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综整理(终极版)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教综整理(终极版)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1

教育学

一、教育学及其发展

(一)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

(对象)

,揭示教育规律

(目的、任务)

的一门学科。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1.超越日常经验 宏观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二)教育学研究价值: 1.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2.有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微观 3.有利于掌握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4.有利于构建教师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5.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三)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萌芽: 中国 ★孔子 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教育思想体现于《论语》; 东方古代最早使用(提出)“启发式”教学 对象 作用 培养目标 内容 原则与方法 ★《学记》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本教育专著(教学功能 ——《礼原则总结最突出,专门论述教育问题),制度与管理 记》 “教育学的雏形” 教学原则 孟子 荀子

性善论 性恶论 教育目的 教育作用 有教无类 “富民”“教民” 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诗》《书》《礼》《易》《春秋》 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行结合、温故知新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 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豫时孙摩、藏息相辅、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学不躐等(循序渐进) 明人伦 化性起伪 2

西方萌芽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昆体良 学科建立: 培根 ★夸美纽斯 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民主主义;《大教学论》(1632)——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萌芽,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为西方教育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目的 “泛智”教育 适应自然 学制系统 班级授课制 教学原则 卢梭 裴斯泰洛齐 洛克 赫尔巴特(传统) 《爱弥儿》 小学各科教学法奠基人 《教育漫话》 “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基础 最终目的是为人的永生做准备;教育有其现世目的 “把一切事务交给一切人”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贯穿夸美纽斯整个教育体系的一条根本性的指导性原则 四个时期 确立班级教学制度及其理论(全班教学) 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 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古希腊百科全书式哲学家 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学家 问答式教学法(“产婆术”、“苏格拉底法”)——讽刺、“助产术”、归纳、定义 《理想国》 《政治学》;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分阶段教育、注重人的发展 《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古代西方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教育的核心:自然主义——“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教育的人物:使儿童“归于自然” 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重心:要素教育;第一位对教育与生产相结合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白板说”;教育目的:培养绅士(绅士教育) 理论体系 目的 教学原则 四阶段论 三中心 伦理学、心理学 最高目的:道德和性格的完善 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 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课堂、教材、教师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学校即社会 教育无目的论 活动、经验、学生 规范教育学建立: “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规范教育学建立、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近代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杜威 (现代) 《民主主义与教育》——教育学三大著作之一 教育本质 ●实用主义 教育目的 三中心 “从做中学” 教育学多元化发展 实验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精神科学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 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 19世纪末——德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社会主义教育学) 1.1939年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并对我国建国后乃至现在的教育都产生了影响。 3

2.我国杨贤江化名李浩吾——《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批判教育学 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苏】赞可夫 【美】布鲁纳 【德】瓦·根舍因 【法】保罗·朗格朗 【苏】苏霍姆林斯基 《教学与发展》 《教育过程》 范例方式教学理论 《终身教育引论》 五条教学原则 终身教育理论代表作 20世纪70年代,当代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和谐教育思想,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二、教育及其发展

(一)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广义: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

狭义:学校教育——教育者依据一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过程。

(二)质的规定性: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依据 (三)教育的发展 起源 名称 神话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 地位 最古老的观点 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指导 在批判生物起源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行为是儿童的一种无意识模仿 代表人物 朱熹 【法】利托尔诺 【英】沛西·能 【美】孟禄 恩格斯、凯洛夫 多集中于苏联和我国 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 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的指导下形成的。 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

标志:教育极端的原始性和局限性

(1)教育具有非独立性,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

特征: (2)教育具有自发性、全民性、广泛性、无阶级性、无等级性,是原始状态下的教育机会均等 (3)教育具有原始性,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2.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1)学校教育成为奴隶主阶级手中的工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4

奴隶社会特征: (2)学校教育和生产劳动相脱离和相对立 (3)学校教育趋于分化和知识化 (4)学校教育制度尚不健全

封建社会古代东西方教育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等级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古代中国 夏 西周 春秋战国 两汉 隋唐 宋元明清 古代印度 古代埃及 古代希腊、罗马 学校萌芽(序、校); 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国学、乡学);基本学科:六艺(礼、乐—核心、射、御、书、数) 官学衰微,私学兴盛,打破:学在官府;显学——儒、墨;学术自由;稷下学宫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专制;最高教育机构——太学;鸿都门学 重振儒术,三教并重;选士制度——科举制;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程朱理学、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明后,八股文成为考试固定格式 种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以家庭教育为主,记诵《吠陀》经;“以僧为师”教育活动:背诵经典或钻研经义 文士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学习文法为主,同时学习修辞和拉丁文 雅典 斯巴达 骑士教育 培养商人和政治家 培养军人 魏晋南北朝 郡国学校制(我国学校制度的开始) 中世纪欧洲 教会教育 培养教士、僧侣——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培养封建骑士——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主导

(一)基本要素: 受教育者——主体

教育影响 教育内容

教育措施——讲、读、讨论;教具、实验药品、仪器…

(二)关系

三者之间相互独立又有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教的活动主体——教育者,居于整个教育活动的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学的活动主体——受教育者,居于整个教育活动的主动地位,发挥主体作用。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两个“人”的因素,教育影响是属于“物”的要素。

●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去影响受教育者,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和作用通过一定的教育影响来实现的;三者之间交互作用的主要结果是受教育者身心获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