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篇讲座--为什么欧洲最早进入近代社会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现实篇讲座--为什么欧洲最早进入近代社会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四种因素的整合基础上产生的,但是却没有整合好。希腊是个放大的个人,每个希腊人 都认为自己是英雄,一个个都是放大了的个人。罗马人是放大了的国家。日耳曼人则是 放大了的家族,放大了的家,也就是用部落血缘的那一套原则来行事。基督教是一条松 散的纽带,试图通过超个人、超国家、超部落的纽带把所有的其他元素都粘合起来,但 在实际上并没有成功。中世纪欧洲的制度,其实就是把放大的个人(希腊)放小一点,把 放大的国家(罗马)也放小一点,但把部落的习惯、家族血缘的习俗放大了,变成了一种 政治制度。结果,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以家和血缘为纽带的领主附庸制度、私家政治制 度和教会制度。

另外一个原因是军事封建主义的报复。欧洲的采邑制度、附庸制度、领主政治、农 奴制度都是与打仗有关的军事制度,欧洲的封建主义,因此可以称之为军事封建主义。 在这种制度下,知识分子远离政治,行政是由领主即业余的法官、业余的行政官和专业 的武士来管理的。很显然,结果就是武力统治下的军事帝国或地方割据。这种军事封建 制度产生以后,还带来了生产效益很低的缺陷。领主们不懂如何管理行政、司法和政 府。这样,行政和政治在中世纪时就被严重地弱化了,军事封建主义取代了政治封建 主义,导致欧洲停滞不前。

为了军事需要,欧洲就搞了采邑制度、庄园制度和农奴制度。在这三种制度下,农 奴没有生产积极性,产权也不明确,更谈不上正当的生产投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很 显然,这样下去,经济就遭到了很大破坏,接着城市也衰弱了。5—8世纪欧洲城市衰弱 的原因,不能仅仅从日耳曼人不喜欢城市和商业中去寻找,而必须从军事封建主义下 生产长期落后中去寻找。整个封建时代,生产力被破坏到一粒种子只能生产出三粒种 子的地步,经济基础如此不好,拿什么东西去交换?中国自秦始皇统一天下,在以后 的10

000年中,农业和商业都是很好的。政治上有凝聚力,文化上有凝聚力。但是西方没 有。4—8世纪西方的经济被破坏,有三大原因:罗马帝国崩溃、蛮族入侵和军事封建主 义。在10

000年前,欧洲的城市都被抛弃,土地也抛荒,国际贸易被中断。这些,都是经济 上落后的表现。

从文化上看,当时欧洲有一个大问题,就是知识分子花费了大量精力去研究神学, 却加剧了教会与政府的分离。多数知识分子研究神学,转向了为教会服务。在欧洲,知 识分子是既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也不能在政府里面服务。结果他就跑到教会里去研究 神学了。知识分子把聪明才智用在探讨彼岸的学问,对于社会是一种极大的损失。做 任何事情都有两个原则,一个是看有没有需要,一个是看有没有可能。中世纪的知识分 子其实是很优秀的,但是他们不是为现实的社会需要服务,而是在神学的名义下为教

会服务。这样,欧洲的教会就是政治性很强的组织,反之,世俗的政府,反而走向了军事 化而非行政化。

再来看政治方面。首先,西方的政治制度是地方割据、分散政治。比方说部落,每个 人只知道自己是士瓦本人,自己是盎格鲁一撒克逊人,而不知道自己是哪个国家的人。 这样,部落就构成对于国家的反动。部落的问题很严重,如果搞不好,会走向统一国家 的反面。其次,就是教会和王权之争。中世纪有两把剑的理论,一把剑是教会的精神之 剑,另一把剑是国王手里的世俗之剑。结果,根据两把剑的理论,似乎国王还应当听教 皇的。这样,教会就构成对于政府的威胁。结果,政府的机构非常简陋。在军事封建制 度下,一个地方常常是由伯爵、骑士管理,根本没有健全的政府机构,也没有文化上的 凝聚力。没有社会公益,没有司法公正,当然也就没有太平盛世,没有文化高潮。中国在 封建时代有过很多次文化高潮、太平盛世。这是因为中国搞的是政治封建主义。生产稳 定,文化昌盛,制度完善,这就大大超过欧洲的军事封建主义。

这样,到1350年时,欧洲的封建制度几近崩溃,出现了我们以上说的结构危机的四 个特征:危机的普遍性;危机的不可修复性;危机时各个部门被拆散而没法整合;最后, 还自相矛盾,违背了军事封建主义的基本原则。种种迹象都表明:1350年时,落后的欧 洲封建制度已经瓦解。

这里,我们再来论述与过渡有关的理论问题。第一个理论问题是,我们认为在相同 的危机情况下,人是否主动、积极地进行改革是很重要的。过去讲历史比较注重客观条 件的研究,不注重人的能动性、主动性。这里有两个词,其中一个词叫做自然主义,19世 纪就是自然主义比较盛行的时期。自然主义者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应该是相通 的,特别强调因果论、规律论,这里强调的是客观性的研究。另一个词叫做表现主义 (expres ssion),表现主义者认为人和物不一样,应该分开,这强调的是人的主观作用。我 们现在研究欧洲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问题,既要研究客观条件,也要研究主观条件。客观 条件就是封建主义自我崩溃,为社会改革创造机遇;主观条件就是出现了一个先进的 市民阶层,他们有改革社会的愿望。

这种变化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的。人文主义者提倡文明,去掉了欧洲人的许多坏习

惯。比如,欧洲人改掉随地吐痰的习惯用了150年,能改掉这种坏习惯是件很不简单的 事情,它是文艺复兴以后人们开始讲文明的一种表现。

文艺复兴运动是人们主动起来进行改革的一个典型例子,带来了文化上的大转

向,这是文艺复兴运动的功劳。文艺复兴运动一来,彼岸的学问、经院哲学就不再被看 重了,知识分子开始务实,开始研究现实的学问,研究如何建立好的制度,如何推动政

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所谓近代政治,西方人的理解和我们理解不大一样,他们认为中央集权,主权国

家,就是近代政治。具体有五个标准:官僚政治、国家常备军、财政税收、保障、主权不被

分割。我们的理解比较复杂,我们认为,近代、非近代不是一个统一不统一的问题,而是

要看有没有促进近代因素的出现,比如有没有促进近代工商业。西方学者那么说是因

为西方人的历史是以分为主,而中国的历史是以合为主的。所以,我们不认为凡统一即

为近代,如果是这样,那么,难道说秦始皇时候就是近代了?这显然不合乎逻辑。什么叫

近代政治?我们的看法有三个元素:第一,看这套制度和中世纪的政治制度距离有多

大。近代的政治基本上和中世纪不一样,但是基本上保留着中世纪的尾巴——如没有

废除世袭制度。第二,要看它有没有建立起近代的国家制度,包括官僚制、常备军、财政

税收等。第三,还要看它是不是推动了近代工商业的发展。以这三点为标准,我们才可

以说它是走向近代政治,不再是中世纪的政治。简单地说,1350至150 00年是欧洲向近代

过渡的第一个阶段,特点是反思社会弊病,思考如何驯服危机。

第二个理论问题是,在欧洲的封建主义走向崩溃时,资本主义只处于萌芽状态,还

没能够真正发展起来。如果过分强调资本主义兴起摧毁了欧洲封建制度,这在时序上

会有些问题。我们从不否定资本主义的兴起在瓦解封建生产关系方面的作用,但强调

这种作用主要是发生在150

00年之后,因为到那时,才真正进入了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第三个理论问题是,过渡不仅要靠发展生产力,也要靠调整生产关系。例如,有

两家同样的工厂,使用的是同样的设备和技术水平相近的工人,但交给了管理水平不

同的两个厂长手里。由于管理制度不一样,导致作息制度、工资制度、生产制度、产品销

售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一个工厂可能办得很好,另一个则有可能倒闭。过去只说生产

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实际上,生产关系的改善也能提高生产力。

欧洲向近代过渡的时候还是小作坊,还没有进行大机器生产。但是,欧洲却成功地向大

机器生产过渡了,整个过渡靠的是调整和理顺各种制度、各种关系,结果,却把欧洲向

近代推动了。另外,这种过渡是群众参与的,走的是自下而上的道路。过去讲欧洲的过

渡总是强调自上而下的过渡,就是讲王朝战争,讲市民阶级给了国王金钱,国王就把诸

侯消灭了,于是建成统一的国家,就是近代了。

现在,我们不这么讲,我们把市民阶级当作主要的社会改革动力,因为,自上而下

的道路只会产生新君主制,这是后来走向专制君主的前身。还有一条道路是自下而上

的、由人民推动的道路,这是近代政治的主要基础。欧洲向近代社会过渡,是自上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