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二单元《春江花月夜》导学案2完美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整合]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二单元《春江花月夜》导学案2完美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并对其进行鉴赏。

2、继续赏析诗歌的景、情、理,提升鉴赏诗歌的能力。 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

1、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2、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并对其进行鉴赏

学习难点:

诗歌中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一、 学前磨剑

诗歌的表达技巧往往表现在三大方面: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1、表达方式是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常见的有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2、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包括赋、比、兴;渲染,衬托,对比,用典,象征,虚实、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3、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二、课前导学

1、背诵诗的 1——16句。

2、熟读并思考诗歌的 17——36句,写了什么内容?

三、导与学

(一)、赏析17——28句

1、这几句写的是什么? 明确:思妇怀念游子。

2、“ 白云一片去悠悠 ”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象征。飘来飘去,无落脚之地的白云象征终日漂泊的游子。 3、“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一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明确:互文。家家今夜扁舟子,处处相思明月楼。极言离愁之广,家家有相思,家家有离愁。

4、“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四句中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愁怅和迷惘。 5、“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表达出思妇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惆怅、无奈。 6、诵读17——28句,品悟情感

(二)、赏析最后8句

1、这几句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游子思妇 2、“江水流春去欲尽”中“流春”有何丰富意蕴? 明确:1、季节的变换,春天消逝。

2、人生美好年华的消逝。 表达出游子深深的思归情绪。 3、“落月摇情满江树”结尾运用了何种方式?有何好处?

明确:运用以景结尾方式,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4、诵读最后 8句,体悟情感。

(三)、理清诗歌结构

1、景物美: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

2、哲理美: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

3、情感美: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四)、诗歌中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明确: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五)合作探讨这首诗的“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 (1)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 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 苏轼)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 刘禹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2)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李之仪的《卜算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的《临江仙》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南宋辛弃疾《南乡子》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3)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 3、教师评价总结。 (1)明月: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当然,月还是的愁绪、情爱的代表意象意象。 (2)江水:

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 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表现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 (3)落花: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展示了女主人公迷离梦境的片断:昨夜闲潭梦落花。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美丽的花瓣无声无息飘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衰老的恐慌。

附板书: 春江花月夜

景:春江花月夜之景 幽美深远 理:宇宙人生哲理 短暂——永恒 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凄清婉转

四、课后思考

背诵全诗,写出你还有疑惑的地方或你的收获。

五、全诗总结: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去、扁舟、高楼、镜台、砧石、长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多彩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水墨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唐诗鉴赏词典》)

不论何时,都要尽可能让思考与反省预见到突发的激情,这于审慎者可轻而易举做到。心烦意乱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下决心不再使之加剧。有了这种高明的防范,就能很快终止怒气。要懂得制怒之法,且止息于当止之时:奔跑时停下来最难;狂怒时保持头脑清醒也一样难。过分激动,不论程度高低,都会影响理智。一旦对发怒有了这种警醒,就不会使你因怒气而失控,也不会使你损害良好的辨别力。谨慎地驾驭情绪,就能很好地控制它。你将是马背上第一个理智的人。智者最没有耐性,因为学识减少了他们的耐心。知识渊博的人很难被取悦。俄庀泰特斯告诉我们,生活最重要的准则在于懂得如何忍受一切。他认为这是智慧的一半真谛。容忍愚蠢需要极大的耐心。有时最令我们痛苦的人正是我们最依赖的人,这帮助我们战胜自我。耐心能带来无可估量的内心平静;而内心平静是世间的福祉。不懂得如何容忍他人的人如果还能忍受他自己的话,就应当独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