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长安新出隋大业九年《杜祐墓志》疏证 - 兼为梳理隋唐墓志所见京兆杜氏世系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01长安新出隋大业九年《杜祐墓志》疏证 - 兼为梳理隋唐墓志所见京兆杜氏世系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长安新出隋大业九年{:杜祜墓志>疏证续表葬年志主葬地17房分与世系“京兆杜陵人”。曾祖元志,祖参谟,父伦,五子硕、颢、额、颀、老老,堂弟述甫。按:《姓纂》列在京兆房,《新表》列在襄阳房,俱不载杜伦以下世系。子文章。大和七年(833)杜行方字友直长安按:此志杜公署衔为“天威军正将”,志云“嗣子文章,左清道率府”,李氏“迁窆于长安县龙首乡大和九年(835)杜公妻李氏长安故金夫之茔侧”,以与宝历元年《杜日荣墓志:》署衔“左清道率府率”,“葬于长安县龙首乡严祈村”,“男文璋,试家令寺丞”相推证,此杜公盖即杜日荣。“望京兆府,其先太原人也,别业潞中,系神农之苗,袭帝喾之裔。列祖预,为吏部尚书,南阳茂,为汉朝之名将,太保周,甫作魏代之贤人,唐朝鸿渐,丽藻洪播,传芳奕叶”。父崇望,二子宁、和。按:据《新表:》知杜鸿渐出濮阳房,则鸿渐之后尚有潞州一支。以“别业潞中”而葬于“府城西南”推之,葬地当在州治上党县。“其先京兆人”。曾祖希曾,祖尹,父宁,二弟愿、辇。潞州上党县开成元年(836)杜曼(今山西上党)开成二年(837)杜应洛阳万方数据18唐史论丛续表葬年志主葬地房分与世系曾祖希曾、祖尹、父宁、四从叔颐、兄愿、兄茹、从父弟思。开成二年(837)杜辇洛阳按:志云“濮阳郡男子杜辇”,盖系濮阳房。《姓纂》濮阳房有元揆子希彦(《新表》濮阳房作“希晏”)一支,未详即希曾同辈否。“京兆杜公(棕),早尚岐阳公开成五年(840)杜愫长女长安主”。曾祖佑、祖式方、父愫。按:《新表》列在襄阳房,《姓纂》列在京兆房。“京兆杜氏,其先唐中令正伦之后也”。曾祖损、祖戬、父羔(谥敬)、兄中立(真源公主驸马)。按:《新表>列在洹水房,所谓正伦之后,乃缘杜损祖志静出继叔正伦嗣襄阳公也。见《新唐书?杜正伦传》,《昌黎集》卷二六《杜兼墓志:》亦云:“杜氏自戴侯畿始分。戴侯之子恕为幽州刺史,今居京兆诸杜,其后也。其季宽,孝廉郎中。宽后三世曼,为河东太守,葬其父洹水,其后世皆从葬洹水之阳。及正伦为太宗宰相,犹封襄阳公。太宗始诏葬京兆。襄阳公无子,以兄正藏子志静后,遂嗣襄阳公。”而《姓纂>夺志静一代。又《新表》复于襄阳房下著录廷陵令杜羔,为杜佑孙、杜师损子,时代则稍晚于洹水房杜羔(3引。会昌二年(842)杜氏f李复元妻)洛阳万方数据长安新出隋大业九年<杜祜墓志>疏证19续表葬年志主葬地房分与世系“京兆杜陵人”。祖佑(志云“太保岐公第六孙”)、子恪。按:志云葬于“万年县洪原乡司马村先茔”,由此知杜佑一系族茔在杜陵一带。杜佑本传即云“京兆万年人”。《唐文粹》卷六成通四年(863)杜陟字迁长安八载权德舆撰《杜佑墓志>亦云“启手足于京师安仁里”而“返真宅于少陵原大墓”。《姓纂》系杜佑在京兆房,<新表>则系杜佑在襄阳房,且俱失载杜陟、杜恪。而濮阳房一系有杜祜孙、杜殷子陟字子迁者,盖《新表》俱窜乱耳。成通十四年定州无极县“其先晋当阳侯预之后裔”。祖(873)杜鸿字昭远(今河北无玉,父清(贞固先生),三子公制、极)公爽、公圮。缘本表除个别墓志出处特别加以说明者外,所列隋代墓志皆可据拙著《隋代墓志铭汇考》口31、唐代墓志皆可据日本学者气贺泽保规所编《新版唐代墓志所在总合目录》(增订版)检得图文所在Ⅲ],故不再一一注出。又其中的唐代墓志仍有笔者未能索读到的志文,亦只好舍略而不能纳人表中。大约有洛阳新出而石藏洛阳师院的垂拱元年《寿阳主簿杜奇墓志》、洛阳新出长安三年《杜崇观墓志》、天授三年《杜君及妻王氏墓志》、先天二年《杜嗣先及妻郑氏墓志》、系出京兆房本支的大中六年《杜颧墓志》等。而散见于唐人文集中的杜姓碑志文字,如杨炎撰《杜鹏举碑》(濮阳房)、颜真卿撰《杜济碑》(京兆房本支)、权德舆撰《杜佑墓志》(京兆房本支)、韩愈撰《杜兼墓志》(洹水万方数据唐史论丛房)等,笔者亦仅在表中给予相关提示或引证。惟分析表中数据,约有如下情形需要说明:1.忽略墓志出土的随机性和取材的抽样性,上表所得共计62例(隋代4例、唐代58例,且并非均为志主),而略以葬地等同于落籍地亦即其房分或旧望新贯之所在地的推理来归纳之,计有河南洛阳37例,京兆长安15例,京兆华原3例,潞州上党1例,潞州屯留1例,恒州石邑1例,相州安阳l例,相州相县1例,越州山阴l例,定州无极1例。在洛阳的37例中,合有京兆、襄阳、濮阳、洹水、安德五个著房分,而长安的15例则皆属京兆房,相州安阳的1例又当属洹水房。从知杜氏归葬地定于长安与洛阳者占绝大多数,而定于洛阳者更超出定于长安者成倍有余,且在开元以前定于洛阳者有22例,开元以后定于洛阳者有15例,由此又可见京兆杜氏在盛唐以前已渐渐支分脉离出京兆而迁居洛阳,其作为“关中郡姓”的首望似已趋于弱化并向东京洛阳转移。2.唐代杜姓墓志往往自命为京兆一系之所出,其实大多是祖述远宗,且多以汉晋之杜周、杜预标为京兆家族之渊源以显示其房支门户的清显有依,而较少详记彼时或因官或避乱而流寓某地的新著房分,以故本表谨据其归葬地而略定其郡望或徙居后的房支口51。又因此而其中更有不属于《姓纂》所列十四个房分和《新表》所列五个著房(实际还包括瓜瓞自北朝而入唐颇盛的京兆本支或称北朝支的杜如晦一系)m1的京兆华原、潞州上党、潞州屯留、恒州石邑、越州山阴、定州无极六个新见房支,特别是越州山阴一支的出现,似可说明晚唐大和间在江南的越州山阴乃有杜氏一支因官而定著于斯。回顾南朝梁末战乱中,晚渡江左的杜氏襄阳房支在战乱中遭遇重创竞至“杜氏一门覆矣”的史实∞7J,约三个世纪后,杜氏一脉或又在江南复兴矣。3.杜氏虽为中古著姓,“族茂中京”,然北魏以下以迄于隋,石刻文献中的杜姓墓志实在所见寥寥,除本文披露的新出隋代《杜韦占墓志》及另外三例见载于《隋代墓志铭汇考》中的盖非属于京兆主支的杜姓人物外,还有两例北魏杜姓墓志,一是正光五年《傅母宫大监杜法真墓志》(“黄如人也……殒于洛阳……窆于首阳之阴”【38|。按,“黄如”者,其地未可考也),二是永熙三年《昭玄沙门大统僧令杜法师墓志》(“法师缘姓杜,京兆人也……窆于芒山之阳”[393),两例杜氏似皆落籍于洛阳焉。另外,还可以找到几则南北朝时期的杜姓一族造像题记[加】,也可以略窥彼时杜姓族群的聚居侨兴之地大约已比较集中在以洛阳为中心的河南中西部,而东魏北齐所在的山东地区竟甚少见有杜姓造像乃至墓志等族人信息。又降及唐代,杜姓墓志从数量上看似有较大丰富于北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