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含答案)100(1)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练习题(含答案)100(1)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C. 小说贴近生活,贴近现实,世道在变,人心不古。作品构思巧妙,立意深远,揭示出在社会变革的大潮中,部分乡村的淳朴之风受到了冲击。

D. 小蒲河村村民看到原本赤贫的兜兜开始发家致富,心理失衡,表达了作者对渴望共同富裕而不得的村民们的同情。

(2) 请赏析文中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小说以“小蒲河村又恢复了祥和平静”结尾,有何作用? 【答案】 (1)D

(2)①选取典型景物,视听结合,烘托了兜兜夫妻高兴的心情;②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冒出嫩芽的蒲苇茎”象征着兜兜一家充满希望的美好生活;③呼应标题,与结尾对“蒲苇”的描写形成对比,凸显主题。

(3)①主题警醒:平淡中暗流涌动,揭露了社会变革中人性的丑陋;②情节留白:留有无限的回味空间,引发读者的想象与思考,意味深长;③艺术反讽:运用反语,强化了小说的讽刺效果。

【解析】【分析】(1)D项,“表达了作者对渴望共同富裕而不得的村民们的同情”错误,依据第六段“没良心的兜兜,跑回来空手套白狼赚咱们的钱来了……我可是给当了两瓢苞米的,算是喂了狼啦”“这下子村民们彻底愤怒了。全村空前一致地统一起来,要共同对付那个异类了”可知,村民不是“渴望共同富裕”,而是觉得兜兜回来赚钱致富是忘恩负义没良心,还有觉得兜兜能赚那么多钱是异类。故“渴望共同富裕而不得”错误;且作者“同情”村民也是错的。作者在最后五段描写的“小蒲河的夜晚充满了令人心悸的泼水声”“窗户大敞着像睁大的眼睛,玻璃上的窗花撕得乱七八糟的”等都可看出作者寓情于景,对村民行为的批评。故选D。

(2)作者选取“春水哗哗地”“河边的卵石和草地”“黄绿色的嫩芽”等典型景物,听觉和视觉相结合,写了兜兜和媳妇受到村人帮助后看到自家炊烟升起后的快乐景象,烘托了兜兜夫妻高兴的心情;同时,“春水哗哗地在身边流过”“干枯的蒲苇茎中已经冒出了黄绿色的嫩芽”,动态描写,写出了春景的生机蓬勃,用象征手法,象征着兜兜一家充满希望的美好生活;另外,“蒲苇茎已经冒出了黄绿色的嫩芽”呼应标题“蒲香永远流传”,与结尾处“被灌水的人们踩烂的蒲苇没来得及长起来,露着干枯的根”作对比,“蒲苇”的冒新芽和枯败作对比,有力地烘托了主题,突出社会变革中人性的丑陋。

(3) “小蒲河村又恢复了祥和平静”这句话是说小蒲河村又恢复撵走兜兜之前的祥和平静了,但是兜兜二人已被伤了心,村子里的人们是否就一定祥和呢?从第七段中拿走兜兜家摆在柳树下的水壶和簸箕、第十三、十四、十五段希望“河水暴涨冲垮那间房子,盼望着平地起炸雷炸塌那间房子,盼望着那块地面裂开一道缝再合上,让那间房子彻底消失”“全村在家的汉子们”和女人们都去兜兜家屋外挖沟、泼水、“玻璃上的窗花撕得乱七八糟的”这些丑陋行为和心理等情节可知,这个村回不了以前的“祥和宁静”了,故句子用反语手法,讽刺了村民丑陋的人性;暗喻表面平静的生活中其实暗流涌动,村子再难祥和;且这样的结尾在情节上留有空白和悬念,引发思考;启迪人们,在社会变革中也要坚守良善的主题。 故答案为:⑴D;

⑵①选取典型景物,视听结合,烘托了兜兜夫妻高兴的心情;②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冒出嫩芽的蒲苇茎”象征着兜兜一家充满希望的美好生活;③呼应标题,与结尾对“蒲苇”的

描写形成对比,凸显主题。

⑶①主题警醒:平淡中暗流涌动,揭露了社会变革中人性的丑陋;②情节留白:留有无限的回味空间,引发读者的想象与思考,意味深长;③艺术反讽:运用反语,强化了小说的讽刺效果。

【点评】⑴此题考查分析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涉及情节作用、形象特征、主旨把握、手法运用等方面。此类题要求学生全面把握文章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的基础,明了各个选项的设题角度,仔细辨别,判定正误。一般错误的选项的命题都会有明显的漏洞,或文意、或手法。要仔细阅读文章找到这些问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语句赏析的角度一定要知道,有修辞(比喻、拟人、夸张、反问、设问、排比等)、词语(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等)、描写方法(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句式、手法、内容、情感等。不管从哪个角度,都要会结合语境作正确的赏析。

⑶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小说的结尾,可从文中重要情节的角度分析思考,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情节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二.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关系。一般情节在开头,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或者埋下伏笔;在中间,承上启下;情在结尾处,上照应前文。三.情节与小说环境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四.情节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者揭示主旨。解答本题可从情节、人物、主题这三个方面着手分析。学生探究解答时要先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述说理由,理由分析要基于原文内容。

8.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冬牧场(节选)

李娟

①我刚进入这片荒野的时候,每天下午干完自己的活,趁天气好,总会一个人出去走很远很远。我曾以我们的黑色沙窝子为中心,朝着四面八方各走过好几公里。每当我穿过一片旷野,爬上旷野尽头最高的沙丘,看到的仍是另一片旷野,以及这旷野尽头的另一道沙梁,无穷无尽。﹣﹣当我又一次爬上一个高处,多么希望能突然看到远处的人居炊烟啊!可什么也没有,连一个骑马而来的影子都没有。天空永远严丝合缝地扣在大地上,深蓝,单调,一成不变。黄昏斜阳横扫,草地异常放光。那时最美的草是一种纤细的白草,一根一根笔直地立在暮色中,通体明亮。它们的黑暗全给了它们的阴影。它们的阴影长长地拖往东方,像鱼汛时节的鱼群一样整齐有序地行进在大地上,力量深沉。

②走了很久很久,很静很静。一回头,我们的羊群陡然出现在身后几十米远处(刚到的头几天,无人管理羊群,任它们自己在附近移动),默默埋首大地,啃食枯草。这么安静。记得不久之前身后还是一片空茫的。它们是从哪里出现的?它们为何要如此耐心地、小心地靠近我?我这样一个软弱单薄的人,有什么可依赖的呢?

③我试着打听过我们待的这个地方叫什么地名,但这么简单的问题,略懂汉语的居麻①却怎么也领会不了。于是直到现在我都没弄清自己到底在茫茫大地的哪一个角落度过了一整个冬天……只知道那里位于阿克哈拉的西南方向,行程不到两百公里,骑马三天,紧挨着

杜热乡的牧地,地势东高西低。据我的初步调查,这一带能串门的邻居(骑马路程在一日之内)有二十来户,每户人口很少有超过四个人的。共十来块牧地,每块牧地面积在两万至三万亩之间。大致算下来,每平方公里不到二分之一个人(后来我从牧畜局查了一下有关数据。密度比这个还小,整个富蕴县的冬季牧场,每平方公里不到四分之一个人)。 ④放下茶碗,起身告辞的人,门一打开,投入寒冷与广阔;门一合上,就传来了他的歌声。就连我,每当走出地窝子不到三步远,也总忍不住放声唱歌呢!大约因为,一进入荒野,当你微弱得只剩呼吸时,感到什么也无法填满眼前的空旷与阔大时,就只好唱起歌来,只好用歌声去放大自己的气息,用歌声去占据广阔的安静。

⑤加玛②一直戴着一对廉价又粗糙的红色假水钻的耳环,才开始我觉得俗气极了。很快却发现,它们的红色和它们的亮闪闪在这荒野中简直如同另外的太阳和月亮那样光华动人!另外她还有一枚镶有粉红色碧玺的银戒指,这个可是货真价实的值钱货,便更显得她双手的一举一动都美好又矜持。

⑥我还见过许多年迈的、辛劳一生的哈萨克妇人,她们枯老而扭曲的双手上戴满硕大耀眼的宝石戒指,这些夸张的饰物令她们黯淡的生命充满尊严,闪耀着她们朴素一生里全部的荣耀与傲慢。

⑦有一天加玛在一件旧衣服的口袋深处摸到了一枚假金戒指。当时已经挤得皱皱巴巴,拧成一团了。居麻把它掰直了,再套在一根细铁棍上敲敲砸砸一番,使之恢复了原状。为表示友谊,加玛把它送给了我。我非常喜欢,因为它看上去和真的金子一模一样。若是以前,我是说什么也不会把这样的假东西戴在手上的。可如今,在荒野深处这个俭朴甚至寒碜的家庭里,在仅具备最基本日常用具的生活里,在空无一物的天地间,它是我唯一的修饰,是我莫大的安慰。它提醒自己是女性,并且是有希望和热情的……每当我赶着小牛向荒野深处走去,总是忍不住不时用右手去抚摸左手的手指,好像那枚戒指是我身体上唯一的触角,唯一的秉持,唯一的开启之处。在蓝天下,它总是那么明亮而意味深长。 ⑧十二月初,每隔两天,就会有南迁的披红挂彩的驼队和羊群遥远地经过我们的牧地。我和加玛高高站在沙丘上,长时间目送他们远去,默数他们的骆驼数量,判断他们的财富。什么也不为,什么也不说。他们的行进真是骄傲又孤独。在荒野中他们最倔犟。 ⑨有一天早茶后,加玛唤我出去,我一看,又一支队伍经过西面的荒野向南慢慢行进着。但是加玛又提醒我:“看,没有马。”仔细一看,果然,队伍里只有一个人步行牵着驼队,同时还兼顾赶羊。看来看去再也没有别人了。比起之前几支又是摩托车又是座饰华美的马匹的队伍,可真寒碜啊。加玛判断道:没有马是因为他家昨夜驻扎时,马跑散了;只有一个人前进是因为其他人都找马去了。

⑩无论如何,那情景让人看了很是辛酸。这是荒野,什么样的挫折都得接受,什么样的灾难都得吞咽。

【注释】居麻和加玛夫妻是冬牧场的哈萨克族牧民,作者在冬牧场时住在他们家。 (1)请赏析选文第①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2)选文第⑥段中划线字“荣耀和傲慢”的含义是?

(3)文章多次描写戒指,请结合第⑦段的“明亮而意味深长”,分析作者赋予戒指的情感。

(4)下列对作者的荒野体验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文开头部分细腻地书写了作者独自行走在荒野时内心的孤寂、无助之感,写出了人与自然的力量悬殊,人在自然面前渺小而卑微。

B.第③段写到作者打听所在地的地名和调查这里的人数,侧面写出了荒野的偏僻荒芜,同时隐含作者对牧场孤寂生活的不适和担忧。

C.选文中草原的歌声和妇女的戒指,与荒野的单调孤寂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抹荒野亮色中,有作者对这种乐观热情生活态度的礼赞。

D.文章最后作者看到一群跑散了马的队伍时的“心酸”,既有作者对荒野生活艰辛和不易的感叹,也饱含着对当地牧民不幸遭遇的同情。 (5)请根据第④⑤段,赏析本文语言特点。

【答案】 (1)视觉描写和比喻、化静为动等手法相结合,写出草的坚韧直立和深沉的生命力。与第一段牧场周围的荒凉广阔单调作对比,显出草的渺小纤细,又突出了恶劣环境中生命的坚韧和苍凉。引出下文,赞美荒凉牧区中渺小却富有坚韧生命力的人们。 (2)在广阔苍凉单调环境中傲视困难,坚韧生活的凭证和荣耀,是生命的尊严。 (3)能体现幽深苍凉牧场的女子们美好又矜持的女性美;显出黯淡生命中的希望、热情和尊严,是傲视恶劣环境的生命荣耀;见证着美好的友谊。 (4)A

(5)词语使用上,颜色词、形容词、动词结合,展现人们淳朴和坚韧的特点;句式和修辞上,对比反复、比喻等修辞和整句、长短句结合富有表现力;风格上,口语化,通俗易懂,与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相结合,突出地方特色和人性的美好。

【解析】【分析】(1)划线句用视觉描写“纤细”“白草”“一根一根笔直地立在暮色中”和比喻手法“阴影长长地拖往东方,像鱼汛时节的鱼群一样整齐有序地行进在大地上”,化静为动,写出草的坚韧直立和深沉的生命力。与第一段前文“穿过一片旷野,爬上旷野尽头最高的沙丘,看到的仍是另一片旷野,以及这旷野尽头的另一道沙梁,无穷无尽”“可什么也没有,连一个骑马而来的影子都没有。天空永远严丝合缝地扣在大地上,深蓝,单调,一成不变”中牧场周围的荒凉广阔单调的牧场作对比,既显出草的渺小纤细,又突出了恶劣环境中生命的坚韧和苍凉。引出后文写广阔荒凉牧区中渺小而富有坚韧生命力的人们。 (2)依据第六段“她们枯老而扭曲的双手上戴满硕大耀眼的宝石戒指,这些夸张的饰物令她们黯淡的生命充满尊严,闪耀着她们朴素一生里全部的荣耀与傲慢”可知,那些年迈又辛劳一生的哈萨克妇人,身体苍老、生命枯老,因为这些夸张而耀眼的饰物而显得有了更耀眼的生命力,这生命力是他们在广阔苍凉单调环境中傲视困难,坚韧生活的凭证和荣耀。 (3)先筛选描写戒指的段落,第⑤段“她还有一枚镶有粉红色碧玺的银戒指,这个可是货真价实的值钱货,便更显得她双手的一举一动都美好又矜持”、第⑥段“她们枯老而扭曲的双手上戴满硕大耀眼的宝石戒指,这些夸张的饰物令她们黯淡的生命充满尊严,闪耀着她们朴素一生里全部的荣耀与傲慢”、第⑦段“当时已经挤得皱皱巴巴,拧成一团了。居麻把它掰直了,再套在一根细铁棍上敲敲砸砸一番,使之恢复了原状”“为表示友谊,加玛把它送给了我。我非常喜欢……在荒野深处这个俭朴甚至寒碜的家庭里,在仅具备最基本日常用具的生活里,在空无一物的天地间,它是我唯一的修饰,是我莫大的安慰。它提醒自己是女性,并且是有希望和热情的”“每当我赶着小牛向荒野深处走去,总是忍不住不时用右手去抚摸左手的手指,好像那枚戒指是我身体上唯一的触角,唯一的秉持,唯一的开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