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8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三语文试题 含答案 精品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河南省天一大联考2018届高三上学期阶段性测试三语文试题 含答案 精品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纸币制、关税自主等做专题讲座,在各大报刊发表论文,声名鹊起,并使中央大学经济系以联系实际而著称,大盛时誉。

财政学是朱偰的专业,在文学艺术和文物考察方面,他拥有广阔的舞台。在文学创作方面,朱偰先后有几部游记作品出版。《行云流水》等四部游记作品,写山川名胜,展人文底蕴,被誉为“新徐霞客游记”。

1935年6月,朱偰听闻北京的形势危急,开始对北京的城市规划、宫殿苑囿、寺庙陵寝进行研究,并于当年夏天返回北京,实地测量摄影,摄影五百余幅,完成了《元大都宫殿图考》《明清两代宫苑建置沿革图考》《北京宫阙图说》三部专著,为后人留下珍贵的资料。

在抗战大时代,朱偰写了大量的诗文,以诗记录中日之间的战事。战火毁掉了他精心准备的《中国货币问题初稿》,但他无暇悲伤。报刊上不断出现他抨击日寇侵略、研究战时经济的文章。1955年3月,朱偰被任命为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主管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

第二年8月,朱偰接到紧急报告,许多人在城南拆毁明代的古城墙。朱偰心急如焚,立刻赶到毁城现场。高高耸立的古城墙,成为一堆瓦砾废墟,已经拆到了中华门城堡附近。著名的石头城遗址被拆得面目全非,幸好最有代表性的地段鬼脸城还未拆除。

令朱偰感到痛心疾首的是,把古石头城上拆下的条石,敲成小石子用来铺路。东吴和南朝的遗迹,南京最古老的一段城墙,顿时灰飞烟灭。焦急万分的他,赶到南京市政府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坚持要保护鬼脸城。他四处奔走,联合社会各界共同呼吁,并电告文化部。

9月23日,朱偰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南京市城建部门不应该任意拆除城墙》一文。这篇文章被《光明日报》转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朱偰为了保护南京城墙,对南京方面的批评,成为他被打为“右派”的祸根。1959年,被打入另册的朱偰,被派到出版社当编辑,并时常被发配到农场,进行割麦子、拉板车、垒猪圈等重体力劳动。在生命的低谷之中,他精神是高扬的,以历史人物为素材,写了一些作品。1966年八九月间,朱偰遭遇连续抄家。抄家之后是无休止的批斗。1968年7月15日,不堪忍受的朱偰以决绝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朱偰去世10年后,南京图书馆为他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终生至交刘海粟送来挽联:“真理长存,铁骨丹心昭百世;是非论定,文章经济耀千秋。”

(摘编自《名人传记》)

相关链接:

①在比较中国长安、洛阳、金陵、北京四大古都之后,朱偰说:“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摘自《朱偰:用生命守护南京明城墙》)

朱偰之子朱元曙在《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一文中说:“父亲把南京的文物古迹融入自己的生命,也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南京的文物古迹,他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吞吐千古的伟业。”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朱偰幼时一直生活在江南,六岁时父亲朱希祖从日本留学归来,任职于北京大学,朱偰便随着父母定居北京。

B.朱偰在北大期间,受到了新文化运动中科学、民主精神的有益影响,同时,北大自由的学术氛围也为他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C.朱偰学的专业虽然是财政学,但在其他领域也有建树,他曾创作出被誉为“新徐霞客游记”的《行云流水》等四部游记作品。

D.当听闻北京形势危急,朱偰便投入到对北京城市、宫殿等的研究之中,从中可以看出他身上具有强烈的爱国热忱和历史责任感。

8.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传记题目颇具诗意,不仅增强了传记的文学色彩,而且还有暗示文章主旨的作用,体现了对朱偰的追忆,并对他生前不被理解、遭遇悲惨深感不平。

B.朱偰之所以能成为中央大学经济系最年轻的教授,主要得益于他在北大时师从周鲠生、高一涵、马寅初等著名学者以及留学德国,获得了博士学位。

C.朱偰通过将金陵与长安、洛阳、北京做对比,使人们认识到了金陵在文学、历史、民族精神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价值,从而改变了人们对金陵古都的传统看法。

D.抗战时期,朱偰积极投入到抗日救国行动中,他以诗文为刀枪,对日寇的侵略不断抨击,连《中国货币问题初稿》不幸毁于战火,他也没顾上悲伤。

E.朱偰为了保护南京的明代古城墙,四处奔走呼吁,遭到损坏的城墙虽然得以保存,他却因此被打成“右派”,最终在非人的折磨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9.“真理长存,铁骨丹心昭百世;是非论定,文章经济耀千秋”是对朱偰一生最好的总结,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对这副挽联内涵的理解。(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彪之字叔武。年二十,须鬓皓白。从伯导谓曰:“选官欲以汝为尚书郎,汝幸可作诸王..

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计,自当任之于时,至于超迁,是所不愿。”遂为郎。累迁尚书左丞、廷尉。时永嘉太守谢毅。赦后杀郡人周矫,矫从兄球诣州诉冤。扬州刺史殷浩遣从事疏收毅,付廷尉。彪之以球为狱主,身无王爵,非廷尉所料,不肯受。穆帝发诏令受之。彪之又上疏执据。时当南郊,简文帝为抚军,访彪之应有赦不。答曰:“郊祀往往有赦,愚意..尝谓非宜。黎庶不达其意,将谓效祀必赦,至此时,凶愚之辈复生心于侥幸矣。”遂从之。转吏部尚书。简文有命用秣陵令曲安远补句容令,殿中侍御史奚郎补湘东郡。彪之执不从,曰:“殿下昔用安远,谈者纷然。句容近畿,岂可处卜术之人无才用者邪。湘东虽复远小,所用.

未有朗比,谈者谓颇兼卜术得进。殿下若超用寒悴,当充人才可拔。朗等凡器,实未足充此选。”既而长安人雷弱儿等诈云杀苻健,请兵应接。时殷浩镇寿阳,便进据洛。属彪之疾归,上简文帝笺,陈弱儿等容有诈伪,浩未应轻进。寻而弱儿果诈,浩大败。简文笑谓彪之曰:“果如君言,君谋无遗策,张、陈何以过之。”后以彪之为会稽内史。居郡八年,豪右敛迹,亡户归者三万余口。桓温下镇姑孰,威势震主,四方修敬,皆遣上佐、纲纪。彪之独曰:“大司马诚为富贵,朝廷既有宰相,动静之宜自当谘禀。修敬若遣纲纪,致贡天子复何以过之!”竟不遣。温以山阴县折布米不时毕郡不弹纠上免彪之彪之去郡郡见罪谪未上州台者皆原散之会赦左降谪为尚书以年老,上疏乞骸骨,诏不许。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 ...

(节选自《晋书·王彪之传》)

【注】①恒温,东晋权臣,曾独揽朝政十余年,有意夺取帝位。②纲纪:文中指公府及

州郡的主簿。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温以山阴县折布米不时/毕郡不弹纠/上免彪之/彪之去郡/郡见罪谪未上/州台者

皆原散之/会赦/左降谪为尚书/

B.温以山阴县折布米不时毕/郡不弹纠/上免彪之/彪之去郡/郡见罪谪未上州台者/

皆原散之/会赦/左降谪为尚书/

C.温以山阴县折布米不时毕/郡不弹纠/上免彪之/彪之去郡/郡见罪谪未上/州台者

皆原散之/会赦/左降谪为尚书/

D.温以山阴县折布米不时/毕郡不弹纠/上免彪之/彪之去郡/郡见罪谪未上州台者/

皆原散之/会赦/左降谪为尚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选官,指主管栓选的官员。古代选官制度大致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

段。

B.郊祀是中国古代君王祭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南郊祭地、北郊祭天的说法。 C.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为畿,如“畿辅”“京畿”,后也泛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文中

为“京城”。

D.乞骸骨,指古代官吏自请退职,意谓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与“致仕”意思相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 )(3分)

A.王彪之不重职位,坚守原则。他不把官职高低放在心上,不已破格提拔为愿望;在廷

尉任上,对周矫一案,他坚持按规定办事。

B.王彪之积极进言,意见中肯。简文帝任抚军时,借祭祀大赦天下,彪之陈述其弊端;

在句容令、湘东郡守人选上,他从当时舆论出发,提出自己的看法。

C.王彪之善于谋略,慧眼识计。雷弱儿等用奸计诱骗晋朝出兵,彪之看出他们的诡计,

上书告知简文帝,后果如其所言,他得到了皇帝极高的评价。

D.王彪之一心为国,不畏权势。任职会稽郡期间,抑制豪门大族,使先前逃亡的人大量

返回;面对大司马恒温,只有他不肯曲意逢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八归·湘中送胡德华

姜夔

芳莲坠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无端抱影销魂处,还见篠墙萤暗,藓阶蛩切。

(1)殿下若超用寒悴,当充人才可拔。朗等凡器,实未足充此选。

(2)桓温下镇姑孰,威势震主,四方修敬,皆遣上佐、纲纪。

送客重寻西去路,问水面琵琶谁拨?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鴂。

长恨相从未款,而今何事,又对西风离别?渚寒烟淡,棹移人远,飘渺行舟如叶。想文

君望久,倚竹愁生步罗袜。归来后,翠尊双饮,下了珠帘,玲珑闲看月。

【注】①篠墙:竹篱院墙。②蛩:蟋蟀。③啼鴂(jué):杜鹃鸟。④文君:西汉司马相如

妻卓文君,借指友人的妻室。⑤玲珑:皎洁、晶莹。

14.下列对这首词上阙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开头着重描写了初秋寂寞萧条的庭院景色,莲花脱落了粉色的花瓣,梧桐树吹下带绿

的叶子。

B.“暗雨乍歇”写天气突然转晴,暗示人物心情也随之好转,“还见”则透露出词人的惊

喜之感。

C.莲花、梧桐、萤虫、蟋蟀,词人从植物写到动物,从视觉写到听觉,营造了一种冷清

凄迷的氛围。

D.“送客”句表明所写场景由庭院移至水边,“西去”指客行方向,“重寻”表明在此送

行不止一次。

E.上阙最后三句声情激越,意境雄浑壮阔,词人借杜鹃鸣声来衬托与友人的离别之情,

极为沉痛感人。

15.词的下阙主要使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概括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5分)

(1)古人写诗常用典故,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

“ ? ”借“雁足传书”的故事,为全诗笼上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