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课题管理,提高研究实效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加强课题管理,提高研究实效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了小校、农村学校你追我赶的劲头,大有后来居上之势,而强校、大校则仍然保持强劲势头,科研形势是可喜的,效果是显著的。

3、狠抓过程管理,增强研究实效

根据科研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加大了课题管理的力度,制定管理制度,加强课题研究全过程的跟踪管理与指导,采取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一是检查,我们有重点地深入中小学进行课题研究的调研、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就地解决,起到了一定的实际效果,发现了许多好的方法和经验,推动了我区教育科研向更为规范化、科学化方向发展。二是论证,课题研究到中期时,我们对课题集中进行了中期论证检查,如对《创新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的基地校及子课题进行了集中论证,通过主持人汇报研究情况,专家对其进行问询答辩,查阅研究资料等对每项课题进行全面的论证评估,最后打出分数,研究无成效的给予延期或撤项处理,对研究的实效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三是开展研讨活动,2007年3月我们在东港镇第一小学召开了课题研究过程管理现场会,与会人员除了听课、听汇报、看资料,还就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四是档案调评,为检查课题研究的实际效果,我们对课题档案进行了集中调评,各校按照立项级别上交课题档案,然后由评审组对档案进行检查评比,最后核发证书,促进了档案管理规范化。五是坚持月汇报制度,为督促各校按计划开展研究活动,我们制定了科研活动月汇报制度,要求各校每月月末向教科室以文字形式汇报本月的课题研究活动开展情况。通过一系列措施,增强了课题研究过程管理的规范性和实效性。

4、深入开展创新教育工作

创新教育研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这方面我们主要抓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检测活动,我们组织了海港区第一届、第二届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检测活动,中小学生积极参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二是课堂教学的创新,我们积极开展创新教学的评比活动,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我区的创新教育在全市、全省走在了前面,2007年5月全省创新教育现场会在我区召开,全省600多人参加了现场会,省领导及与会人员对我区的创新教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5、加大培训力度,提高研究水平

为了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掌握科研理论、知识与方法,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水平,我们加强了对教师的教育科研培训工作,每年的工作计划中,科研培训都是重要内容,并坚持在工作中落到实处,培训方式灵活多样,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3年来,集中培训和下校培训近50次,人数近千人,分散和个别培训达到200人以上,极大的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

6、扎实的研究取得了喜人的成效。

几年来,通过广大教师的研究、探索、扎实努力的工作,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今年6月份我区57项省教育学会规划课题申请结题,并参加了省里组织的专家验收组验收,有47项课题通过验收。55项教育部《创新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基地校及子课题申请参加了省专家组的验收,有43项通过验收,在全市8个县区中通过验收的比例是最高的。几年来,我区共获各类科研成果奖省级以上150余项,市级100余项,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的研究成果300余篇。课题研究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水平的提高。

二、对存在问题的思考:

几年的教育科研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1、教育管理力度还不够。首先有些学校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有的健全了各种制度,但在制

5

度落实上力度不够,制度形同虚设。其次,有些学校对教师研究的课题不够关心,有多少教师报了课题,报的什么课题,课题搞到什么程度,什么时间结题根本不清楚。三是没有按照区里《课题研究过程管理细则》中的要求去做,不经常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四是有些学校课题研究月汇报制度坚持得不好,有个别学校甚至基本上不汇报。

2、课题研究的深度还不够。首先,教育科研的理论基础仍然有些薄弱,研究中缺乏理论支撑。其次是课题研究中仍然缺乏科学的方法指导,缺乏预见性和规范性,有的课题没有经过充分的开题论证、中期论证,随意性强。三是只注重研究的外在形式,忽视研究的实际效果,不重过程管理,不注意研究资料的积累,缺少课题研究的自身检查评估,甚至有的教师仍然不能规范的撰写研究论文和结题报告,仍然存在着课题管理松散、混乱的现象。

3、科研意识还有待加强。有些学校并没有把教育科研当作一项事业去做,只追求结果,不注重研究过程,急功近利,研究的实效性比较差。有些学校仍存在着课题申报轰轰烈烈,课题研究冷冷清清,课题结题硕果累累的现象。缺乏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以上问题都有待于在今后的研究中努力克服。 三、今后工作的设想

为了更好地进行课题的后续研究,增强研究的实效性,我们将继续作好以下几点。 (一)继续坚持研究的“四个结合” 1、课题研究与学校工作相结合:

课题研究不是孤立的,它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把科研工作摆到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上。科研工作做得好,将促进学校的整体工作,促进学校的发展。

2、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相结合:

课题产生于教育教学实践,课题研究也应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课题研究应解决教育教学当中的具体问题,课题研究的进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课题研究不能脱离教育教学实际,特别不能脱离课堂教学,要以课堂为阵地,要在教学中研究。

3、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相结合:

课题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主题化和规范化,校本研修可以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课题研究的问题为主题进行研究,使课题研究确实能起到引领作用。这样,既规范了校本教研,又促进了课题研究,实现我们的最终目标即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

4、课题研究与教师培训相结合:

课题研究中,要经常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培训,要学习理论与业务知识,同时,边学习,边研究,边探索,边总结。要多写反思、随笔、教学日记、研究论文等,这样教师的研究能力、业务水平才会逐步提高。研究的进程就是教师成长的过程。

(二)做到研究的“四个落实”: 1、责任要落实:

建立“课题负责制”。明确责任人,切实做到领导落实,组织落实,主持人落实,研究人员落实。实施责任制,谁主持谁负责,课题组成员要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制度要落实:

首先,认真落实区下发的《课题研究管理办法》、《课题研究过程管理细则(试行)》、《课题研究档案管理办法》等;其次学校要完善教育科研的各项管理制度并按制度逐项落实。学校和课题主持人以及研究人员都要制订学期、学年研究计划,计划要符合实际,具有操作性,要具体可行。研究中要按研究计划严格实施,学期末、学年末要有研究总结。

3、活动要落实:

6

各种活动是课题研究的一种形式和手段,所以必须经常搞好研究活动,要制定近、中、远期的活动计划,并要落实。一是学校要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培训;二是定期开展研讨活动,研讨活动应以研讨课为主,切实做到组织到位,内容丰富实在,时效性强;三是学校要经常组织研究交流活动,进行课题组内交流或校际交流,汇报研究情况,交流研究体会,取人之长,补已之短,促进课题研究向深入发展。

4、检查要落实:

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定期检查课题组及成员研究计划的落实情况,检查课题研讨、学习培训、资料积累等情况,使研究落到实处。

(三)狠抓课题研究的过程性管理:

1、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不挂虚名,并做好组织与管理工作,督促课题组搞好课题研讨活动,坚持做好月汇报工作,每月月底将课题研究情况及时向区教科室汇报。

2、充分发挥课题组的作用,反复磨课,经常研讨,研究人员要做到一周一篇反思,两周一次研讨,三周一篇论文,四周一次交流,在反思中修正教学,在研讨中体会创新,形成研究习惯,真正使研究活动落到实处。

3、做好课题的前测、中测、后测工作,做好研究的中期检查与论证。通过检查前一段研究工作,总结研究成果,找出存在问题,及时进行修正,并为后期研究作进一步设想,保证下一阶段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4、做好结题前的准备工作,整理好档案资料,完成研究成果的总结,写好结题报告。

5、注意原始资料的积累,包括研讨活动资料,教师研究资料,学生资料等,做好过程性资料的收集,并分门别类存档,建立完整的教育科研档案。

6、做好课题研究中期成果的推广工作。要定期进行成果交流,展示阶段性成果,促进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

把科研做实 赋予其真实的内涵

第二中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这一理论早已深入人心,那么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更新教育思想、转变观念的新课程改革大潮中,科研也就成为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近几年来我校就是通过科研工作的蓬勃开展才得以从一个拥有艺术特色向科研引领教育教学的品牌学校迈进,成为海港区的名校强校,在屡获殊荣中我们品尝到了搞科研的喜悦,抓科研的收获,以及科研兴校的骄傲与自豪。

一、“班子工程”,增强实施科研兴校的决策力度 1、建立科研的组织机构——组织上保障

管理出效益,管理出质量,抓好过程管理是搞好学校教科研的中心工作,自2007年以来,二中进行了组织机构的调整,单独成立了教科研处,由刘莉副校长牵头,下设高虹、叶敏两位主任,分别负责初、高中学段的教科研工作。教科研处成立伊始建章立制,分别制定了教科研各层领导的负责分工、课题管理条例、教科研学习制度、课题组长职责、课题教研活动要求,并制定了课题立项、成果奖励等一系列措施。

7

2、校级班子会的例会制度——政策上落实

每两周我们班子成员都要亲自听一次学校教科研的工作计划、措施布署,对需要各处室加以协调的相关教科研工作予以大力支持,并在班子例会上给予明示,促使教科研处工作周新日异,大大提升了科研工作力度。

3、舍得教科研投入——经费上支持

几年以来,无论教师专业的培训,还是教师课题的立项,只要涉及教科研的经费,包括教师外出讲课的教学资料所有费用学校都大力支持。每学期都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参观,大连、青岛、石家庄、唐山都留下我们学习的足迹,使致力教学研究的骨干教师一门心思搞研究,在经费上无后顾之忧。只要对教学有利,对教师专业成长有好处的,学校从不吝惜。

二、理论上加强科研培训,提高教师整体理论水平

目前,教师中普遍存在着为上班而上课,为考试而教学的现象。在自己的专业上得过且过,尤其是有的老师职称已评完又无评优评先之求,更缺乏积极的研究意识,认为课题研究不在他们身边。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形式下,很多教师也存在着好多畏难保守情绪。针对以上问题,学校领导清醒认识到对教师洗脑式的理论培训势在必行,所以,我校围绕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具体课题对教师进行了相关培训。如:如何加强课堂上的课题研究,请了区教科室的韩英成老师到我校培训;如何提高校本研究的实效性,请了市高校的崔教授培训;关于教学中如何形成研究氛围即同课异构请了区研训室赵文萍主任,同时根据在科研工作中存在问题,我们及时组织学校内的骨干教师进行培训解决,确立了研训引领培训,建立了研训一体化的研修模式。正是由于对课堂教学策略,学科专项课题研究等一系列难题的培训、指导,才造就了一支勇于创新、善于研究的教师队伍。

三、课题的普及化、民主化,让教师感到课题研究不再神秘

在私下经常听到老师们说“搞课题研究多难啊,那哪是咱们干的呀!”教师中存在的畏难情绪,课题的神秘面纱,严重制约着教学的可持续性研究。为了揭开此面纱,使课题研究常规化,我们对老师进行系统培训之后,开展了一次广泛的听证会,让全校各年级各学科老师上报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会议采取茶话会的形式,老师上报问题非常踊跃。把所有问题征集上来后又召集主任、教研主任会议,进一步讨论所提问题的普遍性、重要性。全校共上来32个问题,囊括了初、高中、各年级各学科及学校总务的公共设施维护等方面。这些问题不仅有普遍性、针对性,而且解决好了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公共管理是相当有益处的。后来召开了全校教科研主题会,重点由刘莉校长讲了目前的教育育什么,教学学什么?科研研什么?并指出,学校的发展是在不断解决教育教学的困惑中得以升华,困惑即问题,问题即课题,把课题的面纱揭下来,使课题研究平民化、民主化。现在我校每个教研组,每个年级组都有课题,如:初一年级的“如何完成老师留的作业”,初二“如何跟家长沟通”,高中“后进生政治学习动机的激发策略”,初高中“语文课前口语表达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等等。每位40岁以下教师或单独承担各级课题,或以教研组为组织来完成相应的子课题,现在没有课题的老师在我校几乎成了不可思议的另类老师,课题研究兴趣浓,积极性空前高涨。老师们一致认为搞好教科研是新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法宝。

四、加强科研的过程管理,向管理要效益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兴校之本,针对学校开展教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我们开展了“五个一”活动,即:(1)学期初制定一份课题研究阶段性计划。(2)每月开展一次教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