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岩石学复习题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沉积岩石学复习题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沉积岩石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Sedimentary rock:沉积岩是组成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岩、

沉积岩)之一。它是在地壳表层的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过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2、sedimentary facies:沉积环境及其在该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岩(物)特征的综合。

3、杂基:碎屑岩中细小的机械成因组分,其粒级以泥级为主,可包括一些细粉

4、胶结物:沉积岩中以化学沉淀方式形成于粒间空隙中的自身矿物 5、层系:有许多在成分、粒度、结构、厚度和产状上近似的同类型纹层组合而

6、纹层:组成层理的最基本的最小单位,纹层内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层。亦称

细层。

7、层理:岩石性质沿垂向变化的一种层状构造它可以通过矿物结构、成分、颜

色的突变和渐变二显现出来。(岩石因层理的存在而显现出岩石的非均质性)

8、牵引流:是能沿沉积底床搬运沉积物的流体。随着牵引流中碎屑颗粒数量

的不断增加,逐渐向着重力流过渡。其搬运机制是流体动能拖拽牵引沉积物一起运动,如河流、风流和波浪。

9、沉积物重力流: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漫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 10、层流:一种缓慢流动的流体,流体指点作有条不紊的平行线状运动,彼此

不相掺混。

11、紊流:湍流,一种充满了漩涡的多端流动的流体,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极不规则,其流速大小和流动方向随时间而变化,彼此互相掺混。

12、槽痕:遂留在泥质沉积物表面冲刷而形成的不连续的长形小凹坑。 13、槽模:上覆砂质层底面上的槽痕铸型——槽模。

14、陆表海:又称内陆海、陆内海、大陆海。位于大陆内部和陆棚内部的、低坡度的、范围广阔的、很浅的浅海。

15、陆缘海:位于大陆边缘或陆棚边缘的、坡度较大的、范围较小的、深度较大的浅海。

16、相序递变规律:只有在横向上成因相近且紧密相邻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出现没有间断。

17、基底胶结:填隙物含量较多,碎屑颗粒在杂基中互不接触呈悬浮状,填隙物主要为原杂基(或正杂基)。(代表高密度流快速堆积的特征,又可称杂基支撑结构,形成于沉积同生期)

18、孔隙胶结:最常见的颗粒支撑结构,碎屑颗粒构成支架状,颗粒之间多成点状接触,胶结物含量少,只充填在碎屑颗粒之间的空隙中。(成岩期或后生期化学沉淀的产物。反应稳定强水流的沉积特征,)

19、接触胶结:亦为颗粒支撑结构,颗粒之间呈点接触或线接触,胶结物含量少,分布于碎屑颗粒相互接触的地方。

20、镶嵌胶结:在成岩期的压固作用下,特别是当压溶作用明显时,砂质沉积物中的碎屑颗粒会更紧密地接触,颗粒之间由点接触发展为线接触、凹凸接触,甚至形成缝合线接触。

21、杂基支撑:杂基含量高,颗粒在杂基中呈漂浮状。

22、颗粒支撑:颗粒之间有不同的接触性质,包括点接触、线接触、凹凸接触和缝合线接触。

23、岩屑:是母岩岩石的碎块,是保持母岩结构的矿物集合体。

24、内碎屑:主要是沉积盆地中沉积不久的、半固结或固结的碳酸盐岩岩层,受波浪、潮汐水流、风暴等的作用,破碎、搬运、腐蚀、再沉积而成的,也可以是其他作用而成的。

25、鲕粒:一种由核心和包壳组成的粒径小于2mm的球形或椭球形颗粒。 26、三角洲:是在河流入海(湖)的进口处,河流携带沉积物倾泻入海(湖)形成的冲积平原,它在平面上成顶尖朝向陆地的三角形沉积体,其上有错综复杂分布向海(湖)散开的分支河流。

27、扇三角洲:由相邻高地进积到安静水体中的冲积扇。

28、冲积扇:是发育在山谷出口处,主要由暂时性洪水水流冲刷形成、范围局限、形状近似于圆锥状山麓粗碎屑堆积物

29、沉积后作用:泛指沉积物形成之后,到沉积岩遭受风化作用和变质作用之前这一烟花阶段的所有变化

30、胶结作用:是指从孔隙溶液中沉淀出胶结物,将松散的沉积物固结起来的作用下。

31、同生作用:是指沉积物刚刚形成以后而且尚未与上覆水体相接触式的变化。 32、成岩作用:沉积物转化为沉积岩所发生一系列变化称为沉积物的成岩作用。 33、表生作用:在地表以下不太深的范围内近常温常压条件下,在渗透水和浅部地下水的影响下发生的变化。

34、交代作用:指变质过程中,化学活动性流体与固体岩石之间发生物质置换或交换作用,其结果是不仅形成新矿物,而且岩石的总体化学成分发生改变。 35、压实作用:指沉积物沉积后在其上覆水层或沉积层的重荷下,或在构造作用下,发生水分排除、孔隙度降低、体积缩小的作用。

36、成岩序列:是指在同一岩体中各类成岩作用发育和演化的次序。由于成岩作用直接受成岩环境的控制,并与成岩作用的性质和沉积物结构特征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的沉积体具有不同的成岩序列。

37、清水沉积作用:是指在没有或很少有陆源物质流入的陆表海环境中的碳酸盐沉积作用。

38、岩相:是一定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或岩石组合,它是沉积相的主要组成部分。

39、沉积体系:成因上相关的沉积环境和沉积体的组合,即受同一物源和同一水动力系统控制的、成因上有内在联系的沉积体系或沉积相在空间上有规律的组合,其基本单元是相。

40、φ值:粒级划分标准为φ,φ=-log2D。(会计算)

41、ZTR指数:锆石、电气石和金红石三种矿物占透明矿物的百分含量。 42、海相自生矿物:之一般形成于弱碱环性、弱还原、盐度正常浅海海底沉积物中的。(海绿石、鲕绿泥石、自生磷灰岩等)

43、同期异相:同一区域内,同一沉积时期,但沉积类型不同。

44、同相异期:同一区域内,不同沉积期,但沉积环境相同,即具有相同的岩相。 45、相标志:指最能反映沉积相的一些标志,它是岩相分析及岩相古地理研究的基础(岩性标志,古生物标志,地球化学标志,地球物理标志)。

46、机械沉积分异:碎屑物质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根据粒度、密度、形状和成分等特征发生先后沉积的现象。

47、化学沉积分异:一般受化学物理支配的分异作用。指母岩风华产物中的溶解物质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由于各元素和化合物彼此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主要

是化学活泼性或溶解度大小),它们从溶液中按一定的先后顺序沉淀出来,从而逐渐产生了分异。

48、颗粒:泛指沉积盆地内由化学、生物化学成因的碳酸盐沉积物,在波浪、潮汐等水流作用下就地或经短距离搬运而形成的一系列碳酸盐颗粒。 49、晶粒:是晶粒碳酸盐岩(结晶碳酸盐岩)的主要结构成分、

重结晶作用:是指成岩过程中,矿物的晶体形态和大小发生变化而主要矿物成分不改变的作用。

50、蒸发岩:是由于含盐较高 的溶液或卤水,通过蒸发作用产生化学沉淀二形成的岩石。

51、生态礁:指造礁生物的原地生长造成的坚固的抗浪骨架,它在地形上具有隆起的正性地貌特征。

52、二元结构:由下部边滩的粗粒沉积物和上部的河漫滩的细粒沉积物两部分组成的沉积剖面结构。

1. 母岩风化的产物

碎屑残留物质,新生成的矿物,溶解物质。 2. 母岩风化的四个阶段

⑴ 破碎阶段:以物理风化为主,形成岩石或矿物碎屑 ⑵ 饱和硅铝阶段:其特点是岩石中的氯化物和硫酸盐将全部被溶解,首先

带出Cl- 和SO42-然后在CO2和H2O的共同作用下,硅铝酸盐和硅酸盐矿物开始分解,游离出碱金属和碱土金属(K+、Na+、Ca2+、Mg2+)盐基,其中Ca和Na流失比K和Mg要快些。这些析出的阳离子组成弱酸盐,使溶液呈碱性或中性反应,并使一部分SiO2转入溶液。此阶段中形成胶体粘土矿物——蒙皂石、水云母、拜来石、绿脱石等。同时,溶解性较差的碳酸钙开始堆积。 ⑶ 酸性硅铝阶段:几乎全部盐基被溶滤掉,SiO2进一步游离出来。因此,

碱性条件逐渐为酸性K+和Mg2+的再次淋滤出使上个阶段所形成的矿物(蒙皂石、水云母)又被破坏而形成在酸性条件下稳定的、不含K、Na、Ca、Mg盐基的粘土矿物——高岭石变埃洛石等。通常,将达到此阶段的风化作用,称为粘土型风化作用。 ⑷ 铝铁土阶段:这是风化的最后阶段。在此阶段,硅铝酸盐矿物被彻底分

解,全部可移动的元素都被带走,主要剩下铁和铝的氧化物一级一部分SiO2.他们呈胶体状态在酸性介质中聚集起来,在原地形成水铝矿、褐铁矿及蛋白石堆积。由于它是一种红色疏松的铁质或铝制土壤,所以也称红土,达到此阶段的风化作用,通常称为红土型风化作用。

3. 碎屑岩的结构组分

碎屑颗粒、杂基、胶结物 4. 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