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全册教学案(最新教师版带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全册教学案(最新教师版带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五.拓展延伸

1.词的下片以“惜”字总领七个句子,展开了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的评价。对这种评价你是怎样理解和认识的?

【交流】甲生:我觉得“惜”饱含作者的惋惜之情,作者虽然对上述历史人物长于武功而给予肯定,但他们“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说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文才不足,而“只识”二字则更含嘲讽之意,表现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这说明诗人对五位英雄人物的评价还是略有区别的。

乙生:我觉得尽管诗人批评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短于“文治”,但在委婉的批评中,仍然肯定了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而且是无数英雄之中的佼佼者,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的影响。

丙生:我觉得诗人评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等英雄人物,是为下文赞扬今朝“风流人物”作铺垫。在对历史英雄人物不擅文治表示可惜的同时,也在“惜”中寓志,蕴含着后来者居上的气概和超越古人的自信。

[老师点拨]要认识诗人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评判态度,还需要结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大背景以及诗人作为革命领袖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所负的历史使命来理解。以上三位同学的理解都很有道理,角度各不相同,且有理有据。 2.搜集有关雪的诗句:

【交流】示例: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初步学习《沁园春·雪》,领略了北国之雪的风姿。同时,也体会到诗人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这节课,我们将深入文本,一起来欣赏词作的语言魅力和词的艺术

特色。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一)检查复习

开课时,师生一起背诵这首词。 (二)语言品析

请同学们细心揣摩品味下列语句,理解诗句的深长意味。

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句中的“折腰”改为“赞美”好吗?为什么?) 【交流点拨】诗句中的“折腰”意为倾倒,展示了英雄人物为祖国山河倾倒的心情,并揭示出为之奋斗的动机。改为“赞美”,不合词的韵律,且少了形象性。“娇”是一种女性美,与“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相照应。一个“竞”字,写尽了英雄之间激烈的争斗,写尽了一代代英雄的相继崛起。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句中的“略输”改为“尽输”,句意表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交流点拨】文采,本指辞采、才华,秦皇、汉武说,兼有文治的意味,略输文采,才华稍差一些,在叹惋中有褒有贬,在肯定中指出不足,改后则变为全盘否定。 3.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句中的“稍逊”能否改为“全无”,为什么?)

【交流点拨】原词贬中含褒,肯定其文治才能并指出不足,而改后完全否定其文采。 4.只识弯弓射大雕。(“只识”改为“识得”行吗?为什么?)

【交流点拨】对于成吉思汗的评论,词欲抑先扬,在起伏的文势中不但有惋惜之极的意味,而且用了“只识”二字,语带嘲讽。“弯弓射大雕”,非常传神地表现了成吉思汗只恃武功而不知文治的形象。不仅使议论形象化,而且使人浮想联翩。用“只”限制“识”,意味委婉,贬谪更严厉。 (三)艺术特色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1.词的上阕在写景的时候用了什么样的顺序和哪些写法?

【交流点拨】先总写后分写,先实写后虚写。动景和静景相结合,虚景和实景相结合。 2.请指出上阕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了。拟人手法的运用,生动地写出“山”“原”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这不仅逼真地写出了大雪茫茫,天低野阔的雄奇景象,而且抒发了

作者豪迈的感情。

3.这首词是怎样将写景、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交流点拨】这首词是一首雄壮的抒情诗。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下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非常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四)主旨探究

既然上述的人物都有“略输”“稍逊”“只识”的缺陷,那么谁配称真正的“风流人物”呢?(学生分组讨论,老师适时入组点拨。)

【交流点拨】“今朝”的风流人物,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两方面都有更杰出的才能,更伟大的抱负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是对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歌颂,是他们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三、板书设计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写景: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总体写) 动 望 长城内外

大河上下 实写 (具体写) 静 山舞原驰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虚写

抒情:江山如此多娇(承上启下)

议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点明主旨)

四、拓展延伸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交流】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特别是胸怀的阔狭造成的。

二、《我爱这土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体会诗歌中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链接材料作者简介:艾青和《我爱这土地》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 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一、自主学习

1、填空《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艾青,原名蒋海澄。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忧郁、悲愤的。最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