶(SK):纤维素蛋白酶原变为纤维素蛋白酶,溶解血块,阻止血浆蛋白凝固

(扩散因子) 链道酶(SD):亦称链球菌DNA酶,降解脓液

22. 简述肺炎链球菌的形态特点及所致致病,其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有何区别?

肺炎链球菌是格兰阳性球菌,菌体呈矛头状,多呈双排列,宽端相对,尖端向外,菌体周围显示有透

10

10级预防医学

明环.无边鞭毛,无芽孢,在机体内或含血清的培养基中能形成荚膜.致病物质:荚膜,磷脂壁酸,神经氨酸酶.所致疾病:肺炎链球菌主要引起人类大叶性肺炎,其次为支气管炎.甲型溶血链球菌排列多成双或短链状.血平板上菌落周边呈α溶血.甲型溶血链球菌不被胆汁融菌并且optochin实验阴性。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

23. 简述脑膜炎奈瑟菌的形态、培养及所致致病。 答案一:

形态:肾形或豆形革兰阴性双球菌,两菌的接触面较平坦或略向内陷,直径0.6~0.8μm,排列较不规则,单个、成双或4个相连,无鞭毛,无芽胞,新分离菌株大多有荚膜和菌毛。 培养:专性需氧。营养要求高。最常用的培养基是巧克力色培养基。即将血液加热80℃后制成的血琼脂培养基。初次分离培养时,还需提供5%~10%的CO2气体。一般培养48小时后,脑膜炎奈瑟菌在培养基上形成圆形隆起、表面有光泽、透明或半透明、直径约1mm~5mm的露滴样粘液型菌落。无色素形成。血平板上无溶血现象。 所致疾病:脑膜炎奈瑟菌是流脑的病原菌,人类是其唯一易感宿主。

答案二:

形态:肾形或豆形革兰阴性双球菌,两菌的接触面较平坦或略向内陷,直径0.6~0.8um,排列较不规则,单个、成双或四个相连等。在患者脑脊液中,多位于中性粒细胞内,形态典型新分离菌株大多有荚膜和菌毛。

培养:常用经80℃以上加温的血琼脂培养基(巧克力培养基),专性需氧,在5%CO2条件下生长更佳,最适pH为7.4~7.6,最适生长温度37℃。 所致疾病:流脑

24. 简述淋病奈瑟菌的传播途径、所致疾病及防治原则。

传播途径:淋病奈瑟菌主要通过性传播;

所致疾病:1.母体患有淋病菌阴道炎或子宫颈炎时,婴儿出生时易患淋病菌性结膜炎; 2.成人感染初期,一般引起男性前尿道炎,女性尿道炎与子宫颈炎。

3.如进一步扩散到生殖系统,引起慢性感染,男性发生前列腺炎、精囊精索炎和附睾

炎;女性出现前庭大腺炎和盆腔炎,是导致不育的原因之一。

防治原则:1.开展防治性病的知识教育,禁止卖淫嫖娼,防止不正当两性关系。

2.治疗选用青霉素、新青霉素及博来霉素等药物,除做药敏试验指导合理选择药物外,

还应治疗与淋病患者性接触者;

3.婴儿出生时,不论母亲有无淋病,都应以氯霉素链霉素合剂滴入双眼,预防新生儿

淋病性结膜炎的发生。

25. 肠杆菌科细菌与医学关系大致可分为哪三种情况? 答案一:

(1) 致病菌,有少数细菌总是引起人类疾病,如伤寒沙门菌、志贺菌、数亿耶尔森菌等;(2)

机会致病菌,一部分细菌属于正常菌群,但当宿主免疫力降低或细菌移位至肠道以外部

位时,即可引起机会性感染,如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奇异变形杆菌等;(3)由正常菌群转变而来的致病菌,如引起胃肠炎的大肠埃希菌,即是由于获得位于质粒、噬菌体或毒力岛上的毒力因子基因后而成为致病菌。

答案二:

1致病菌,少数细菌引起人类疾病,如沙门伤寒菌属。

2:机会致病菌,一部分细菌属于正常菌群,当宿主免疫力下降或细菌移至肠意外的部位时,即

11

10级预防医学

可引起机会性感染,如大肠埃希菌。

3:正常菌群转变而来的致病菌,如引起胃肠炎的大肠埃希菌,即是由于获得位于质粒、噬菌

体或毒力岛上的毒力因而为致病菌。 26. 试述肠杆菌科细菌的共同生物学特性。

答案一:

1.形态与结构:大小中等的革兰阴性杆菌。大多有菌毛,多数有周鞭毛,少数有荚膜,全部不产生芽胞。

2.培养:兼性厌氧或需养。

3.生化反应: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

4.抗原结构:主要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荚膜抗原。

5.抵抗力:因无芽胞,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

6.变异:易变异,除自发突变外,还可通过转导、结合、溶原性转换等基因的转移和重组方式,

使噬菌体获得新的症状导致变异。

答案二:

1. 形态与结构 为中等大小的革兰隐形杆菌。大多有菌毛,多数有周鞭毛,少数有荚膜,全部不产生芽胞

2. 培养 兼性厌氧或需氧。营养要求不高

3. 生化反应 触梅阳性,能还原一、硝酸盐喂亚硝酸盐,氧化酶阴性,后者在鉴别肠道杆菌

和其他发酵与不发酵的革兰阴性杆菌上有重要的价值。乳糖发酵实验可初步鉴定志贺菌,

沙门菌等致病菌和其他大部分非致病肠道杆菌,前二者不发酵乳糖

4. 抗原结构 主要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荚膜抗原。其他上有菌膜抗原 5. 抵抗力 因无芽胞,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

6. 变异 肠杆菌科细菌易出现变异菌株,其中最常见是耐药性变异

27. 试述大肠埃希菌的致病特点。 答案一:

(一)致病物质:

1.黏附素,能使细菌紧密黏着在泌尿道和肠道的细胞上,避免因排尿时尿液的冲刷和肠道的蠕动作用而被排除。其特点是特异性高。如定植因子抗原I,II,III,集聚粘附菌毛I和III等。 2.外毒素,它们是志贺毒素I和II,耐热肠毒素a和b,不耐热肠毒素I和II。 此外,还有内毒素,荚膜,载铁蛋白和III型分泌系统。

(二)所致疾病

1.肠道外感染,以化脓性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为常见。 (1)败血症 (2)新生儿脑膜炎 (3)泌尿道感染

2.胃肠炎,为外源性感染。

(1)肠产毒素型大肠埃希菌,作用于小肠 (2)肠侵袭型大肠埃希菌,作用于大肠 (3)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作用于小肠 (4)肠出血型大肠埃希菌,作用于大肠 (5)肠集聚

型大肠埃希菌,作用于小肠

答案二:

一:致病物质,1高特异性粘附素 2多种类型外毒素

二:肠道外致病,以化脓性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为常见。

三:大肠埃希菌可引起人类胃肠炎,是外源性感染。分为:肠产毒型大肠埃希菌、肠侵袭型

大肠埃希菌、肠致病型大肠埃希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肠聚集型大肠埃希菌。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