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试题及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劳动关系与劳动法试题及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社会保险只是社会保障的一部分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确立的,以保险形式实行的,对于因丧失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而不能劳动或暂时中断劳动的劳动者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或相应的补偿,使其至少能维持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34.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不成时,方可申请仲裁。 ( X ) 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当事人一方也可以直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35.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应当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X ) 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不能安排补休的,才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36.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就业权利。用人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认为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 X ) 用人单位在录用职工时,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妇女或者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

37.劳动合同双方主体同时变更,意味着原合同关系消灭。 ( V ) 38.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物质帮助。

( X )

有些社会保险项目是补偿性的,如工伤保险,因此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劳动者在年老、患病、 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

39.用人单位有权制定劳动规章制度,行政部门不应予以干预。 ( X ) 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以处以罚款。

40.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或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但延长的时间不得超过劳动法的限定。 ( X ) 用人单位延长工作时间须经与工会和劳动者的双重协商。故\或\应改\和\。

41.企业因生产特点不能实行标准工时制的,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实行不定时工时制或综合计算工作时间制度。 ( V ) 42.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以上,当事人双方同意续延劳动合同的,如果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 V ) 43.用人单位未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 V )

44.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或集体合同的约定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 ( X ) 社会保险是强制保险,用人单位应按国家的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

45.企业应对员工定期体检,发现疾病时应当及时治疗。 ( V ) 46.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V ) 47. 非因劳动者本人原因造成单位停工、停业的,在一个工资支付周期内,用人单位应当 按照提供正常劳动支付劳动者工资。 ( V ) 48.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一般情况下用人单位安排加班加点的时间为每日不超过3小 时,每月不超过36小时。 ( X ) 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特殊情况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不超过36小时

49.养老保险是对劳动者因年老或其他原因退休或离休所给予的生活保障。 ( V ) 50. 劳动法律关系是以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它与劳动关系一样,都 体现了国家的意志。 ( X ) 51.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至四级的,应当退出生产、工作岗位,终止劳动关系,发给工 伤伤残抚恤证件。 ( V ) 52.企业的劳动关系管理制度不仅是劳动者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而且也是企业必须遵守的 行为规则。 ( V ) 53.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劳动条件是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最低标准上由企业所有者确定的。

( V )

五、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2.最低工资标准:国家依法规定的,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正常劳动,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的维持劳动者及平均供养人口基本生活需要的最低限额的劳动报酬。

3.劳动者:达到法定就业年龄,有劳动愿望、劳动能力、人身自由,可以从事职业劳动的自然人。

4.劳务派遣:劳务派遣机构与派遣劳动者签订派遣合同,经派遣劳动者同意,派其到被派单位在其管理下从事其指派的劳动。

5.社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对劳动者在其生、老、病、死、伤、残、失业以及发生其他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的制度。

6.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提供劳动力与用人单位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加入到用人单位生产劳动中,与之形成的社会关系。

7.劳动报酬:指法定工作时间内,劳动者从事用人单位交付的劳动,所获得的报酬。 8.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小时,每周工作时间累计不超过二十四小时的用工形式。

9.劳动争议仲裁:由依法设立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按照法定程序对劳动争议所从事的仲裁活动。

10.劳动权:是指与劳动密切相关的、劳动者所享有的特定角色权益。表现为一种与劳动相关联利益、资格、能力、机会。广义劳动权包括一切与劳动相关的由宪法和劳动法所宣言的权利,狭义劳动权仅指获得和选择工作的机会,即工作权或就业权。

11.养老保险:国家法律规定,劳动者达到退休年龄或者因年老丧失劳动能力时,从国家或这会获得的物质帮助或补偿。

12.劳动就业:是指在法定就业年龄范围内,具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公民,从事合法社会职业,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社会活动。

13.安全技术规程:安全技术规程是指国家为了防止劳动者在生产和工作过程中的伤亡事故,保障劳动者的安全和防止生产设备遭到破坏而制定的各种法律规范。

14.劳动安全卫生:是指职业劳动的条件与环境状况符合劳动者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要求。 15.标准工时:是指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0小时的工时制度,用人单位应当保证劳动者每周至少休息一日。

16.职业培训:职业培训是指直接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要求就业和在职的劳动者以培养和提高素质及职业能力为目的的教育和训练活动。

17.劳动法体系是指构成劳动法律部门中不可缺少的相互间有内在联系的法律规范的统一体。其内容包括就业促进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工资制度、劳动安全卫生制度、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职业培训制度、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劳动争议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等。

18.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在实现社会劳动过程中依照劳动法律规范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当事人。也即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劳动法律关系一方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构成劳动法律关系的第一要素。

19.职业介绍机构是指依法设立的,从事职业介绍服务工作的专门机构。其设立条件为:有名缺的业务范围、机构章程和管理制度;有开展业务必备的固定场所、办公设施和一定数量的开办资金;有一定数量具备相应职业资格的专职人员;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20.就业服务是指为劳动力供需双方提供的一系列服务活动。具体说,就是通过市场这种中

介,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进行双向选择,用人单位行使用人自主权,劳动者形式择业自主权。

21.集体协商,亦称集体谈判,是指用人单位工会或职工代表与相应的用人单位代表,就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进行商谈,并签订集体合同的行为。

22.集体合同,亦称集体劳动合同是指集体协商双方代表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等事项在平等协商一致基础上签订的书面协议。

23.职业分类,是指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管理的需要,对所有职业,按照劳动者所从事的工种的类别和一定的划分原则进行的归类界定。

24.职业资格,是指对劳动者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包括从业资格和职业资格。

25.职业资格证书,是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结果,是劳动者具备某种职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证明。

六、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

1.延长工作时间的条件、限度及工资支付标准

答:一般延长工时:条件限制:因生产经营需要;程序限制: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时间限制:一般每日超过1小时;

特殊情形延长工时条件限制: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条件下。时间限制:特殊情况下每日不超过3小时,每月不超过36小时。

工资支付: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休息日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200%的工资报酬;法定休假日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300%的工资报酬。 2. 工资保障措施。

用人单位不得克扣劳动者的工资。

一、用人单位可代扣劳动者工资的情况;(1)用人单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2)用人单位代扣代缴应由劳动者个人负担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3)法院判决、裁定中要求代扣的赡养费、抚养费。(4)法律、法规规定从劳动者工资中扣除的其他费用。(5)由于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