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制全册教案(新版教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新版部编人教版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制全册教案(新版教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教学目标

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做的事情要学着做。 学习整理的两种方法,即五品归类及定时整理。

养成整理自己物品的好习惯,提高生活的自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培养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 教学过程:

绘本导入——“乱作一团”的我们

1、选用绘本《乱作一团》作为趣味导入,内容讲到全家总动员,一起寻找小仓鼠一幕时戛然而止,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果不学会收拾房间,那么房间里真的会乱做一团,整个生活也会乱作一团哦!

2、寻找身边的小伙伴: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麻烦?大多时候,你总会找不到哪些小伙伴呢?这些“小伙伴”分属于哪些生活场景?遇到找不到“小伙伴”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3、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同学日常生活中的整理情况的视频和照片等。请学生说感受,引导学生进行简单交流,并引导学生思考:在整理自己的物品时,哪些是需要扔掉的?哪些是需要分别进行整理的?

二、模拟操作—“虚拟空间整理魔法”

1、借助多媒体,呈现儿童的生活场景,包含客厅、卧室、卫生间、教室等不同场景,并呈现与之相对应的各类生活物品。

2、分组随机给予场景图片,引导各小组进行合作交流:这些物品中,哪些是需要扔的?哪些是需要整理的? 3、集体交流。

三、趣味制作——“家务分配器” 1、家务分配器的妙用 继续读绘本

2、勤劳的小手动起来:制作“家务分配器” 四、教师总结

12、 干点家务活 教学目标

让学生懂得做家务是爱父母长辈的表现

通过分享、交流和时间体验,掌握基本的家务劳动技能。 感受做家务的乐趣,体会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的美好。

指导学生动动手、动动脑,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家务劳动的技能,养成勤劳、负责、自助、自立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通过做家务让学生产生参与感、担当感,感受到自己的“工作”能够为家庭带来美好,这一切是非常有意义的。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家务劳动情况小调查

1、课前调查:在班内开展“我的小本领——家务劳动小调查”。请有条件的家长利用周末时间为孩子进行录像,带到课堂上进行展示和交流。 2、出示“苹果树”,请学生说说苹果树中的哪几种家务是自己常做的,通常是怎么做的。根据学生的发言,播放相应做家务的视频,观察其过程及步骤,为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提供资源。 3、小组合作、交流分享。教师提问:平时喜欢做哪些家务?使学生有机会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所做过的力所能及的家务以及感受。 二、我是家务小能手

1、请有条件的学生拍摄自家的照片。通过观察照片,谈话引入:这么整洁、美丽的家是谁的功劳呢?让学生认识到家务劳动创造美。

2、学生上台表演自己熟悉的、掌握的家务劳动,如扫地、搽桌子等。教师引导台上台下的互动、欣赏点评,并相机指导,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见家务劳动的方法与技巧。

3、出示教材中的三幅情境图,引发学生读图感悟:做家务要讲究方法,学会做家务会带来快乐,要主动为家人分担家务。。 4、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家务日),提问:视频里的小朋友在做家务的过程中产生了什么烦恼?你在做家务的时候有过这样的烦恼吗?帮助学生思考:做家务过程中如果遇到困难该如何去克服呢?

三、我们一起合作 1、师:(家务日)中阿U做家务给妈妈添了许多麻烦,这是因为阿U不知道怎么做。有时候,我们也会有这样的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学一招。

2、教师拿出师范用的衣服和裤子,说明,折叠衣服也是大家可以学习的家务劳动中的一项。请在家叠过衣服的同学上台示范,教师从旁进行指导。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叠衣服的实践活动,教师相机巡视、指导和总结。

13、 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教学目标

让学生喜欢喝同学在一起,体验和同学一起玩的愉悦,感受集体生活的快乐 培养初步的群体观念和合作意识,懂得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 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乐群品质。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加深对大家一起玩的快乐体验,从而形成乐群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课间十分钟同学们玩的很开心吧!你们玩了什么游戏啊?都是跟谁一起玩的? 学生畅谈自己玩游戏时的快乐 师根据学生的故事提炼总结

二、观看动画片,理解和同学一起玩耍的快乐

教师播放动画片,学生观看,在相互交流感受与体会。 三.游戏

1、通过游戏来让学生理解不遵守规则就会产生矛盾。 2、小组交流解决麻烦的办法。 四、教师总结这堂课。

14、 请帮我一下吧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人士求助是生活中需要的基本能力,遇到困难时要有主动求助的意识。 引导学生分辨哪些困难应该向人求助,那些事情应该自理。 帮助学生学会求助的基本技能。

使学生懂得不仅要接受别人的帮助,懂得感恩,也要学会帮助他人,让友爱与互助精神得到传递。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懂得在遇到困难时,懂得要积极、主动地向他人求助,锻炼其求助技能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

教师邀请学生一起欣赏几张图片。可随后教师一直在讲台上翻找着什么…..片刻,几名学生忍不住问:“老师,您在找什么?”老师有些不好意思地对大家说:“我想请大家看图片,可是我忘记带胶带了。”“我有,我有……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把胶带递给老师。” 教师自然引出课题

认识到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求助

1、通过刚才大家的交流与分享,我们发现当遇到困难时,真的是“有人帮不一样”。有个小咕噜也是这么想的,你们瞧——他来了。

2、谁愿意帮小咕噜解答一下“是不是多有的事情都要求助呢?”

学生交流讨论,并说出各自的理由。 三、“温暖接力棒”

1、出示教材57页的小诗及配图,教师提问:你们发现这根温暖的“接力棒”是怎样传递的吗?

2、学生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圈出教材情境图中传递“接力棒”的人 3、你有没有传递过这样温暖的“接力棒”呢,谁帮过你,你帮过谁。 4、学生交流已有生活经验 四、教师总结

15、 分享真快乐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体验分享的快乐,激发乐于分享的情感

引导学生学习分享的方法与技巧,在生活中会与人分享

帮助学生了解分享的原则,学会在分享过程中珍惜、感恩他人的分享。 教学重点

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分享的技巧与方法,倡导分享但不强求必须分享一切 教学过程

教师创设情境导入

师:教师出示一块椰子糕,问:这是什么?想吃吗? 生:这是李青在海南旅游时给同学们带回来的椰子糕 师:大家都知道啊请品尝过的同学举手 师:(小结)我们虽然没和李青一起去过海南,但我们和他一起品尝了当地的美味,这就叫分享。

读绘本,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分享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绘本,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分享,哪些行为是分享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唤起已有的生活经验,不断明晰分享的概念。 三、连环画

1、体育课下课了,明明口渴了水杯却不在身边。乐乐把自己喝了一口水的水杯递给明明,可是明明拒绝了。

2、课件,乐乐看见玲玲正津津有味地看一本书,想让玲玲分享一下,可是玲玲也拒绝了。 3、乐乐新做了一个树叶贴画,他想分享给大家看,结果被露露不小心给弄坏了。 (画面定格:乐乐沮丧地说:“分享一点都不快乐!”)

师:乐乐为什么会觉得分享不能带来快乐呢?你们愿意帮助他吗? (学生交流分享,在此过程中,教师相机引导。) 和人分享时,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呢?

学生交流后,出示59页的儿歌,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

16、 大家一起来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合作,体验合作的意义和乐趣,培养乐于合作的意识。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掌握有效合作的方法和技巧,乐于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善于合作的能力。

指导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学会欣赏别人及自己的优点与长处。学会取长补短,相互配合。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取长补短、相互配合。 教学过程 一、《为啥合作不下去》

1、教师结合教材第64页讲故事《为啥合作不下去》 师:听完故事之后,你们能帮他们分析一下,为什么他们会合作不下去呢?(学生小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