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海拔高度3100-3300之间,放心一般内地人过来是不会有高原反应的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青海湖海拔高度3100-3300之间,放心一般内地人过来是不会有高原反应的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暴露的皮肤就需要涂防晒霜,包括面部、耳区、后颈、手、臂等处。防晒霜SPF倍数大一些好(感觉SPF30,PA+++较合适,建议SPF不低于20,PA不低于++),这样能够减少补抹次数。

在高原寒冷地带行军,补抹防晒霜并不太容易,而且经常遗忘;如果中间需要加抹,那就把涂料贴身保暖存放,一来方便,二来嘛,你当然不希望用它时才发现已变成一管冰柱。

还要提醒大家注意,即使在阴天,也要采取防晒措施。因为阴天的紫外线照样能灼伤人,这样的教训发生过不止一例。

(八)必要的药物和治疗措施

除了正常服用的肌苷、维生素等保健、营养药物,以及治疗疾病的药物,一般并不建议朋友们在高原乱用药物,毕竟“是药三分毒”。用药不善,反倒会掩蔽或影响人体的正常反应和恢复。

高海拔务必严防死守避免感冒。即使很轻微的呼吸道感染,也会增加发生高原肺水肿的危险性。如果一旦发现感冒初起症状,应立即服用抗感冒药。若等病症起来后再服用,一般已无效。

对于一些较重的高原反应症状,在确认程度不严重、不会恶化的前提下,为了不影响活动和睡眠,可以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和调整。

比如高原反应引起的头痛,比较轻微的,可选用新加坡“头痛片”,中药;头痛较重,推荐“加合百服宁”,效果不错,其实头痛药准备这一样就可以了。 当反应较重时,还是建议到医院去看看。毕竟高原的医生对于高反的治疗见多识广、经验丰富,往往不起眼、不值钱几味药,就能立竿见影。如果医生判断问题不大,岂不心里更踏实?

还有就是建议反应稍重的朋友,在没有危险且能够耐受的前提下,尽量不吸氧,努力依靠自身适应。一旦吸上,依赖性确实很强,恐怕你今后在高原很难离开它了。如果后面还继续高原行程,这将会带来很多压力和麻烦。

当然,如果反应确实严重,或者你打算立即下撤,并且以后不打算来高原自虐,另当别论

(九)充分沟通

当感觉自己的身体状态异样时,应该向领队或有经验的人反映,听取他们的

意见,进一步做好调整和适应;如果是独自旅行,感到情况较为严重时,应当及时就医。千万不要逞强硬撑、不要隐瞒。

队友之间要彼此多关注,一旦发现身边有人反应特别异常(如神志不清等),应及时告诉领队或队友,及时采取处置措施。 七、领队高海拔注意事项

(一)你既然打算做领队,在自信有足够的能力的同时,还要充分做好吃苦、奉献的准备。作为高海拔活动的领队,承担着比平原活动更大的压力和责任。因为既要面对更复杂的情况,处理各种预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问题,同时自身也在忍受着高原反应的折磨。

(二)所有的判断和决策以安全为前提。在整个行程中,遇重大事项,应该将情况、原委、可选择对策、可能出现的后果告诉大家,充分征求意见。在考虑集体意见的基础上,领队应当具有权威决策权,决策的前提就是“安全第一”。 (三)平时应当注重户外运动、高海拔活动、医疗急救、高原民俗等相关知识的积累,尽量掌握更多的直接和间接经验,出发前再有针对性地恶补一下。这些知识和经验随时可能用得上。

(四)认真研究功略,选择好线路,制定科学合理的计划。根据上高原方式的不同,相应设计好行进日程、路线、速度、宿营地,尽可能考虑到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及应对措施。

合理的海拔阶梯对高原适应非常重要。从整体行程来说,如无特殊要求,一般尽量选择“去缓回陡,上缓下陡”的路线;从具体日程来说,在海拔3000米以上安排宿营地时,每天入睡的高度尽量按高于上一天300米左右掌握,特殊情况最好别超过600米(当然越低越好)。

除非不得已,哪怕早起或赶晚些,尽量避免在高海拔过夜,那会增加很多不必要的痛苦、麻烦、甚至危险。

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还要根据实际,及时对计划进行必要的调整。 (六)对队员进行必要的安全、纪律、民俗、宗教、环保,以及高原反应知识教育,全程要求和提醒大家遵守。

(七)出发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常常会觉得在内地很平常的一件小东西,到高原急需时踏破铁鞋都买不到。但确信能在高原买到的东西(如一般食品),以及可带可不带的东西可以省略。

(八)尽量帮助队员克服紧张心理,缓解高反。从这几年实践看,在高反即

将来临时,适当组织大家唱歌效果不错,既放松情绪、转移注意力,又调动肺活量。

(九)采取各种必要的安全措施。及时关注队员状态,提醒缺乏经验的队员加减衣、饮水吃药、做好防晒,限制其可能带来不良后果的行为(洗澡、洗头、与当地人冲突等)。

安排住宿时,要将有高原经验的人同新人和高反较重的人合理搭配,互相观察和照顾。

遇队员反应较多、较重,或大雪、大风等恶劣天气,及其他特殊情况,领队应当巡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前几年在四姑娘山曾发生过大雪将帐篷通气口压住,队员险些窒息的事例。如果安排巡夜,应该可以避免。

(十)一旦发现队员有异常情况,及时果断处置,立即就医或自行救护。不能疏忽大意,严禁将反应异常队员单独留下,要安排有经验的人陪护并保持联络。 (十一)高原地区往往少数民族较多,民风多剽悍不羁,信仰、风俗各异。全队应当注意尊重当地民俗和宗教,遇事忍让。一旦发生冲突,领队应努力控制局面,避免激化和升级。

八、高海拔紧急情况的处理

去过高原、雪山的朋友,如果经历了身边有人患区区感冒竟然几个小时里转为肺水肿,或听到藏族司机平静地说起又一个旅行者因高山病死在某地时,往往惊诧生命在那里怎变得如此脆弱,死亡是那么平常,生与死的距离在那里竟会那么近。

高原确实不同于平地,任何一个不起眼的疏忽和大意,付出的可能就是生命的代价。因此务必高度注意,不能完全拿平原上对健康和疾病的思维判断方式来衡量高原。

在高原,最要命的当数高山肺水肿和高山脑水肿,这两种高山病发病快,死亡率较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警惕。这里所说的紧急情况,主要指它们。 对付高山肺水肿和脑水肿,个人总结为“积极预防,注意观察,尽早识别,及时治疗,迅速下撤”20个字。

“积极预防,注意观察”在前面都已提到。下面说说“尽早识别”,着重了解高山肺水肿和脑水肿的主要症状: (一)高原肺水肿

通常发生在快速上升至2500米以上后24-96小时。重要诱因是寒冷、劳累、抵抗力下降造成呼吸道感染,导致肺部积水。肺中的液体阻碍了有效的氧气交换,血液中含氧量降低,从而引发全身组织缺氧,严重时因大脑缺氧导致逐渐神志不清、昏迷,甚至死亡。

高原肺水肿的主要症状为:开始有些像急性高原反应,运动能力下降,疲倦乏力,静止休息也觉得呼吸困难,头痛,胸闷,心慌,干咳;随着病情发展,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口唇、颜面青紫,胸痛,难以平卧,不断咳嗽,咳出稀薄的泡沫痰,开始为白色或淡黄色,后即变成粉红色。如果将耳朵贴近患者胸壁,可听到肺部水泡样呼吸声(医学称“湿罗音”)。病人会烦躁不安,严重者逐渐神志不清,如不采取措施,数小时内病人会昏迷、死亡。 (二)高山脑水肿

高原性脑水肿,多发生于急速上升至海拔4300米以上。主要原因是由于缺氧导致脑血流量增加,颅内压升高和脑水肿,以及脑容积增加,造成脑组织受压迫,脑细胞代谢障碍,功能紊乱,进而发生昏迷及死亡。其特点是:多发在夜间,发病急;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

高原脑水肿的主要症状有:初期表现神情恍惚,萎靡不振,疲倦乏力,行为协调能力下降(直观识别:患者步履蹒跚,走路不直,有些醉酒症状;发展到一定程度,系鞋带、拿放小物品都困难,不能用手指准确指点自己的五官位置);随着病情发展,会剧烈头痛,喷射状呕吐,反应迟钝,智力降低(直观识别:简单的算术题都出错),失忆,嗜睡,渐渐神志模糊、昏迷,个别病人出现抽搐。严重昏迷者,多并发脑出血并危及生命。

在高原上除做好一系列防护措施外,还要关注自己和队友,一旦发现上述相关症状,及时沟通和报告。

对待疑似或确诊的高山肺水肿、脑水肿患者,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刻送医院,剩下的事情交给医生,他们知道怎么做。

如果是在不具备医疗条件的地方,作为非专业人士,对于两种高山病的处理方式是一样的,就是立刻做三件事:高流量输氧,口服两片“速尿”(情况严重者同时静脉注射地塞米松),以最快速度下撤。对于脑水肿患者,可以同时冷敷额头,降低颅内压。

千万不要拖延,更不要在原地等待救援。立即下撤600-1200米是最重要、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越快越好,越低越好,撤下后立即到医院去。千万记住,延迟一秒,患者生存的机会就小一分。

尽管希望朋友们永远都不会碰上这事,但毕竟在高原什么都可能发生。还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