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教案-2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三 文章公共安全危机管理教案-2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公共安全危机除了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还会对一定范围内的社会公众造成不同程度的经济和心理创伤。公共安全危机的受害人既包括了直接经历了危机的直接受害人,也包括遭受间接影响的死难者家属、目击者、应急处置人员、社会公众等间接受害人。为尽快平息公共安全危机造成的秩序混乱和社会影响,公共安全危机管理首先关注于将受害人从现场的危险环境中及时疏散至安全区域,其次要开展对不同受害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救助。

第一节 人员安全疏散

在危机现场组织及时有效的人员安全疏散,是避免大量人员伤亡的重要措施。根据疏散的时间要求、距离远近可将人员安全疏散分为临时紧急疏散和远距离疏散。

一、临时紧急疏散

临时紧急疏散常见于火灾和爆炸等突发性公共安全危机的应急处置过程中。临时紧急疏散的最大特点在于其紧急性,如果在短时间内人员无法及时疏散,就有可能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但在紧急疏散的过程中,决不能一味强调疏散的速度,如果疏散过程中秩序混乱,就可能造成人群的相互拥挤和踩踏、车流的阻塞现象,甚至造成群死群伤。因此,临时紧急疏散必须兼顾疏散的速度和秩序。根据人员安全疏散的诸多经验与教训,疏散过程的秩序应成为优先考虑的因素。由于人在紧急情况下会出现各种应急心理反应,进而采取不理智的行为,因此在进行临时紧急疏散时必须考虑处于紧急情况下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一)紧急情况下的心理反应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人会有多种应激反应,这些反应是人类通过长期进化获得的保护自身安全的本能。这些本能在人类应对自然界的各种危险中确实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高度风险的社会,在很多情况下,面对各种自然灾害或技术灾难,人的这些本能不仅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甚至会成为造成人员伤亡的罪魁祸首。因此,在临时紧急疏散的设计和组织中,应充分了解人在紧急情况下的心理反应。

1、逃避或战斗。当人处于危险之中时,绝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逃避,体现在行为上就是尽可能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路径逃离危险的场所。在此过程中,

可能有的人会作出不理智的、甚至错误的选择而散失生命。而一些意志较强的人则可能会选择勇敢面对。

2、负面恐慌。面对危险,恐慌心理的出现会导致一系列生理上的反应,如心跳加快、浑身颤抖、血压升高等。适当的恐慌可以保护人的安全,但是,超过限度的恐慌可能会造成人的思维停滞、反应水平下降,严重影响人的正常疏散行为。具有负面恐慌心理反应的人表面上看来比较冷静,但这是一种假象,实际上已经由于恐慌而变的不知所措。

3、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本是人类相互学习、不断进步的一种潜质。特别是在难以抉择的情况下,选择跟随别人被认为是最安全的。无论在临时性的紧急疏散过程中,还是在其他类型的紧急疏散过程中,从众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反应。人群中某个人的恐慌可能会成为所有人的恐慌,某个人的避难行为可能被更多人模仿,而某个人的镇静的情绪也可能缓解其他人过度的恐惧与紧张心理。

4、趋熟。熟悉是人的大脑对某一刺激不断重复的记忆,“老马识途”也是人在紧急情况下的本能。最常见的就是在疏散时大多数人会沿原路返回,而不管原路是否存在危险的威胁。

5、奔光。当发生公共安全危机的时间是在夜间,或发生的地点处于地下(如矿难),或处于某种特殊的场合时,往往会因为停电或者其他原因而使被疏散的人群处于一片黑暗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前方出现一点亮光,被困人员马上就会向着亮光跑去。在安全疏散中设置足够的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灯,就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心理。

6、回救反应。当被困人员从危险区域逃出后,随着对自身生命安全担忧的解除,开始对亲友、物质财产表现出严重的担忧,进而会奋不顾身地冲回危险区去抢救亲友或自己的财物。因此,在安全疏散组织中,一定要注意防止已经脱离危险的人员重新返回危险区域。这种现象在2003年12月发生在重庆开县井喷事故的人员疏散过程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一些群众在已经脱离危险区域的情况下又由于各种利益趋向与价值冲突的驱使,返回到危险区域,结果中毒身亡。

(二)紧急疏散中群集行为的控制

当处于危险区的人数较多时,必须注意避免由于群集行为而导致的人员踩踏伤亡现象。所谓群集行为就是指人员的成群聚集。人员的疏散过程是一个移动的过程。研究表明,人群在移动过程的行进速度并不决定于个体的平均行进速度,而是决定于人群的密度。人群密度越大,群体的行进速度越低,当人群密度达到

?

? 图1 人群密度与行进速度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横轴为人群密度(?),纵轴为行进速度(?)。

一定极限时,就会由于拥挤过度而不能前进,速度接近于零。图1是人群密度与行进速度的关系示意图。

群集行为不仅降低了人员疏散的速度,更为严重的可能由此造成大范围的人员挤踏和伤亡。常见的群集现象有: 1、成拱现象

当人群从宽敞的空间拥向较狭窄的出入口或楼梯口时,除了正常的人流之外,处于危急之中的人由于逃避心理的作用,会从两侧挤入,从而妨碍正常的人群流动。由于群集密度增加而在出入口处形成拱形的人群,所有人挤在一起无法通过(见图2)。这种情况与在锥形瓶实验中发生的情况相类似,将带线的小球

(b)

图2 成拱现象

(a)图为人群密度较小时的正常行进 (b)图为人群密度较大时的成拱现象

(a)

图3 锥形瓶实验图

放在锥形瓶内,如果依次拉出,由于小球的直径小于瓶口的直径,每个小球都可以顺利被拉出,但如果同时向外拉,所有的小球都会挤在瓶口无法出来(如图3所示)。但群集现象中的成拱与锥形瓶实验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人群拥挤所形成的这种成拱现象是一种不稳定的平衡,构成拱形的人相互推挤,在短时间内会出现平衡现象,但由于个体的力量和体制差别,这种暂时的平衡现象很快就会打破,发生“拱崩溃”,此时大部分人由于突然失去平衡而被挤倒,并被急于出去或者不明真相的后来者踩踏致死。如果没有良好的疏散引导,出入口处会反复出现成拱和拱崩溃的现象,从而导致更多的人员死亡。我国在一些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之所以经常发生大量人员伤亡的事故,其中发生群集现象是主要的原因。

为避免成拱现象的出现,在进行人员安全疏散设计时,首先应尽量避免在疏散路径中出现宽度骤减的情形,其次要合理安排安全疏散出口的数量和宽度,使之与紧急情况下需要疏散的人数相匹配。在安全疏散的实施过程中应安排专门人员在出入口处进行疏散引导。 2、异向群集

异向群集是指来自不同方向的人群相遇并产生对抗时出现的群集现象。紧急情况下人群总是选择走最短路径达到自己认为最安全的目标,当疏散人群的行进路线发生交叉或冲突时,来自不同方向的人群相互冲突、相互拥挤与阻塞,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