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W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W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弱碱性药物奎宁的pKa=8.4,在胃中的未解离型只有千万分之一,几乎全部呈解离状态,不被吸收。在小肠中(pH=5~7.0),随着pH上升,分子型比例增加。 8.4-7.0=log(Ci/Cu) Ci/Cu=25/1

即奎宁在小肠中解离型和未解离型的比为25:1,与胃中相比,未解离的分子大大增加,所以奎宁在小肠中有良好的吸收。

11. 非口服给药包括哪些给药方式?(至少写出4种)注射给药、皮肤给药、黏膜给药、眼部给药、p75 12. 鼻粘膜给药具有哪些优点?P85

13. 可采用什么给药途径避免肝首过效应?(至少写出4种)P143 14. 提高眼用制剂生物利用度的方法有哪些?P99 15. 影响药物体内分布的因素有哪些?P105

16. 如何通过制剂学方法来增加药物的淋巴转运?P112

四、计算题

1. 静脉注射某一单室模型药物,经3个半衰期后,体内药量是原来的多少? 1/8,1个半衰期剩1/2,再经过1个半衰期剩1/4,再经过1个半衰期剩1/8

2. 静脉注射某一单室模型药物,若初始血药浓度是15μg/ml,剂量60 mg,求表观分布容积为多少? 60mg/15μg/ml=4000ml

3. 给某患者单次静脉注射一单室模型药物,剂量1050mg,测得不同时刻血药浓度数据,求得体内动态方程为:lgC = -0.1355t + 2.176,求:k、t1/2、C0、V、TBCl、AUC和12h的血药浓度?p192

lgC=-0.1355t+2.176

k=-2.303×(-0.1355)=0.312(h-1) T1/2=0.693/k=2.22h

V=X0/C0=1050×1000/150=7000(ml) Cl=kv=0.312×7=2.184(L/h)

AUC= C0/k=150/0.312=480.7(μg/ml).h

lgC12=-0.1355×12+2.176=0.55 C12=3.548(μg/ml)

1. 某药物静脉注射1000mg后,定时收集尿液,已知平均尿药排泄速度与中点时间的关系式,

lg?Xu??0.0299tc?0.6211?t 已知该药物属单室模型,分布容积30L,求该药的

t1/2,Ke,CLr,以及

80 h的累积尿药量。P199

http://wenku.http://m.china-audit.com//view/29fc77e9551810a6f52486f0.html 18页 2.患者单次静脉注射单室模型药物2g ,测得不同时间血药浓度,求出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如下:logC = - 0.061t - 0.4954 P189

求:k ; Cl ;t1/2 ; C0 ; V ; AUC ; 14h 血药浓度?

① k = 2.303 × b = 2.303 × (0.061) = 0.1405h -1 ② T1 / 2 = 0.693 /k=0.693 /0.1405= 4.9323h ③ C 0 = log 1 (0.4954) = 0.3196mg/ml ④ V=X0 /C0=2000 /0.3196= 6258(ml) = 6.258L ⑤ Cl = kV = 0.1405 × 6.258 = 0.8792L/h

⑥ AUC ∞ = C0 /k=0.3196/0.1405= 2.2747h (mg/ml) ⑦ log C = -0.061 × 14- 0.4954 =- 1.3495 C = 0.0477(mg/ml) = 44.7μg/ml 即 14h 的血药浓度为 44.7μg/ml

3.一个病人静脉注射某药10mg,半小时后血药浓度是多少?(已知该药物属单室模型,t1/2=4h,V=60L)P189

C0=10/60=0.167 0.153

1.某单室模型药物静脉注射80mg,立即测得血药浓度为10mg/ml,4h后血药浓度降为7.5mg/ml。求该药物的生物半衰期(假定药物以一级速度消除)。9.6h P189

2. 给某患者静脉注射某药20mg,同时以20mg/h速度静脉滴注该药,经过4h体内血药浓度是多少?(已知V=50L,t1/2=40h)P205 http://www.docin.com/p-492180107.html例八

3.地西泮治疗癫痫发作所需血药浓度0.5~2.5μg/ml,已知V=60L,t1/2=55h。今对一患者,先静脉注射10mg,半小时后以每小时10mg速度滴注,经2.5h是否达到治疗所需浓度?P205

4.已知大鼠口服蒿苯酯的Ka=1.905h-1,k=0.182h-1,V=4.25L,F=0.80,如口服剂量为150mg,试计算tmax,Cmax,AUC。P209

一、提高眼用制剂生物利用度的方法有哪些请参考教材P99。 二、影响药物体内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1、药物的的理化性质和体液pH值

脂溶性药物或水溶液小分子药物均易透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水溶液大分子药物或离子型药物则难以透出血管壁进入组织。如右旋糖酐由于其分子体积较大,不宜透出血管壁,故静脉注射后,一方面可补充血容量,另方面通过其胶体参透压作用,吸收血管外的水分而扩充血容量。

体液pH也能影响药物的分布,生理情况下细胞内液pH约为7.0,细胞外液约为7.4.弱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下解离较少,易透过细胞膜,因此在细胞内的浓度略低于细胞外液;弱碱性药物则相反。升高血液pH可使弱碱性药物向细胞内转移,弱碱性药物向细胞外转移,如苯巴比妥中毒时,应用碳酸氢钠碱化血液和尿液,有利于药物自脑组织向血浆中转移及促进药物自尿排出。 2、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在血液中总有或多或少的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结合型药物,由于分子量变大,不宜跨膜转运,从而影响药物的分布和排泄。药物与血液蛋白的结合是可逆的,结合后暂时失去药理活性,未结合的药物为游离型,具有药理活性。结合型药物游离性药物以一定比例处于动态平衡,当游离性药物被转化或排泄,血药浓度降低时,结合型药物可自血浆蛋白释出呈游离型。药物不同,其血浆蛋白结合率也不同,结合率高的药物,生效慢、作用时间较长。两种药物同时使用可能竞争与同一蛋白结合而成发生置换现象。 3、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有些药物与某组织细胞有特殊的亲和力,使药物在其中的浓度较高,从而表现出药物分布的选择性。如碘在甲状腺中的浓度比血浆中浓度高约25倍。

4、血脑屏障与胎盘屏障

血脑屏障是指血浆与脑细胞或脑脊液间由特殊细胞构成的屏障,这是大脑自我保护机制。药物只有通过血脑屏障才能进入脑组织,此屏障能阻止某些大分子、水溶性和解离性药物通过;脂溶性药物可以通过。当脑膜有炎症时,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增加,使某些药物易进入脑脊液中。如青霉素一般难以进入脑脊液,但在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中可达有效浓度。

胎盘屏障是由胎盘将母体与胎儿血液隔开的屏障,其通透性与一般细胞相似,脂溶性高的药物易通过,解离度高的药物则难通过。有些药物对胎儿有毒性或者易导致畸形,故孕妇用药应慎重。 5、体重与药物分布浓度的关系

在药物代谢动力学上,药物在体内的分布量常用表观分布容积(Vb)来表达,它可被看作是形成血浆或血清中药物浓度时所需要的体内容积。Vb是与一般生理概念无关的假象容积,它是体内药物除于血浆(或血清)药物浓度所得的值,与患者体重有关。

计算题:地西泮治疗癫痫发作所需血药浓度0.5~2.5μg/ml,已知V=60L,t1/2=55h。今对一患者,先静脉注射10mg,半小时后以每小时10mg速度滴注,经2.5h是否达到治疗所需浓度? 静注30分钟后的血药浓度为: C1=C0e-kt

在此基础上静滴2 .5小时,血药浓度为

C=C1e-kt+k0/kV(1-e-kt)

如何通过制剂学方法来增加药物的淋巴转运?

由于大分子药物和微粒等容易通过淋巴管转 运,药剂学通常采用现代制剂技术,制备脂质体、微粒、微乳、纳米粒、复合乳剂等各种载 药系统,来增加药物的淋巴转运。 重复给药与单剂量给药的药物体内过程有何不同?

与单剂量给药不同的是,重复给药时,由于第二次给药前体内药物尚未消除完全,所以体内药物量在重复给药后逐渐积蓄。随着不断给药,体内药物量不断增加,经过一段时间后达到稳态。稳态时,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率等于给药速率,血药浓度维持在稳态,即在一恒定的范围内波动。 试述口服给药二室模型药物的血药浓度- 时间曲线的特征?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图分为三个时相:1)吸收相,给药后血药浓度持续上升,达到峰值浓度,在这一阶段,药物吸收为主要过程;2)分布相,吸收至一定程度后,以药物从中央室向周边室的分布为主要过程,药物浓度下降较快;3)消除相,吸收过程基本完成,中央室与周边室的分布趋于平衡,体内过程以消除为主,药物浓度渐渐衰减。

物动力学研究内容有哪些?

药物动力学模型的建立;预测不同给药方案下的血浆、组织和尿液的药物浓度;探讨药物浓度与药物疗效或毒性之间的关系;估算药物或代谢产物的可能积蓄;探讨药物结构与药物动力学及药效学之间的关系;探讨生理或疾病的变化如何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探讨药物剂型因素与药物动力学之间的关系,开发新型给药系统;根据药物动力学参数进行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从药物动力学观点对药物质量进行认识和评价;新药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

1、 静脉注射某一单室模型药物,若初始血药浓度是15μg/ml,剂量60 mg,求表观分布容积为多少? V=60/15=4L

2.某单室模型药物静脉注射80mg,立即测得血药浓度为10mg/ml,4h后血药浓度降为7.5mg/ml。求该药物的生物半衰期(假定药物以一级速度消除)。

9.6h

3. 给某患者静脉注射某药20mg,同时以20mg/h速度静脉滴注该药,经过4h体内血药浓度是多少?(已知V=50L,t1/2=40h)

静脉注射该药4h剩余浓度为: C1=C0e-kt

静脉滴注该药4h血药浓度为:

C2=k0/Vk(1-e-kt)

4.地西泮治疗癫痫发作所需血药浓度0.5~2.5μg/ml,已知V=60L,t1/2=55h。今对一患者,先静脉注射10mg,半小时后以每小时10mg速度滴注,经2.5h是否达到治疗所需浓度?

静注30分钟后的血药浓度为: C1=C0e-kt

在此基础上静滴2 .5小时,血药浓度为

C=C1e-kt+k0/kV(1-e-kt)

参考2.一个病人静脉注射某药10mg,半小时后血药浓度是多少?(已知该药物属单室模型,t1/2=4h,V=60L) k=0.693/t1/2=0.693/4=0.173

药物初始血药浓度:C0=10mg/60L=10×103ug/60×103ml=0.167ug/ml 由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药动方程式C=C0e-kt得 lnC= lnC0-kt

=ln0.167-0.173×0.5 =-1.790-0.0865 =-1.876

则C=0.153(ug/ml)

故半小时血药浓度是0.153ug/ml

5.已知大鼠口服蒿苯酯的ka=1.905h-1,k=0.182h-1,v=4.25L,F=0.80,如口服剂量为150mg,试计算,

tmax,cmax,AUC

1.患者单次静脉注射单室模型药物2g ,测得不同时间血药浓度,求出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如下:logC = - 0.061t - 0.4954

求:k ; Cl ;t1/2 ; C0 ; V ; AUC ; 14h 血药浓度? logC = - 0.061t - 0.4954 logC0=-0.4954 c0=112

k=-2.303×(-0.061)=0.14(h-1) T1/2=0.693/k=4.95h

V=X0/C0=2000×1000/112=17857(ml) Cl=kv=0.14×17.857=1.1(L/h)

AUC= C0/k=112/0.14=800(μg/ml).h

lgC14=-0.061×14- 0.4954=-1.3494 C14=0.044(μg/ml)

2.一个病人静脉注射某药10mg,半小时后血药浓度是多少?(已知该药物属单室模型,t1/2=4h,V=60L) k=0.693/t1/2=0.693/4=0.173

药物初始血药浓度:C0=10mg/60L=10×103ug/60×103ml=0.167ug/ml 由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药动方程式C=C0e-kt得

lnC= lnC0-kt

=ln0.167-0.173×0.5 =-1.790-0.0865 =-1.876

则C=0.153(ug/ml)

故半小时血药浓度是0.153ug/ml

3.请写出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水杨酸的pKa为3.0,奎宁的pKa为8.4,如何应用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分析药物在胃、小肠中的吸收?

消化道上皮细胞膜是药物被动扩散吸收的屏障,故药物吸收速度与药物透过膜的性能有关。通常脂溶性大的药物易于透过生物膜,且未解离的分子型药物比离子型药物易于透过生物膜, 因此消化道内已溶解药物的吸收速度常会受未解离型药物的比例及其未解离型药物脂溶性大小的影响,而未解离型药物的比例由吸收部位pH支配。这种药物吸收受随pH变化而产生的未解离型和解离型药物的比例及油/水分配系数所支配的假说,称为pH―分配假说。

消化道吸收部位的药物分子型比例是由吸收部位的pH和药物本身的pKa决定的。弱电解质的这种关系可根据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式求出,即:

酸性药物: pKa-pH=log(Cu/Ci) (1-2-1) 碱性药物: pKa-pH=log(Ci/Cu) (1-2-2)

式中,Cu、Ci分别表示未解离型和解离型药物的浓度。由(1-2-1)式可知,酸性药物的pKa值大于消化道体液pH时(pKa>pH),分子型药物所占比例高;当pKa=pH时,未解离型和解离型药物各占一半;当pH变动一个单位时,[未解离型/离子型]的比例也随即变动10倍。通常酸性药物在pH低的胃中、碱性药物在pH高的小肠中的未解离型药物量增加,吸收也增加,反之都减少。

例如,弱酸水杨酸的pKa为3.0,在胃(pH=1.0)中未解离型和解离型的比例为:

3.0-1.0=log(Cu/Ci) Cu/Ci=100:1

即水杨酸在胃中解离型和未解离型的比例为1:100,有99%以上的水杨酸在胃中呈分子型,故水杨酸易被胃吸收。

弱碱性药物奎宁的pKa=8.4,在胃中的未解离型只有千万分之一,几乎全部呈解离状态,不被吸收。在小肠中(pH=5~7.0),随着pH上升,分子型比例增加。

8.4-7.0=log(Ci/Cu) Ci/Cu=25/1

即奎宁在小肠中解离型和未解离型的比为25:1,与胃中相比,未解离的分子大大增加,所以奎宁在小肠中有良好的吸收。

通常弱酸性药物在胃液中几乎完全不解离,故有较好的吸收。弱碱类药物在胃液中解离程度高,吸收差,但它们的吸收可由提高胃液pH值而增加。

正常小肠的pH接近中性,药物在小肠中的吸收情况与胃相反,碱性药物吸收较好,酸性药物吸收较差。pKa>3.0的酸及pKa<7.8的碱很容易吸收,在这些限度以外的酸及碱的吸收都相应地迅速下降。

pKa大小相仿的药物,油/水分配系数大的易被吸收。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与吸收率不成简单的线性关系,脂溶性太强的药物吸收可能下降,因为脂溶性太强的药物进入生物膜后难以转移至水性体液中。

如何通过制剂学方法来增加药物的淋巴运转

由于大分子药物和微粒等容易通过淋巴管转运,药剂学通常采用现代制剂技术,制备脂质体、微粒、微乳、纳米粒、复合乳剂等各种载药系统,来增加药物的淋巴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