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模拟试卷及练习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宏观经济学模拟试卷及练习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弗里德曼认为,持久收入和持久消费之间存在着固定比率。暂时收入时高时低,从平均水平看可以相互抵消,从而对消费不产生多大影响。以C代表持久消费,Yp代表持久收入,c代表一定的比例,则两者的关系为

C=cYp

根据持久收入假定的理论,也可以对长短期消费曲线的差别作出解释。在短期情况下,当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增加时,他们会认为这种收入的增加是暂时的,他们并不能肯定长期中仍会获得这种收入的增加,因此不会对这种增加的收入支出过多。如果消费者预料到这种收入的增加是长期性的,他们便会消费得更多。因此,短期消费曲线的边际消费倾向必低,而长期消费曲线的边际消费倾向必高。

3、简述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的主要内容。

3、新剑桥增长模型与哈罗德—多马模型以及新古典增长模型一样,也是以G=s/K作为实现稳定的均衡增长的条件。为了说明通过调整储蓄率可以实现稳定增长,新剑桥增长模型作了以下假定,它把社会成员分为工资收入者和利润收入者两大阶级,两阶级的储蓄都占各自收入的一个固定比例,而利润收入者的储蓄率大于工资收入者的储蓄率。这样,当国民收入分配发生变动时,全社会的储蓄率就会随之发生变动,当利润收入者的收入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增大时,社会储蓄率就增大;反之,社会储蓄率则减小。

现通过新剑桥增长模型加以说明。假设以SP代表利润收入者的储蓄率;以SW代表工资收入者的储蓄率;以P/Y代表利润占国民收入的份额;W/Y代表工资占国民收入的份额。那么,社会的总储蓄率就是利润收入者在总储蓄率中所占份额与工资收入者在总储蓄率中所占份额之和,即:

s=P/Y?Sp+W/Y?Sw

以上公式表明:在利润收入者和工资收入者的储蓄率不变时,只要变动利润和工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即P/Y和W/Y,就可以调节社会储蓄率s,从而使增长率达到均衡的理想增长率。上面说过,按新剑桥增长模型的假定,SP>SW,因此,当有保证的增长率,即Gw>Gn时,可以减少利润占国民收入的份额,降低储蓄率,从而使Gw=Gn;反之,当Gw<Gn时,可以增加利润占国民收入的份额,提高储蓄率,从而使Gw=Gn。

4、设总供给YS=380,总需求YD=500-40P。求: (1)当价格为2时的供求状况;

(2)价格水平为多少才能达到国民收入均衡? (3)通货膨胀率是多少? 4、(1)当价格为2时,总需求 YD=500-40P=500-40×2=420 此时有YD>YS,即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2)当国民收入均衡时有总需求=总供给,有 380=500-40P 即P=3

(3)均衡时,通货膨胀率=(3-2)/2=50% 三、论述题(40分,每小题20分) 1、说明货币政策的三种主要工具。

1、中央银行一般通过三种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数量,以达到其货币政策的目标。

1)公开市场操作

这是货币政策的第一种重要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就是联邦储备当局通过购买或抛售政府证券的方法,用以调节市场货币供给量。

公开市场操作过程大致如下:中央银行如果认为市场上货币供给量过多,出现通货膨胀,便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承购政府债券的既可能是联邦储备银行和商业银行,也可能是私人或企业。当商业银行购买政府债券后,超额准备金会减少,可以贷款的数量也减少,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整个社会的货币供给量将会倍数减少。反之,如果市场上银根紧,出现通货收缩,一般的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这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买进债券,商业银行通过政府的购买增加了准备金,私人通过这种购买也会将现金存入银行。这样,各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即可增加,银行的贷款能力也可以扩大,再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整个市场的货币供给量倍数增加。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时,这时的货币政策称为“紧缩货币政策”;当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购进政府债券时,这时的货币政策称为“放松货币政策”。

2)调整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贴现率

这是货币政策的第二种主要工具。这种政策称为中央银行的“贴现率政策”或“再贴现政策”,或“银行利率政策”。

贴现和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业务活动之一。一般商业银行的贴现是指客户持有没有到期的商业银行的各种合法票据,因急需使用现金,而将这些票据请求商业银行收购。商业银行则用现金买下,等到期时向票据原发行单位兑现。商业银行这种现金购买未到期票据的活动可视为一种投资,投资自然要获利。当商业银行从私人手中将未到期票据买进时,按该票据到期值的一定百分比作为利息预先扣除,这个百分比就叫做贴现率。商业银行在购进这些票据后,一般保持到票据规定的时期自然兑现。但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商业银行急需现金,而这些票据尚未到期不能获得现金,则商业银行可以将这些已贴现了的票据到中央银行,请求中央银行贴现。中央银行是政府银行,被称为是银行的银行,对整个国家的金融市场负有最终保证的责任。中央银行从商业银行手中买进已贴现了的银行票据的活动称为再贴现。中央银行在购进这些票据时同样也要预先扣除一定百分比的利息作为代价,这种利息叫做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贴现率,或再贴现率。当然,通常中央银行的贴现率要比商业银行的贴现率低些,这样商业银行仍可获得两种贴现率之间的差额。

中央银行通过变动贴现率可以调节社会货币供给量。如果中央银行感到市场上资金不足,企业经营资金周转困难,可以降低贴现率。这时商业银行便会向中央银行贴现,因为贴现的代价较小。这样,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增加,商业银行便可以将这些超额准备金贷出去,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使整个社会的货币供给量数倍增加。同时,当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增加,现金较多,故一般也会相应地降低商业银行本身的贴现率,从而引起私人公众向商业银行的贴现增加,商业银行又可增加超额准备金,再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使整个社会货币供给量更多。反之,如果市场上银根松弛,货币供给量过多,中央银行可以提高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就会减少向中央银行的贴现,于是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便会减少,可贷出去的现金也减少,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社会上的货币供给量将倍数减少。同时,由于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的提高,一般商业银行也会相应地提高对公众的贴现率,以保证其有限的准备金的安全。这样,公众也会减少向商业银行贴现,因而减少公众在银行的存款,商业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也会因此而更加减少。总之,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社会货币量收缩,此为紧缩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社会货币量增加,此为放松货币政策。

3)改变法定准备率

这是货币政策的第三种主要工具。从货币乘数的公式可以看出,由于货币乘数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故货币乘数大小取决于法定准备率。如果法定准备率越小,货币乘数则越大;反之,如果法定准备率越大,货币乘数则越小。改变法定准备率对调节货币供给量作用的最大特点就是见效快。如果社会货币供给量不足,企业出现银根紧的情况,企业的活动受到限制,中央银行则可以宣布降低法定准备率,刺激企业活动。这时,各银行立即可以减少存放在联邦储备银行的准备金,而将这些多余的准备金借贷出去,同时货币乘数也增大,通过整个银行体系的作用,整个社会的货币供给量很快倍数增加。

除了上述三种调节货币供给量的主要工具外,中央银行还有其他一些次要的货币政策工具,例如“道义上的劝告”,就是采取“恳谈性控制”的方法,由中央银行官员出面,对商业银行在放款和投资等业务方面所应采取的措施加以指导、暗示或告诫,希望商业银行协助配合。当然这种劝告并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2、供应学派理论的历史地位及其财政政策主张。

2、供应学派一反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的思想,主张从供给方面刺激经济。供应学派的基本理论,表现在四个方面:① 财政政策主张;② 货币政策主张;③ 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④ 削减机构,分散权力。

在这四个方面中,前两个方面是最基本的,其中财政政策主张又最能充分体现供应学派的“理论革命”。

一、供应学派的财政政策

供应学派认为,导致经济停滞和高失业、高通货膨胀局面的根本原因,并非象凯恩斯所讲的那样,是因为需求方面的原因引起的,恰恰是由于对需求刺激过多而形成的恶果。他们提出只有刺激生产,增加供给,才能挽救危机,振兴经济。因此,供应学派的财政政策是以其“供给管理”而与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的财政政策成鲜明对照的。

供应学派提出刺激供给的最主要的财政政策主张就是减税。他们认为减税可以增加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刺激储蓄和投资,调动私人和企业的积极性,从而可以增强经济活力。通过减税,政府收入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其理论根据就是“拉弗曲线”(Laffer curve)。

拉弗认为,政府收入的多少取决于税率和税基这两个经济变量,两者相乘为税收,其基本式为:税收=税率×税基。

拉弗认为,当税率变化以后,税收会有两种变化的可能:一是假如税基不变,政府的收入会随着税率的上升而增加。反之亦然。因此,政府收入与税率之间是正比例关系,这是一种会计效应。二是假如税基变动,政府收入也变动。政府收入与税基之间也是正比例关系,即当税率不变时,税基越大,政府收入越大,反之亦然。这是一种经济效应。但是,税率和税基之间的关系是负向关系。当税率上升时,私人和厂商的积极性受到压抑,经济活动下降,税基也下降;反之,当税率下降时,私人和厂商的积极性受到刺激,经济活动上升,税基也上升。因此,当政府变动税率时,会同时有两种相反的效应发生作用,而政府收入的增减则要看是哪一种效应占主导地位。假如税率为零,政府收入当然也是零,虽然这时税基可能最大,因为经济活动单位没有任何税收负担。当税率由零开始增加时,政府也开始有收入。从会计效应看,税率越高,政府收入也越高,但从经济效应的角度考虑,经济活动能力将随着税率的不断上升而越来越小,政府收入也会被抵消。只要会计效应大于经济效应,政府的总收入就会增加。

拉弗根据拉弗曲线指出,任何数量的政府收入都可以由两种税率所获得,即既可

以通过高税率所获得,也可以通过T低税率所获得。拉弗及供应学派正是据此而提出他们减税主张的。他们认为,增税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假如采取减税政策,将会鼓励人们从事生产,促进投资和储蓄,从而导致国家的经济增长,政府的实际收入反而会增加。

供应学派也承认,减税后的确会出现政府收入减少的现象,政府的支出会大于税收,但这种情况仅仅是短期现象。从长期看,减税一定会产生增加经济活动能力的效果,促进经济增长,从而最终使政府收入增加。

“拉弗曲线”产生后,遭到了凯恩斯主义者和其他一些经济学家的纷纷批评,主要批评观点如下:

(1)很多经济学家怀疑“拉弗曲线”的形状。经济效应和会计效应的确切内容究竟有哪些?它们之间究竟如何互相影响,拉弗并未详细论证。有的经济学家根据美国历年统计资料考察税率和政府收入之间的关系,以曲线形态表示,却与“拉弗曲线”根本相悖,是一种无规则状态。因此,“拉弗曲线”的形状,实际上并不确切。

(2)减税主张是建筑在“美国处于禁区内”这一前提之上的,但供应学派和拉弗本人都没有证明这一点。即使根据“拉弗曲线”,假如美国不是处于禁区内,就会得出相反的结论。

(3)减税并不能刺激工作,当税率降低时,人们的收入的确会提高,可是收入提高,人们可能不想增加工作,因为很多人认为只要有相当的收入就可以了。其原因在于人的时间、精力均有限,不断增加工作,会使工作的机会代价很高,从而失去休息、娱乐、接受文化、教育等机会。只有少数人例外,如刚参加工作的人或收入较低的人等,因为要养家糊口,对减税比较敏感。有些经济学家根据历史统计资料,证明税收的变动在总体上并不影响工作量。

(4)减税也不会刺激储蓄。人们的储蓄往往有预定目标,例如供子女上大学,或用于自己退休以后,补贴生活所用等。因此与税率的变动并无多大关系。

(5)拉弗把整个宏观经济问题仅用一条曲线表示,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实际上,税收制度和经济活动是非常广泛、非常复杂的,其中存在着许多因素,例如经济所处的周期状态,财政赤字情况,负债情况,就业问题,利率和货币政策如何等。而供应学派却只从供给方面片面地考虑减税的结果,这是把问题简单化了。

宏观经济学》习题1 一.基本概念(答案略) 宏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 流量 存量

瓦拉斯均衡 凯恩斯均衡 短缺均衡 非均衡 短期与长期 事前与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