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考试题目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政治考试题目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述外,还有必要借助哲学的综合性视野和哲学思维的统摄力量,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以揭示社会的根本矛盾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德意志意识形态》、法兰克福的社会批判理论——社会哲学,方法论整体主义)

六、(今年新增加的)结合本学科的方法来谈一谈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意义与价值。

答:1、历史现实主义

经验主义的观点认为,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基础,因此一切假说和理论都应接受观察和实验过程的检验。近代欧洲的经验论者强调感性经验是认识的可靠基础和唯一源泉,强调科学认识的任务就是要从感性经验出发,寻找公理,获得科学知识。在方法上,他们从经验论出发,片面强调归纳的重要性,贬低甚至否定演绎的作用。

而唯理主义的观点则认为,确实可靠的知识既不是来自感觉经验,也不是来自主观的虚构和捏造,就只能来自于人的理性本身。笛卡尔认为,人们要获得确实可靠的知识,只能通过理性直观和演绎推理。获得确实可靠的知识,需要两个必备的条件:第一,必须首先从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第二,必须保证从这些公理开始,演绎推理的每一步骤都是严密的。理性直观是获得不证自明的公理的途径,演绎则凭借连续不断的推理,从初始命题中推出新的结论来。一切知识都是通过这两种方法获得的,别无其他道路可循。

与两种观点相对,马克思主义倡导的是一种历史现实主义,注重感觉经验和理性直观、演绎推理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在方法上认为,在人的认识活动中,归纳与演绎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一方面演绎以归纳为基础。作为演绎出发点的公理、定律等,是运动归纳方法的结果,而演绎得出的结论又必须再经过归纳来证实、修正和不断丰富。另一方面,归纳本身离不开演绎。归纳是从观察和实验中搜集经验材料开始,搜集材料必须有某种理论原则的指导,对所搜集材料进行归纳,也必须受已知的一般理论的指导,归纳所得出的结论必须靠演绎来补充或修正。

2、分析与综合的统一

提倡分析与综合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中的重要内容。人的认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是通过思维的分析与综合的双向逻辑运动来实现的。

分析是在思维中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特性和因素的认识过程;综合则是在思维中将已有的关于客观对象各个部分、方面、特性、因素的认识联结起来,形成对客观对象的整体认识过程。

在人的思维过程中,分析与综合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综合离不开分析,要以分析作为自己的前提。综合要把握客观存在着的统一体,必须首先对统一体进行分析,以分析为前提。另一方面,分析又离不开综合,分析中有综合。要对统一体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就必须知道矛盾的双方是怎样统一的,是怎样能够统一的,为此就必须综合。综合是各个局部认识的概括与升华。

3、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辩证逻辑中的“历史”范畴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客观实在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二是指对客观实在反映的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即科学史、哲学史、认识史等。“逻辑”范畴则是指概念由抽象到具体的运动,以及逻辑范畴之间的次序、关系等。所谓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是指理论的概念体系的逻辑顺序是客观历史发展过程的反映。因此,历史的东西是逻辑的东西的基础,逻辑的东西是历史的东西在理论思维中的再现,是由历史的东西派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辩证逻辑关于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和方法,归根到底是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原理在认识论、方法论中的体现与贯彻。

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是包含差别的统一。其一,逻辑的东西是反映历史的思维过程和理论体系,历史的东西则是客观存在着的不断运动变化的事物,因而是思想和理论的真实内容;其二,逻辑的东西是“经过修正的”历史的东西,历史的东西则是事物的实际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着无数的细节和偶然性,理论思维的任务,是经过抽象概括的加工改造,舍弃细节和偶然性,逻辑地再现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七、西谚云,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典的开放性是否意味着对经典的解读不可能达成共识,只有各说各话,各有各理?

答:文学上的经典都具有开放性,是作者个体通过文字来阐述的关于自我世界观、人生观的时代体验,渗透着时代的特色,具有时代的历史印记,它向每一个能与其产生共鸣的读者呼喊着,从而是它具有了开放性的特点。

经典的开放性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经典的开放性体现在经典自身多变的形式之中;其次经典可被视为一个有机的系统,能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进行自身的调整;第三,作者、读者和批评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参与对作品的解读。

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如伽达默尔所说,总是受到历史性和语言性的制约,又受语言特点的制约而难于体味文本所传达的图象,这就迫使和驱动读者必然参与到创作的过程中去。因此可以说,作者创作的是一个“半成品”,只有读者才最后完成了作品的创作。由于每个读者的旨趣是不同的,因而一千个读者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哈姆雷特的真实意义,也只能由每个人的主观认识和精神意向

来决定。

然而,读者对文本理解的创造性过程,并不是随意的,会受到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

首先,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存在着三个意义,一是文本的意义,一是作者的意义,一是读者的意义。所以,就“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说,我们应该注意两点。一是每个读者得到的哈姆雷特和别人的不同,当然和文本的意义也不会相同;二是读者得到的都应该是哈姆雷特,也就是说都要具有文本中的哈姆雷特的内核。也就是说这一千个哈姆雷特长相可以不同,但内核不能相异。

其次,对文学作品的任何理解都是理解者从自身的诠释学处境出发所做出的理解,任何理解者都不可能超越于自身的历史性存在去理解和解释文学作品的意义,可以说,对文学作品意义的理解总是具有有限性和局限性的。

综上所述,经典的开放性使得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认知和解读,而在对文本理解的创造性过程中的客观因素,又使得在对经典解读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是可能的。

八、如何理解经典阐释中“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的关系?

“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之今意既已与其本意有所差别,则有必要对其今意进行解释一下。学界对“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的理解是说法不一的,大体概括起来,“六经注我”是指一种当下的、现实的、自我表达的文本诠释取向,是一种创造性的诠释; 而“我注六经”则是一种历史的、客观的文本诠释取向,忠于原文,回归文本原意,其更多地体现出一种严肃的学术态度。 按照陆九渊的思想,“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其实是一回事的。陆九渊倡导“心学”,要发明个人所固有的“本心”,也就是“善心”。因为“心”就在人身上,无需外求,因此,在陆九渊看来,经典只是圣人发明本心的陈迹,学者不应该把精力放在文本上,更不应该认为只钻研经典就可以达到“极高明而道中庸”。而若要按照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理论,则任何理解和诠释活动都离不开“前见”和“偏见”的作用,都是“视域融合”的结果,因此不可能区别诠释者与原文本有何不同。他认为,既然不可能区别,也就不必要区别: 各种理解和诠释都是当下主观的创造性思想活动,因此没有客观标准也就没必要区别一种理解和诠释是否与原文相应相合。在他们看来,“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的并行两全同时存在是不成问题的。

九、复杂性科学范式有哪些主要特点?

范式(paradigm)这个词是库恩解决科学划界问题时提出的。他认为,常规科学

由一个公认的理论决定,这个理论包括研究范例及研究的技术、方法、信念、标准等,库恩把这个理论称为范式。

范式转型的一个典型案例是19世纪末的物理学危机和20世纪初的科学革命。这些科学有一个共同特征:复杂。

库恩的“范式”概念后来被广泛用于哲学社会科学各领域,用以指称学术(理论、思想)基本模式和类型,包括它的理念、信念、方法、视角等。 (1)物质的质只有在它与系统的整体关联中才有意义 (2)物质的质只有在运动中才有实在性 (3)观测、描述与对象的状态不可分割 (4)物质运动的不确定性

个人认为老师课件上的东西不够,又参考了一些论文得出以下几个特点: 1.在本体信念上,复杂性范式主要在有机自然观的前提下,以非线性特性为核心,推演出复杂系统的整体性、自主性、关联性、涌现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复杂性范式首先认为,世界的本质是复杂的,简单性只不过是复杂性海洋中的一个个孤岛。复杂性科学把时间当作内在的一个参数,因此系统是演化的,是单向不可逆的,具有生成演化的过程。

2.复杂性范式的认识趣向:复杂性范式认为,并不能把所有学科的规律最后都还原为物理学规律,特别是生物学、生态学等,以及社会科学中的许多学科,其研究对象都是活的,具有主动性和适应性。在复杂性范式里,研究对象并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具有主动性、适应性的主体,这些主体的特性会随着观察者或研究者的行为而产生适应性,而其自身也将有自组织性和演化性,因此在由观察者和观察对象或研究者与研究对象所组成的系统中,它们之间并不能完全分离和独立,而是相互影响和耦合,甚至形成协同进化关系,因果关系非线性化。 3. 在复杂性科学中,由于组分的数量巨大且相互作用,生成演化过程中又存在路径依赖和分布参数,由此破环了统一性,反而形成了多样性。统一性的世界是孤单寂寞的,而多样性的世界却是丰富多彩的。

4. 方法特性:复杂性科学是在还原论革命中产生出来的科学新范式,因此它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科学方法论革命,是一场思维方式的变革。简单性科学建立在以还原论为基础的科学方法上,而复杂性研究需要超越还原论,需要融贯还原论和整体论,通过融贯思维和融贯方法论来探索复杂性。复杂性更钟情于隐喻、模型、数值、计算、虚拟等方法作为研究以及电子计算机的协助,而非简单的数学方法。

十、通过简单性科学范式和复杂性科学范式的对比,你对“马克思发现人类历史规律”的说法有新的理解吗?为什么?

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历史唯物主义范式一方面深受经典物理学的简单性方法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包含历史本质与过程的复杂性思想。而苏联式哲学主要是夸大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简单性、决定论的成分,用机械唯物主义范式解读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中的旧范式被放大和特化,而新范式的萌芽,则被淡出和遗忘,以至我们看到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简单化的社会要素、直线进化的历史发展观、以纯自然为本原的存在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简单排斥和斗争的否定性思维。

所以传统范式下的历史唯物主义无法回应诸多反例的深刻挑战。例如:社会形态“五阶段说”显然不符合东方社会历史;欧美发达资本主义没产生社会主义,东方落后国家却产生了社会主义,这与历史唯物主义逻辑相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跟马恩的界定格格不入,苏东剧变更像历史发展中的“蝴蝶效应”。 新的理解:

历史唯物主义应是复杂性研究范式,它包含这样一些理念、视野与方法: 1、历史唯物主义是以复杂性思维和复杂性方法来反思无限复杂大系统的哲学。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无限复杂的大系统,它不但要素无限复杂,而且这些要素以无限复杂的方式发生关系和联系,呈现为无限复杂的过程。随着现代化的深入,这种复杂性还将进一步加深。这个意思不是说社会历史杂乱无章无迹可寻,而是说复杂性、风险性、不确定性就是规律性的体现。

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历史唯物主义范式一方面深受经典物理学的简单性方法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包含历史本质与过程的复杂性思想。 2、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开放的、可能的哲学。

人类社会是开放性、复杂性大系统。粗略讲,(1)每一个子系统都不是封闭的,而是向其他子系统开放;(2)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互相开放,二者不但在内容和边界上无法截然分割,还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3)社会历史向未来、向“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开放。以上内容又具体表现为无数可能的路径和方式。

3、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整体流变图像。

历史唯物主义给我们提供的是一幅整体关联和流动变易的历史画卷。 4、历史唯物主义是理解人类社会历史非线性演化的思维框架。

历史唯物主义不是关于历史演化的知识,而是理解历史演化的方式、模型、框架。历史路径复杂多样,历史过程充满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5、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嵌入式的历史观,也是一种实践主导的“出场式”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