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教案-2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教案-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重时相对行进的两股人流狭路相逢,互不相让,形成对抗,很容易由于拥挤和践踏而造成大量伤亡。这种现象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在室外都有可能发生,而且往往是由于人群疏散的路线设计不当造成的。如我国华山多次发生的群体性挤踏事件就是由于在狭窄的山路上,来自上山与下山两个不同方向的人流发生异向群集现象引起的。

为避免异向群集的出现,在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或组织大型公共活动时,应考虑事先设定人员单向行进路线,设置隔离物及指示标志,避免不同方向的人流相互交叉或冲突,必要时应安排工作人员进行疏导。 3、异质群集

人群中每个个体的行进速度和承受拥挤的能力并不相同。紧急情况下,

人们都希望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路径到达自己认为最安全的地方,因此,每个人都急于超过那些在自己前面走得太慢,而且阻挡自己行进的人。行进速度明显低于群体平均行进速度的人就成为群体中的“异质”。在人群密度不太大的情况下,行进速度较慢的人的周围会由于停滞形成一个漩涡,后面的人从两侧赶超绕行;随着人群密度的增大,走得慢的人有可能被后面的人推倒或绊倒,进而产生连锁反应,造成严重后果。在临时紧急疏散中,成为人群“异质”的多为老人、小孩儿和妇女,以及某些由于物品失落,停下来弯腰拾物的人。

(三)临时紧急疏散的组织指挥 (自学) 二、远距离疏散

远距离疏散涉及的人员多、疏散距离远、疏散时间长,因此,远距离疏散必须在事先进行疏散规划,通过分析危险源的性质和所发生事件的严重程度与危害范围,确定危险区域的范围,并根据区域人口统计数据,确定处于危险状态和需疏散的人员数量。结合危险区人员的结构与分布情况,可用的疏散时间、可能提供的疏散能力、交通工具、所处的环境条件等因素,制定科学的疏散规划。一般情况下需要考虑的问题有:

1、疏散人口的统计(包括危害范围扩大之后疏散人口的统计)。 2、疏散地点的选择。

3、疏散过程中运输方式的选择。 4、疏散的出入口与运输路线的确定。 5、被疏散人员和车辆的集结位置。 6、疏散过程中对人员的沿途护送问题。

7、被疏散人员的遗留财产处置问题。 8、疏散过程所需药物、食品饮用水的准备。 9、庇护场所的准备。 10、宠物的管理。

三、人员疏散与返回的优先顺序

无论是发生何种公共安全危机,人员疏散与紧急救助均属于保护性的措施。只要有人员的疏散,特别是在需要全体撤离的情况下,就必须考虑人员疏散与返回的优先顺序。根据国外的经验与研究成果,①在全体撤离疏散的情况下,其优先顺序是: (一)疏散顺序

1、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即将疏散撤离的地区与场所; 2、居民与群众;

3、工作人员中的非关键人员(包括媒体人员); 4、应急关键人员之外的所有人员; 5、全部撤离。 (二)返回顺序

当由公共安全危机造成的危险状态结束、对人员的安全威胁解除后,需要安排被疏散的居民或群众返回社区或单位。返回也应当和疏散一样,严格遵循先后顺序。

1、应急处置的参与人员;

2、现场评估人员与由应急人员陪伴的媒体人员; 3、公共设施的维修人员;

4、居民、财产的主人以及其他有关人员; 5、无限制出入。

思考题:

1.紧急情况下人的心理反应模式有哪些? 2.紧急情况下人的群集行为有哪些? 3.远距离疏散需要考虑哪些问题?

4.如何有效地组织人员的安全疏散?

第九章 公共安全危机的新闻信息管理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公共安全危机与新闻传播的有关知识、应急处置现场媒体管理的主要措施、对谣言与流言的控制和新闻媒介与信息管理应注意的问题等有关知识。

(二)重点和难点:应急处置现场媒体管理的主要措施;新闻媒介与信息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及课时安排:课堂讲授;4学时 (四)主要参考书:

郭太生主编,《事故对策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2年版。

郭太生主编:《治安灾害事故社会防范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灾难性事故与事件处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五)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节 公共安全危机与新闻传播

由公共安全危机事件所拥有、释放的信息是公共信息。公共安全危机的新闻信息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应当尽可能地获取危机事件的有效信息,以便于作出正确的决策;另一方面应当把有关的新闻信息及时、准确提供给社会公众、新闻媒体与公共安全危机的管理者,以获得有关方面对危机事件应急管理的支持与配合,避免不准确的流言与谣言在社会上传播,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公共安全危机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在第二个方面的管理中包括了对新闻媒介的管理。

一、公共安全危机的新闻价值

新闻是通过媒介向社会观众传播的新近发生的事实,是信息传播的一种方式。新闻信息有正面,也有负面的。公共安全危机由于其对公共安全造成的损失与影响,因而属于负面新闻信息。所谓负面新闻信息是指具有新闻价值,但有悖

于社会发展方向,或有悖于公众所追求的目标的事实。包括人为事故、自然灾害、犯罪行为、社会丑恶现象等。公共安全危机的新闻价值在于它所具有突发性、灾难性、刺激性等特点。从社会公众的心理来讲,具有突发性、灾难性、刺激性的事件往往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而社会广泛关注的事件,特别是反常的事件,对新闻媒体来说就是好新闻。无论是国内外的新闻媒体,还是普通的社会公众,在对待公共安全危机的问题上的敏感程度、重视程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信息传播手段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这种现实情况无疑对公共安全危机的应急管理提出了挑战,即对新闻媒体与有关的信息如何进行管理才能更有利于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进行,政府的应急管理机构如何与新闻媒介进行更好的合作,产生良性的互动关系,使公共安全危机的应急管理工作取得最好的社会效果。 二、公共安全危机对社会的双重影响

(一)公共安全危机对社会的消极影响

公共安全危机的消极属性在于它所造成的危害直接或间接地破坏着人类的生存环境、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无论这种危害的影响是长期的还是短暂的。而公共安全危机对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在于其所释放出来的各种信息与自然灾害、环境破坏、违法犯罪、社会丑恶现象一样,有悖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所追求的目标、方向以及共同的价值取向,会使社会公众产生过度的紧张心理。尽管不同的阶级、阶层、利益集团、文化传统等对公共安全危机的消极属性与消极影响有不同的认识与体会,但客观事实的存在会使绝大多数的社会公众对此形成共识。

无论是讨论公共安全危机的消极属性还是消极影响,其主要目的在于媒体的传播与信息的管理更好地配合应急处置的管理者的工作,以顺利地应对危机。实践当中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就可能加剧消极影响的扩大,特别是媒体对所发生的公共安全危机过度地进行炒作,还可能使政府或应急处置的管理部门面临巨大的政治压力。

(二)公共安全危机对社会的积极影响

强调公共安全危机消极属性的目的在于使社会更加重视人的安全环境,使社会的价值观念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作为既成事实的公共安全危机,虽然本身不具任何积极的属性,但和其他的公共危机事件一样,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