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人类遗传病 第15讲 基因的分离定律备考一体学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2019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五单元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人类遗传病 第15讲 基因的分离定律备考一体学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有些植物的花为两性花(即一朵花中既有雄蕊,也有雌蕊),有些植物的花为单性花(即一朵花中只有雄蕊或雌蕊)。下列有关植物杂交育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对两性花的植物进行杂交时需要对父本进行去雄

B.对单性花的植物进行杂交的基本操作程序是去雄→套袋→授粉→套袋 C.无论是两性花植物还是单性花植物,在杂交过程中都需要套袋 D.提供花粉的植株称为母本 答案 C

解析 对两性花的植物进行杂交时需要对母本进行去雄;对单性花的植物进行杂交的基本操作程序是套袋→授粉→套袋;无论是两性花植物还是单性花植物,在杂交过程中都需要套袋,其目的是避免外来花粉的干扰;提供花粉的植株称为父本,接受花粉的植株称为母本。 命题点二 分离定律的实质与验证

3.孟德尔在对一对相对性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基因的分离定律。下列有关基因分离定律的几组比例,能直接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 ) A.F2的表现型比例为3∶1 B.F1产生配子的种类的比例为1∶1 C.F2基因型的比例为1∶2∶1 D.测交后代的比例为1∶1 答案 B

解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则F1(Dd)能产生D、d两种配子,且比例为1∶1。

4.已知纯种的粳稻与糯稻杂交,F1全为粳稻。粳稻中含直链淀粉,遇碘呈蓝黑色(其花粉粒的颜色反应也相同),糯稻含支链淀粉,遇碘呈红褐色(其花粉粒的颜色反应也相同)。现有一批纯种粳稻和糯稻以及一些碘液。请设计两种方案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实验过程中可自由取用必要的实验器材。基因用M和m表示。) 方案一:

(1)实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①首先让纯种粳稻与糯稻杂交,获取F1杂合粳稻;②让F1杂合粳稻与糯稻测交,观察后代的性状分离现象。

(3)实验预期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实验现象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结论:F1中含有M和m基因,且M和m这对等位基因在F1产生配子的过程中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最终产生了两种不同的配子,从而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定律。

5

方案二:

(1)实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

①首先让纯种粳稻和糯稻杂交,获取F1杂合粳稻;②F1开花时取其一个成熟的花药,挤出花粉,置于载玻片上,滴一滴碘液并用显微镜观察。

(3)实验预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实验现象的解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结论:F1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所含的等位基因M和m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并最终形成了两种不同的配子,从而直接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定律。 答案 方案一:(1)测交法 (3)测交后代应出现两种不同的表现型且比例为1∶1

(4)测交中的糯稻为纯合子,只产生一种含糯性基因(m)的配子,后代既然出现两种表现型,即粳稻和糯稻,可知F1必然产生两种类型的配子,即M和m

方案二:(1)花粉鉴定法 (3)花粉一半呈蓝黑色,一半呈红褐色 (4)F1产生了数量相等的含M基因的配子(遇碘液呈蓝黑色)和含m基因的配子(遇碘液呈红褐色)

“四法”验证分离定律

(1)自交法: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2)测交法:若测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1∶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由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3)花粉鉴定法:取杂合子的花粉,对花粉进行特殊处理后,用显微镜观察并计数,若花粉粒类型比例为1∶1,则可直接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

(4)单倍体育种法:取花药离体培养,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若植株有两种表现型且比例为1∶1,则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 命题点三 分离定律的应用分析

5.(2018·黑龙江实验中学会考)小麦的抗病(A)对感病(a)为显性,为获得纯种抗病小麦,将基因型为Aa的小麦逐代自交,逐代淘汰感病个体。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基因型为Aa的小麦产生雌雄配子的比例相等 B.经选择后的每代群体中的基因型频率都发生改变 C.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是基因重组的结果

D.基因型为Aa的小麦经花药离体培养后可获得稳定遗传的抗病品种 答案 B

解析 基因型为Aa的小麦产生雌配子的数量远远少于雄配子,A项错误;经选择后的每代群

6

体中的基因型频率都发生改变,B项正确;基因重组至少需要有两对等位基因,而Aa只有一对等位基因,C项错误;基因型为Aa的小麦经花药离体培养后得到的是单倍体,D项错误。 6.白化病是一种隐性遗传病,正常(A)对白化(a)为显性。下图是一个白化病家族的遗传系谱图,则图中Ⅰ1、Ⅰ3的基因型和Ⅲ1为白化病患者的概率分别为( )

A.AA、Aa和1/16 C.Aa、AA和1/4 答案 B

解析 Ⅰ代四个个体全部正常,Ⅱ1和Ⅱ4为患者,推出Ⅰ1、Ⅰ2、Ⅰ3、Ⅰ4的基因型都是Aa,Ⅱ2、Ⅱ3的基因型为1/3AA、2/3Aa,Ⅲ1为白化病患者的概率为2/3×2/3×1/4=1/9。

B.Aa、Aa和1/9 D.Aa、Aa和1/64

矫正易错 强记长句

1.“高茎豌豆和矮茎豌豆杂交,后代既有高茎豌豆又有矮茎豌豆”不属于性状分离概念范畴。 2.基因型为Aa的杂合子产生的雌配子有两种A∶a=1∶1,产生的雄配子有两种A∶a=1∶1,但是雌雄配子的数量不相等,一般来说,生物产生的雄配子数远远多于雌配子数。 3.测交的原理是隐性纯合子只产生一种带隐性基因的配子,不能掩盖F1配子中基因的表现,因此测交后代表现型及其分离比能准确反映出F1产生的配子的基因型及分离比,从而得知F1的基因型。

4.针对完全显性遗传的一对相对性状遗传,符合分离定律并不一定出现特定的性状分离比,原因有二:一是F1中3∶1的结果必须是统计大量子代个体,若子代个体数目少,不一定符合预期分离比;二是某些致死基因可能导致遗传分离比变化,如隐性致死、纯合致死、显性致死等。

1.黄瓜果皮颜色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甲同学选取绿果皮植株与黄果皮植株进行正交与反交,观察F1的表现型。请问是否一定能判断显隐性?不能。如果显性性状是杂合子,后代会同时出现黄色和绿色,不能判断显隐性关系。

2.实验一:随机选取一株红茎植株(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让其自交,F1中红茎植株∶绿茎植株≈3∶1。实验二:随机选取30株该植物的红茎植株,让其随机传粉,F1中红茎植株∶绿茎植株≈15∶1。则实验二中F1性状分离比不为3∶1,其原因是30株红茎植株中既有纯合子

7

也有杂合子。

3.鸡的雄羽、母羽是一对相对性状,母鸡只有母羽,公鸡有母羽和雄羽。研究人员做了一组杂交实验:P:母羽♀×母羽♂→F1:母羽♀∶母羽♂∶雄羽♂=4∶3∶1。请设计杂交实验方案判断F1中母羽公鸡是否为纯合子。

实验方案:随机选择F1中母羽♂与多只母羽♀交配。

结果预测:若子代母鸡全为母羽,公鸡全为母羽,则F1母羽公鸡为纯合子,否则为杂合子。

重温高考 演练模拟

1.(2013·新课标Ⅰ,6)若用玉米为实验材料验证孟德尔分离定律,下列因素对得出正确实验结论影响最小的是( ) A.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 B.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是否易于区分 C.所选相对性状是否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D.是否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 答案 A

解析 验证基因分离定律可通过下列几种杂交实验及结果获得:①显性纯合子和隐性个体杂交,子一代自交,子二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②子一代个体与隐性个体测交,后代出现1∶1的性状比例;③杂合子自交,子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由此可知,所选实验材料是否为纯合子并不影响实验结论。验证基因分离定律时所选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应易于区分,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应严格遵守实验操作流程和统计分析方法。

2.(2014·海南,25)某二倍体植物中,抗病和感病这对相对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要确定这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应该选用的杂交组合是( ) A.抗病株×感病株 B.抗病纯合子×感病纯合子

C.抗病株×抗病株,或感病株×感病株

D.抗病纯合子×抗病纯合子,或感病纯合子×感病纯合子 答案 B

解析 判断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的方法有:①定义法——具有相对性状的纯合子进行正反交,子代表现出的性状是显性性状,未表现出的性状是隐性性状;②相同性状的雌雄个体间杂交,子代出现不同于亲代的性状,该子代的性状为隐性性状,亲代为显性性状。 3.(2017·新课标Ⅲ,6)下列有关基因型、性状和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两个个体的身高不相同,二者的基因型可能相同,也可能不相同 B.某植物的绿色幼苗在黑暗中变成黄色,这种变化是由环境造成的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