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综整理(终极版)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教综整理(终极版)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5

●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1.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决定受教育的权力 1.教育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3.决定教育目的 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2.教育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4.决定教育体制 3.教育促进政治民主进程,但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5.决定教育内容的选择

6.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1.决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水平

2.决定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1.教育在生产劳动力

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3.决定教育结构的变化 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2.教育在生产科学文化知识

4.决定学校专业的设置 3.教育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 5.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三)教育与科技文化 与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信息技术与教育 ①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②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③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与文化

1.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1.具有整理、筛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2.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2.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3.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4.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6

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核心) 其中最具有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校园文化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 a、学校的物质化有二种表达方式:学校环境文化、设施文化 b、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有三种表达方式:保障组织正常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角色规范 c、学校的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可分解为四种基本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理想成分 ☆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学生文化 1)成因: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②同伴群体的影响 ③师生的交互作用 ④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⑤社区的影响 2)学生文化的特征: ①过渡性: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与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学生从儿童迈向成人的一种过渡性的产物。 ②非正式性:学生文化往往都是在日常的相互交往中表现出来的,它对学生所形成的影响也是非正式的。 ③多样性,学生文化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④互补性,学生文化是对学校文化的一种互补。 五、教育与个体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1.涵义: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向积极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2.身心发展的动因 内发论 外铄论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基内发论者一般强凋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因复制”、格赛尔“成熟机制” 荀子、洛克“白板说”、华生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外铄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足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等)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等)在个体活动巾产生作用的结果。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顺序性:

定义: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启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所以,教育活动一般不可“陵节而施”,否则就会出现教育的异化,造成教育的负效应。对于早期教育的问题,我们要明白,早期教育并非越早越好,过于夸大早起教育目的和作用是极为错误的。

7

2.阶段性:

定义: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启示: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时应注意前后相邻阶段的衔接。抓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教育教学,效果好! 3.不平衡性:

表现:①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年龄阶段变化的不平衡的。如,两个生长高峰。

②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如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启示:心理学家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教育必须适应人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在人的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的发展。 4.互补性:

表现:①生理与生理之间的互补 ②生理与心理之间的互补

启示: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现的,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5.个别差异性:

表现:①男女性别的差异

②不同儿童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和水平

○3不同儿童不同方面的发展的差异

启示: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

(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 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两个方面。

1.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成现实

遗传及其作用 2.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环境及其作用 2.是推动人身心发展的动力

3.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3.不决定人的发展 4.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4.人对环境的反映是能动的

(马克思“搬运夫与哲学家,王安石《伤仲永》,《天才的教育》的威特)

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8

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

学校教育在影响人的发展上的独特功能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个体主观能动性:个体的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得以实现,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第一层次的活动是人作为生命体进行的生理活动。 第二层次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最基本的是认知活动。

第三层次是社会实践活动,是人与环境之间最富有能动性的交换活动,是一种能量的交换,体现了人的主动选择。

六、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教育目的:是人们对教育活动的一种设计。

广义: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什么结果。 狭义: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功能: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①导向功能,教育目的为教育对象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者指明了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②激励功能,教育目的不仅能指导整个实践活动过程,而且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③评价作用,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4调控作用 ○

3.价值取向: 名称 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无目的论 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代表人物: 观点: 卢梭、康德、马斯洛、夸①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出发 美纽斯、福禄倍尔、裴斯②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其个性,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 泰洛齐及孟轲等人 ③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应以教育对个人发展所起作用来衡量教育价值。 (卢克斯+伏尔泰+孟子) 孔德和柏拉图、斯宾塞、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等(宾干有俩孔) 杜威 ①教育目的应当从社会需要出发,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 ②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合格的公民,使其社会化,保证社会长治久安; ③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应以教育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教育价值。 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积累,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在没有什么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