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锡良古代汉语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郭锡良古代汉语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景—影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弟—悌 段不弟,故不言弟。(《左传·隐公元年》) 知—智 《诗》曰:“优哉游哉,聊以卒岁。”知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共—供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僖公四年》) 唱—倡 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史记·陈涉世家》) 说—悦 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

此外,“张—胀、见—现、垂—陲、昏—婚、受—授”等字也属于为引申义造字的古今字。

值得注意的是,古今字中,今字多是形声字,并且多以古字做声旁。

(二)异体字

音义皆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缘由多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造字法不同:

主要是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差异,如:

埜—野,岳—岳,岩—岩,灾、灾—烖,泪—泪,羴—膻,馽—絷 以上各例中,横线前的汉字属于会意字,后面的是形声字。 2、同是形声字 A、形旁不同:

歌—謌,欢—讙,叹—叹,鸡—鸡,溪—溪,咏—咏, 遍—徧,睹—覩,迹—迹,侄—侄,暖—暖 B、声旁不同:

啖—啖,烟—烟,蚓—螾,杯—桮,迹—迹,

线—线,绣—绣,猿—猨,俯—俛,裤—袴,掩—揜 C、形旁、声旁均不同:

诉—愬,剩—剩,迹—迹,袜—袜,村—邨,响—响 D、形旁、声旁相同,而偏旁位置不同: 期—朞,戚—慽,里—里,和—咊,够—够,

阔—阔,群—羣,峰—峯,杂—杂,惭—惭,概—槩

有些汉字在意义上虽有相同部分但不符合异体字的条件,因而不能构成异体字的关系。如:“置、寘”,在放置意义上是相同的,但又各自有其它的意义,不能构成异体字;再如:“游、游”两字,“沽、酤”两字,意义都存在包含关系,也不能构成异体字。

(三)通假字

汉字使用过程中一种同音假借的情况。指古代文献中“本有其字”的假借,本来有表示某音一的字形,但书写时由于各种原因写成了别的同音字,这种情况我们称为通假字。通假字中本来的汉字叫本字,被借用的汉字叫借字。通假字的要求是本字和借字之间必须是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如:

1、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2、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论语·阳货》) 3、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例1中的“蚤”借用来表示“早”,二者读音相同;例2中的“归”借用来表示“馈”,二者读音相近;例3中的“惠”借用来表示“慧”,二者读音相同。在阅读文献时一定要注意辨别通假字。

第 17 页 共 35 页

(四)繁简字

繁简字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合称。所谓繁体和简体是就同一个字构形时所使用的笔画多少相对而言。笔画多者为繁体,笔画少者为简体。

我们现在所说简体字主要指1956年《汉字简化方案》规定的简化字。汉字简化过程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简化字形,二是削减常用字的字数。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1、使用古体字,如:采—采,云—云,舍—舍,气—气,从—从,网—网

2、使用古代的异体字或俗体字,如:礼—礼,赶—赶,无—无,弃—弃,万—万, 灯—灯,辞—辞,迁—迁

3、省简一些部分,如:声—声,广—广,飞—飞,标—标,烛—烛,妇—妇,习—习,点—点

4、同音替代,如:丑—丑,几—几,后—后,余—余,征—征,里—里,制—制, 谷—谷,斗、鬬—斗,干、干、干—干

5、草书楷化,如:办—办,书—书,学—学,东—东,门—门,为—为,乐—乐, 当—当,尽—尽,归—归

6、符号替代,如:鸡—鸡,凤—凤,欢—欢,叹—叹,对—对,戏—戏,邓—邓, 这—这,树—树,聂—聂,轰—轰

7、新造字,如:远—远,态—态,认—认,补—补,窃—窃,灭—灭,宝—宝

需要注意的是简化字中一些用同音字替代的字,在阅读古代文献一定要注意分辨。如:“余、余”两字在古代汉语中各有不同意义,在简化字中则合并成了一个形体,阅读文献是可能出现错误。

第四章 古汉语词类活用

一、使动用法

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是一种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可用作使动用法的词类有动词、形容词、名词。 (一)动词使动用法

表示“使宾语发出动词所代表的动作行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皆可用作使动。 A、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跟宾语,古汉语中有宾语的不及物动词多用作使动。例: 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 乃与赵衰等谋,醉重耳,载以行。(《史记·晋世家》) 庄公寤生,惊姜氏。(《左传·隐公元年》)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孙子·谋攻》) 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史记·陈涉世家》) B、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左传·隐公元年》)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微子》)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晏子没十有七年,景公饮诸大夫酒,公射出质,堂上唱善,若出一口。(《说苑·君道》)

第 18 页 共 35 页

动词使动用法,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例: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荀子·天论》) (二)形容词使动用法

表示“使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例: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州》)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柳宗元《蝜蝂传》)

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柳宗元《蝜蝂传》) 其达士,则絜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砺之于义。(《国语·越语》) 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能胜其任也。(《孟子·梁惠王下》) 公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形容词使动用法,后面的宾语可以省略。例: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论》)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韩非子·说林下》) (三)名词使动用法

表示“使宾语成为或者拥有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例: 齐威王欲将孙膑。(《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史记·项羽本纪》) 宋女至而好,惠公夺而自妻之。(《史记·鲁世家》) 吾见申叔,所谓生死而肉白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韩非子·难一》)

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二、意动用法

表示“以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主要是人们主观上的某种想法与事实不需要完全一样。可用作意动用法的词类有形容词和名词。 (一)形容词意动用法

表示“认为宾语具有形容词所描写的性质状态特点”。只是人主观上的认识,实际情况并不一定如此。意动用法也是一种需要特殊理解的动宾关系。例: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战国策·齐策》) 渔人甚异之。(陶渊明《桃花源记》)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韩非子·说难》)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晁错《论贵粟疏》) 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 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淮南子·原道训》)

(二)名词意动用法

表示“把宾语看成、当作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人们的主观想法,事实不一定如此。名词的意动用法含有“对宾语做出某种处置”的意义,所以有的语法书也称之为“处动用法”。例: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

第 19 页 共 35 页

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宣公二年》) 托地而游宇,友风而子雨。(《荀子·赋》) 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 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指除了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外的其它用法,用作动词以后可以带宾语,不需作特殊的理解。例:

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左传·成公二年》) 范增数目项王,以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 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有一母见信饥,饭信。(《史记·淮阴后列传》)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

四、名词作状语

普通名词出现在状语的位置上,根据所表示的意义可分为四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例:

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山海经·北山经》) 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国语·越语》) 范雎至秦,秦王庭迎。(《战国策秦策》)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徒多道亡。(《汉书·高帝纪》)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蠧》) 2、表示工具或依据。例: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柳宗元《黔之驴》) 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战国策·秦策》)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吾义固不杀人。(《墨子·公输》) 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史记·陈涉世家》) 3、表示对人的态度。例: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彼秦者,弃礼仪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东向坐,西向对,师事之。(《史记·淮阴后列传》) 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子·万章》) 4、表示比喻。例:

射之,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马中锡《中山狼传》) 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

第 20 页 共 3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