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日 文章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及时化解心理矛盾,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教师还必须提高自我的心理素质。

6、网络生活成为大部分中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一)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对教育 (二) 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对师生本身

(三) 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对学校

二、师生关系的类型及其调节★★★ (一)师生关系的类型

1、以年轻一代成长为目标的社会关系(背景关系)——规范性、稳定性

代际关系,反映人类的经验及其发展与个体经验及其发展的关系 政治关系,国家、集体、个人关系在教育中的反映 授受关系,人类历史文化与文化显示关系的直接反映 道德关系,人类现实利益在教育教学中的反映 法律关系,现代社会人们之间的责、权关系的具体体现

2、以直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关系(主体 基本关系)——是形成性的

从教育过程的主体作用来说,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 从教育作为一种组织来说,组织与被组织的关系 从教育活动的展开来说,平等的交往关系和对话关系

3、以维持和发展教育关系为目的的心理关系(是教育关系的基础和深化)

实质是师生个体之间的情感是否融洽,个性是否冲突,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等。 特点:情境性、弥散性 (二)师生关系的几种模式

1、放任型 2、专制型 3、民主型 (三)师生关系的调节

1、社会调节 2、、学校调节 3、教师调节

29

三、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教师方面:态度;领导方式;智慧;人格因素 学生方面: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环境方面: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二)理想师生关系的特征

尊师爱生,相互配合; 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三)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对教师来说)

了解和研究学生;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由于此部分较容易理解,只列出提纲帮助大家抓要点。就不再过多阐述。

复习建议:这一章是重点,也是教育学中比较简单的知识,因为离我们现实很近。在学习本章时,除抓住重点学习外,还应了解教育现状,与现实相结合,如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于师生角色、关系等的影响,要扩展知识面。而且,现代教育正提倡“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而我国在此方面存在的误区又比较多,忽视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学习本章要在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拓展新知识。大家可以浏览一些期刊杂志,从中体会到当代教育的理念。

第六章 课程(重点章)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课程的含义 有几种:★★★ (一)课程即教学科目(斯宾塞)

缺点: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远超出正式列入课程的学科范围,忽视学生

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创造性表现等。 (二)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

惟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意识到的课程。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作了什

30

么。缺点:在实践中很难实行,且太宽泛。 (三)课程既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

认为任何社会中的课程,都是该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的职责就是再身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与价值。是从一定社会的文化中选择出来的材料。

缺点:是幼稚的。

(四)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弗雷尔)

认为课程不是要是学生适应成顺从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得束缚。

缺点:过于天真 本书定义

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 二、课程理论流派★★★ (一)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

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不足取 1、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

课程必须与儿童的生活相沟通,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和目的。理想的课程应该促进儿童的生长和发展。 2、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

应考虑到心理发展的次序以利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 (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

1、要素主义(巴格莱)

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提出的课程设置原则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课程应给学生提供风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

2、永恒主义(赫钦斯)

课程应以永恒学科组成,它演绎出我们人性的共同要素,使人与人联系起来,对于任何进一步的研究和对于世界的任何理解都是首要的。永恒学科首先是古典书籍。

(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布拉梅尔德)

课程不应该帮住学生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 1、主张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到社会中去 2、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

31

(四)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

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

存在主义认为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它比其他学科更深刻地、更直接地表现了人的本性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更能洞察和发展人存在的意义。 (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多尔)

分析和批判泰勒模式。

1、丰富性richness 体现了开放性。

2、循环性recursion 旨在发展能力,其框架是开放式的。 3、关联性relation 教育上的关联;文化方面的联系。 4、严密性rigor 意味着一种有意识的企图。

课程理论流派 优点 缺点 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有利于激经验主义课程过分强调学生的兴趣,课程发学生的兴趣,培养社会实践能论 设置缺乏系统性 力 容易使各门学科知识发生断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学科中心主义裂现象,加重学生的负担,和知识,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课程论 忽视学生的兴趣,理论和实产 践相脱离 社会改造主义重视课程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缺乏系统的知识学习,夸大课程论 为社会需要服务 了教育的作用 存在主义 课程论 注重学生的情感、责任和人生价缺乏系统知识的传授和评价值,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标准,学习评价流于主观 将课程当作不断展开的动态过后现代主义 程,丰富了知识的内涵,重视学多元化发展趋势,且批判多生的个体经验,有利于建立和谐于建设,在实践中较难操作 课程论 的师生关系

第二节 课程的组织

一、课程目标★★ (一)特征:

整体性;阶段性;连续性;层次性;递进性;时间性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