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锡良古代汉语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郭锡良古代汉语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5、转注 许慎给转注的解释是:“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这个解释过于简略,又加上《说文》中没有具体注明某字为转注,所以后来人们对转注的解释颇为分歧,例如清代比较重要的几种解释各不相同:

(1)江声认为“建类一首”是指《说文》的部首,《说文》每一部首下所说的“凡某之属皆从某”就是指“同意相受”。

(2)戴震、段玉裁认为转注就是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说文》考字下说“老也”,老字下说“考也”,就是互训的例子。

(3)朱骏声在他的《说文通训定声》中说:“转注者,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他不但修改了转注的定义,以词义引申为转注,而且更换了转注的例字。按照朱骏声的说法,某词由本义引申出另一意义时,不另造字,就是转注。他认为令(《说文》:“发号也。”朱氏认为国君之令、天子之令、县令之令为转注,即引申)、长(《说文》:“久远也。”朱氏认为长短之长、长久之长、长幼之长、君长之长为转注)二字不是假借,而是转注,即引申,所以举为转注的例字。

江声的说法不能成立,因为按照江声的说法,《说文》中的所有字都成转注字了。

戴震、段氏的说法也不能成立,因为互训和造字无关,同义之间就可以互训,不需要建类一首。

朱骏声的说法同样不能成立,朱氏把词义引申看作是转注,并明确说“体不改造”,即字形不改变,这就是说没有造成新字。既然没有造成新字,就和造字法无关了。 直到目前为至,对转注的解释形形色色,五花八门,没有任何一家的解释为学术界普遍接受,也就是说转注究竟是怎样一种造字法,目前尚没有研究出结果。目前较为通行的说法是,无论转注是怎样的造字法,转注字的形体肯定没有超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这四种字的结构范围,因此有些观点干脆认为转注不是造字之法而是用字之法。还有些观点认为转注是指词义分化所引起的文字孳生(同根词,例如老、考二字)现象。 6、假借 许慎给假借的解释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以声托事,令长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某词本来没有字,而借用一个已有的同音字去表示,“令”“长”就是这样的字。不给新出现的词造字,借用已有的同音字作为新词的书写符号,没有造字而解决了词的书写问题,这是以不造字为造字的方法,这种方法是汉字造字法向表音方向发展的重要表现。 许慎认为县令的“令”和命令的“令”是不同的词,用命令的“令”去记录县令的“令”,则县令的“令”就是假借字。同理,长者的“长”和长短的“长”也不是相同的词,用长短的“长”去记录“长者”的“长”,长者的“长”就是假借字。许慎的定义没错,而他举的这两个例字却是有问题的。命令的“令”和县令的“令”实属一个词,属于词义的引申。同样,长短的“长”和长者的“长”也属于同一个词,属于词义引申现象。因此后人多对许慎的例字不够满意,在说明这个问题时重新举例。词义引申,字形并不改变,本义和引申义之间在意义上有联系。假借字和本字,只是读音相同,而意义上没有联系,例如: 东: 甲 象囊橐之形,借为东方之“东”。

易: 金 象有脚之蛇,即蜥蜴,借为难易之“易”。 离:《说文》:“黄仓庚也,鸣则蚕生。”借为分离之“离”。

其: 甲 篆 甲文象畚箕之形,即“箕”的古字,借为虚词。 何: 甲 本义是负荷,担,借为代词。 莫: 甲 莫篆 《说文》:“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借为虚词。 笑:本义不明,借为喜笑之笑。 然:本义为燃烧。《说文》:“烧也。从火,肰声。”借为虚词。 汝:本义水名。借为人称代词。 我: 甲《说文》:“施身自谓也。或说我,顷顿也。从戈,从 。或说古垂字。一曰古杀

第 13 页 共 35 页

字。”甲文字形象兵器。借为人称代词。 以上介绍完了六书,由于转注和假借都没有造出新字,所以有些教材和文字书上将六书分为“四体二用”两类。所谓四体,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四种结构类型;所谓二用是指转注和假借,属用字的方法而不是造字的方法。

第二节 《说文解字》和汉字的部首

一、《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义的文字学著作。作者许慎,成书于公元100年,二十一年后,许慎派他的儿子许冲将书献给皇帝。书中收字9353个,重文(包括古文、籀文、异体字)1163个,立部首540个。全书共分15卷,1-4卷是对文字的解说,最后一卷是叙目。

许慎字叔重,东汉汝南(今河南偃师县城东)人。他是汉代最有名的文字学家、词汇学家,是中国文字学的创始人。当时他的名气很大,人称“五经无双许叔重”。他辛勤地搜集了汉代所能见到的篆文、古文和籀文,用了整整二十年时间完成了这部巨著。后人一直把这部著作视作是文字学的经典著作,人们解释汉字时往往首先要引用《说文》,把《说文》的解释作为词的本义的依据。

这部书为什幺称作《说文解字》呢?在古代文和字是有区别的。独体的不可分析的象形字、指事字叫做文,合体的可以分析的字如会意字、形声字叫做字。因此许慎将他的著作称作《说文解字》,后世简称《说文》。

在这部书中,许慎说明了每个字的意义和结构,使人们知道古代汉字的写法,字体结构和语义的密切联系。许氏的说解,有的采自《尔雅》、《方言》、《仓颉解诂》这类书,有的采自前人的经传注释,有的采自当时通人的说法,大体上都是可信的。可以说它是集东汉文字学的大成,是研究汉字和汉语的伟大著作。 这部书保存了我国古代汉字和古代的训诂,因此它对我们正确理解古代的典籍,认识商周的文字、了解汉字的发展、词汇的发展、词义的发展以及古音的系统,都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 今天我们学习《说文解字》一书首先要熟悉它的编排体例。《说文解字》的体例可以分两个方面来谈: 1.编排方面

全书所收的字,按照形体结构分为540部,每部选用一个共同具有的构件作为部首来统领。在字书的编排史上这是一个重要的创造。部首的排列次序主要是据形系联,即将形体相近的字排在一起。如卷一的十四个部首是这样排列的: 卷二的十二个部首是这样排列的:

小 八 采 半 牛 牦 告 口凵 吅 哭 走

部中各字的排列,主要是根据意义,将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其先后次序大致是“先实后虚”,如行部,先列道路的名称,如:术、街、衢、冲、衕等。然后排列有关行走的形容词和动词,如:衙、衎、 、卫等。

2. 说解方面 对每个字的说解,都是先解释意义,然后分析字形并指明读音。例如: 语:论也。从言,吾声。 气:云气也。象形。

逝:往也。从辵, 折声。读若誓。

解说字形时,凡象形字用“象形”或“象某某之形”来表示。指事字用“指事”或“象××之形”等来表示。会意字用“从某从某”或“从某某”等来表示。形声字则用“从某,某声”来表示。对会意兼形声字所用的术语是“从某,从某,某亦声”。例如:

第 14 页 共 35 页

目:人眼。象形。

幺:小也。象初生之形。

上:高出。此古文上。指事也。

亦:人之臂亦也。从大,象两亦之形。 苗:草生于田者。从艹,从田。 是:直也。从日、正。

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 诏:告也。从言,从召,召亦声。

《说文》对有些字形的分析是错误的,因为更早的甲文、金文许慎没有见到,对有些字义的解释反映了许慎的儒家观点及唯心主义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的思想。例如: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说文》传本,时代最早的是唐写本和宋刻本。唐写本只有木部残卷和口部残简,虽然比较接近许氏的原书,但可惜不能窥其全貌。今天能见到的全本是南唐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和北宋徐铉所校订的本子《说文解字》。徐锴是徐铉之弟,所以前者称为小徐本,后者称为大徐本。现在一般使用的是大徐本。

《说文》的注本以清代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最为重要,他阐明了《说文》的条例,许慎的说解,并以声音为关键说明训诂,阐明了字的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段注是一部体大思精的著作。除《段注》外,清人研究《说文》的重要著作还有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桂馥的《说文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说文释例》,这些都是研究《说文》的重要材料。

二、汉字的部首

汉字的部首可以从文字学和检字法两个角度进行划分。从文字学的原则对汉字进行分析而得出的部首叫文字学部首。以检字法原则对汉字分析而得出的部首叫检字法部首。 1、文字学部首

文字学部首是指从意义的角度分析出来的部首,是同一部各字共有的意义部分,对于形声字来说即指其意符部分。例如:

木部:木 本 朱 林 休 根 材 柏 枯 杳 杲 析 刀部:刀 刃 初 切 刻 判 刖 刺 刵

部首不等于意符,一方面,部首是对一部字而言的,可以出现在象形、指事及会意字中,意符只是对形声字中的声符而言的,只出现在形字中。另一方面有些部首本身就不是形声字的意符,例如部首“冓”、“放”、“雔”等。在这类部首下没有一个形声字。当然对于形声字来说,部首也就是意符,其内容实为一体。

部首是许慎最早提出来的,他对《说文》中的小篆按六书的原则进行分析归纳,概括出540个偏旁作为部首,凡属同一偏旁的字都统属于其下。部首即标志着该部字所属的意义范畴。

2、检字法部首

汉字从篆书演变到隶书、楷书,字体有了很大的变化,明清以后的字典通用的214部是检字法原则的部首,与《说文》的部首有了很大的不同,将540个部首合并为214个部首,有些归并不影响结构的分析,如“木”与“林”部的合并,有的归并就打乱了字形结构的分析,如把“匕”(huà)部和“北”部合并于匕(bǐ)部之后,这一部所收的字就不属于一个意义范畴了。例如:

匕 huà 变也。从倒人。同部字:真(《说文》:“真,仙人变形而登天也。从匕,从目,从乚(yǐn),八,所乘载也。”)、化(《说文》:“教行也。从匕,从人,匕亦声。”) b匕 ǐ相与比叙也。从反人。匕亦所以用比取饭。一名柶。从反人。同部字:匙(匕也。

第 15 页 共 35 页

从匕,是声)、 (相次也)、顷(头不正)、卓(高也)

此外,后代的字典因从检字的方便出发,不少字的归部都与《说文》有异。例如: 所:从斤,户声。本义是伐树之声。《说文》归斤部,《辞海》旧户部。 发:从弓, 声。本义是发射。《说文》归弓部,《辞海》归 部。 旗:从 ,其声,本义是旗帜。《说文》归 部,《康熙字典》归方部。

解放后新编的字典,归部的差异更大一些,例如《汉语大字典》又进一步将214部归纳为200部。在检字上,后来的分部比540方便得多,例如“随”字,查《说文》往往不知属于何部,按照检字法部首查“阝”就可以将字检出。但是检字法部首对于分析字形结构,加深词义的理解,没有多大帮助,有时反而会使人误入歧途。

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繁简字

这是汉字在发展演变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几个问题。 (一)古今字

指在不同时期用不同的字形表示同一意义。古代使用的字形叫古字,后来新生的字形叫今字。形成古今字的原因有二:

1、同音假借 由“六书”中“本无其字,依声托事”的假借引起的。 A、为本来意义造字: 北—背 士无反北之心。(《战国策·齐策》) 孰—熟 宰夫胹熊蹯不孰。(《左传·成公二年》) 莫—暮 不能辰夜,不夙则莫。(《诗经·齐风·东方未明》) 然—燃 以为死灰有时而复然也。(陈亮《甲辰答朱元晦书》)

此外,“西—栖、其—箕、须—须、采—采”等字也属于为本来意义造字的古今字。 B、为假借义造字:

辟—避 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隐公元年》) 辟—辟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梁惠王上》) 辟—嬖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论语·季氏》) 辟—僻 晋之伯也,迩于诸夏,而楚辟陋,故弗与之争。(《左传·昭公十九年》) 辟—譬 辟如行远必自迩。(《礼记·中庸》) 舍—舍 公赐之食,食舍肉。(《左传·隐公元年》) 卒—猝 五万兵难卒合。(《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此外,“采—彩、采—彩、云—云”等字也属于为假借义造字的古今字。 2、同源分化 词义引申过程中出现的新字。 A、为本义造字:

奉—捧 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史记·项羽本纪》) 贾—价 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孟子·滕文公上》) 益—溢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吕氏春秋·察今》) 责—债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乎?(《战国策·齐策》)

此外,“要—腰、文—纹、止—趾、队—坠”等字也属于为本义造字的古今字。 B、为引申义造字:

禽—擒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属—嘱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战国策·齐策》) 取—娶 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诗经·齐风·南山》) 竟—境 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左传·成公二年》) 反—返 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战国策·齐策》)

第 16 页 共 3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