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 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 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 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 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 观察,后互换)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 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 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 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 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 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教学反思: 1.静电实验。实验材料有两种,一种是橡胶棒和毛皮,一种是玻璃棒和丝 绸。课前我在实验准备的时候做了尝试,用橡胶棒和毛皮摩擦吸附纸屑不是很明 显,而有机玻璃棒经过丝绸的摩擦在靠近纸屑时吸附现象非常明显,有的纸屑甚 至飞舞了起来。于是选择了后者作为学生实验的材料。课上对比实验效果非常好。 2.意外收获。学生在做静电实验的时候,有些同学叫起来:“看,我的袖管也 能吸附纸屑。”我一看,果然,他的袖管上吸附着一些纸屑。因为今天学生穿的 是校服,衣料是腈纶的,在摩擦后很容易产生静电,也出现了吸附效果。于是, 我顺水推舟,和学生探讨起生活中其他的静电现象?? 3.细节失算。静电实验需要纸屑,而且是那种撕的很细小的纸屑。虽然 再三提醒,下午三节课下来,地上掉了一些纸屑。因为学生起身带起的风也会使 得纸屑飘落。我只得让学生下课后把掉在地上的纸屑一一捡起。现在想想,只要 在课前准备一些盒子,把纸屑放在盒子里进行实验,那么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 免纸屑飘落在地上了。 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该以听众的身份出现,尽量不打断学生的发言, 让他们充分地展示自己。 2、点亮小灯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2、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

3、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 立起来。

4、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过程与方法: 1、连接简单电路。

2、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3、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日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 2、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3、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连接电路

【教学难点】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 【教学准备】

小灯泡、1. 5 v的干电池、导线、实验记录单、小灯泡的剖面 图或剖开的大灯泡的实物、电池和小灯泡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当我们闭合家里的开关,电灯就会亮起来。电灯为什么会亮呢 ?考虑过这样的问题吗?让我们先来研究一下小灯泡吧! 二、认识小灯泡等的结构 1、小灯泡的构造

1)小灯泡大家都看到过吧?你能画一画印象中的小灯泡吗?要 求划出小灯泡的内部构造观察小灯泡。 2)每组一个灯泡,观察小灯泡的各部分结构。 3)交流观察结果,并对自己画的小灯泡作出修正。 4)猜猜电流是怎么从小灯泡内部通过的?用手指画一画。 2、观察导线、电池,说说导线和电池的结构 三、让小灯泡发光 1、点亮小灯泡

1)小组活动----连接这些实验器材,想办法使小灯泡亮起来, 用手比划说说电流是怎么流动的?并做好记录,用箭头画出流 动的方向。

2)组织学生汇报:连接好的小组上台展示,并说说电是怎么流

动的?它的方向是怎样的?没有连接好的也上台展示,与全班 同学一起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渗透短路、断路等知识。 2、尝试用多种方法点亮小灯泡

1)还能用哪些方法点亮小灯泡,用实物图画下来哦。 2)画出每一种连接方法的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路径,说说自己是 怎么想的。

3)把连接图贴在黑板上,在全班交流 4)分析接亮的共同点

3、出示实物图,分析哪个灯泡会亮,哪个灯泡不会亮。 四、安全教育

我们在课堂上使用的都是电池,电压较小,不伤及到生命,而 发电厂发出的,通过导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 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的、致人死亡的点,所以我们不能直接用 家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在使用的过程中也尤其要注 意。 板书设计: 点亮小灯泡 小灯泡 导线 电池 不同实物图展示:

教学反思: 通过小组探究获得几种电路连接方式。课堂以两人小组的方式进行探究,学 生很快便得出了两种连接方式:一种是利用导线把小灯泡的一个接点(金属外壳) 和电池负极相连,小灯泡的顶端接点与电池正极连接。一种是把电池两极颠倒过 来。还有一种方式:灯泡的金属外壳与电池正极接触,灯泡的顶端接点用导线与 电池负极连接。而得出后一种方式的小组极少,三个班级只有四组学生。究其原 因,主要还是思维的惯性使然,一般还是习惯于把灯泡立于电池的正极或负极上, 把灯泡横卧在电池的正极或负极上则属于“另类思维”。但不管怎样,学生的探 究热情非常高涨,很多人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