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2.小脑。 小脑位于 脑干 背侧, 大脑 的后下方。

小脑主要负责人体动作的 协调性 。如维持身体姿势的平衡,协调各种运动。 小脑损伤,会使人 站立不稳 、 行走摇晃 、 不能完成灵巧的动作 。

3.脑干。 在大脑的下面,主要控制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的运动。

(七)、脊髓的结构和功能

1.脊髓是 脑干的延续 ,位于脊柱的椎管内,呈扁圆柱形。脊髓中有许多神经元,形成许多神经中枢。 2.脊髓是中枢神经的 低级部分 ,主要有传导 和 反射 两个方面的功能。

3.脊髓中的许多神经中枢,可以独立完成一些反射活动。但这些低级反射中枢一般受到大脑的控制。

(八)、反射

1.对高温物体的刺激,手迅速缩回是一种应答性的反应。这种应答性的反应叫 反射 。 2.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身体各项生理活动的 基本方式 。 3.反射活动包括对信息的 接受 、 传导 、 处理 。 4.产生反射的过程。

当手碰到高温物体时,首先通过 感受器感觉高温,产生信息,以神经冲动的形式,经过 传入神经 传导进入 神经中枢 (在脊髓中),再通过 传出神经 传达到 效应器 ,产生反应,手立即缩回。

产生反射活动的这样的结构叫 反射弧 。

5.反射弧结构的五个部分。如图:

感受器 、 传入神经 、 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 。 任何反射活动都要通过 反射弧 才能实现。 (九)、神经中枢

1.神经中枢是由一些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聚在一起的,成为专门调节人体某一生理活动的神经细胞群。

2.脊髓中是一些低级的神经中枢,可完成一些基本的反射活动,如 缩手反射 、 膝跳反射 、 排尿反射 、 排便反射 。低级反射中枢一般受大脑的控制。

3.高级神经中枢一般在脑中。

4.膝跳反射的反射弧是 肌腱中的感受器→ 传入神经 → 脊髓中的神经中枢 → 传出神经 → 效应器产生效果 小腿反弹。

膝跳反射可用来检查一个人的 神经系统 功能是否 正常 。

第四节 动物的行为

1、动物先天性行为都是动物 与生俱来 、 有固定模式 的行为;它们受 遗传的控制 ,遗传固定下来的行为,对个体和种族的生存有重要意义。这种行为是一种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即可完成。

动物的先天性行为是一种低级的 反射 活动

我们把动物与生俱来的行为称为 先天性行为 ,也叫 本能 。

2.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是 个体 在生活过程中 逐步形成 的,是 通过学习 获得的行为方式。学习过程需要 大脑皮层 的参与。

第 - 13 - 页 共 17 页

动物的后天学习行为是 适应环境 的一种 重要反应方式 。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都是动物对生存环境的适应 ,是具有 适应意义 的活动。

3.人的后天学习行为 更为复杂 。动物只对具体的刺激作出反应,而人能对抽象的语言、文字的刺激作出反应,这是动物所不具备的。

【人的学习行为与动物的学习行为相比较有什么不同?】

(答案:人类除了对环境中声、光、味等具体刺激作出反应,还能以抽象的语言文字代替具体的刺激引起反射。)

4.非条件反射 是人和动物生来就有的 先天性反射 ,是 遗传的行为 。非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生下来就存在的, 反射弧 比较固定。

5.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生物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后天性反射 , 反射弧 不固定,可因条件改变而消退。

条件反射是 大脑皮层 的重要功能。需大脑皮层参与。

五、恒定的体温

1.人的体温也保持恒定,保持在 37℃ 左右。

2.恒温动物的体温不是 绝对不变 的。恒温是相对的,温度的变化幅度变化不大,在 一定限度 内几乎与外界温度无直接关系。

3. 测量体温的部位:直肠、口腔、腋窝,其中直肠内的温度最接近人体内部的温度

人的体温不是一个固定值。 (一)产热与散热的平衡

1.恒温动物和人类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 产热 和 散热 这两个生理过程 保持动态平衡 的结果。

2.产热。

(1)在 安静 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 内脏 。 (2)在运动时,产生的热量主要来自骨骼肌。

寒冷时, 骨骼肌颤抖 ,能使热量 成倍增加 。

(3)精神活动和进食活动也能 影响产热 。(例如寒冷时,想到冰冷的环境,会觉得更冷,使人“发抖”,促使骨骼肌产生更多热)

3.散热。

(1)散热有 直接散热 和 蒸发散热 两种方式。

(2)直接散热就是通过热传递散热,散热的多少决定于皮肤温度与外界温度的 温度差 。温度差越大,散热越多。

皮肤的温度 又可通过血管中的 血流量 来控制。

A、 在低温环境中,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皮肤温度下降,散热量减少 B、 在高温环境中,血管舒张,皮肤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上升,散热量增加

(3)常温下,皮肤汗液的蒸发散热 比较少 。

当外界温度等于或超过体温时,直接散热不能发挥作用,汗液蒸发成了主要的散热方式 。【人体是如何调节体温的?

(答案:人体之所以能够维持稳定的体温,是因为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脑干(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来调节和控制。当外界的气温低于人体正常体温时,血液温度降至低于37℃,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战栗和使皮肤的血管收缩以减少失热,

第 - 14 - 页 共 17 页

血温增高回到正常的血温;当外界的气温高于人体正常体温时,血液温度升至高于37℃,刺激下丘脑中的热受体,通过增加汗液的分泌及使皮肤的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血温降低回到正常的血温。】

4.中暑。

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不能及时地发挥体温调节功能,或因过高的环境温度超过了体温调节的最大限度, 产热多 ,而 散热困难 ,会出现中暑现象。 (二)、体温受脑控制

1.人体内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是通过 脑干中的体温调节中枢 来调节和控制的。

2.在不同的环境中人的姿势和行为,保温或降温的措施(如增、减衣服),也能调节体温。

第四章 电路探秘 第一节电路图

组成: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

电路 开路(断路):某处断开电路中没有电流的电路。

状态

通路(闭合电路):电路中有电流的电路。

短路:不经过用电器,直接用导线把电源两极连接起来——电源短路 (另外,还有一种短路,叫用电器短路。)

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第二节电流的测量

1. 电流的形成原因:电荷的定向移动。

2.电流方向的规定: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

(金属导体中实际移动的是带负电的自由电子,此时电路中的电流方向与电荷的实际移动的方向相反。) 3.电流强度简称电流,用符号I来表示,电流的单位:安培 4.电流表的符号

使用方法为 (1)、使用前应先检查指针是否指零。用试触法确定量程。 (2)、必须把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 (3)、使电流从标有“+”接线柱流入电流表,从标有“-”的接线柱流出电流表。 (4)、绝对不允许把电流表直接接到电源的两极。 (5)、被测电流的大小不能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第三节 物质的导电性

一、导体: 容易导电的物质。如: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食盐水。

二、绝缘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质。如:橡胶、玻璃、瓷、塑料、干木头、油和干燥的空气等。 三、半导体

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一类物质。半导体材料:硅、锗。

金属导体导电的原因是 :内部存在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

原因 绝缘体不导电的原因是:内部几乎不存在自由电荷。 四、电阻 1、电阻是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

第 - 15 - 页 共 17 页

2、电阻用字母R表示,电阻的单位:欧姆,简称:欧,符号:Ω 3、

电阻 的符号:

第四节 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1.导体电阻与长度的关系:粗细相同、材料相同的导体,越长,电阻越大 2.导体电阻与粗细的关系:长度、材料相同的导体,越粗,电阻越小。 3.导体电阻与材料的关系—长度、粗细相同,但材料不同的导体电阻不同 4.与温度的关系—一般导体的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第五节 变阻器的使用

一.滑动变阻器

1.原理:改变电阻线在电路中的长度,从而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

2.构造:3、结构示意图:

3.电路符号:

4.使用:上、下各有一个接线柱接入电路中。 5.注意:①通过变阻器电流不能超过其最大值 ②使用前应将电阻调到最大

③用滑动变阻器改变哪个用电器的电流,就跟哪个用电器串联。

第6节 电压的测量

一.电压

1.作用:电压使电路中形成电流 2.获得: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3.符号:U

4.单位:国际单位:伏特,简称伏,符号V 常用单位:kV、mV、μV

换算关系:1kV = 1000V 1V = 1000 mV 1mV = 1000μV 5.重要的电压值:

① 一节干电池的电压U=1.5V ② 家庭电路的电压U=220V

③ 对人体的安全电压是U不高于36V 二.电压的测量

1. 测量工具:电压表 2.电路符号:

3.电压表的示数: 量程 每大格 每小格 3V 1V 0.1V 15V 5V 0.5V 4.使用规则:

① 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 ② “+”、“-”接线柱接法要正确。

③ 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最大测量值。

第 - 16 - 页 共 17 页

④ 电压表可以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测出的是电源的电压。

第7节 电流、电压、电阻

1.实验: (1)、保持 电阻 不变,改变电压 ,研究 电流与电压 之间的关系; (2)、保持 电压 不变,改变电阻 ,研究电流与电阻 之间的关系。 2.欧姆定律

当导体的电阻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时,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数学表达式:I=U/R

第八节 串、并联电路的特点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神经调节

电流 I=I1=I2 I=I1+I2 电压 U总=U1+U2 U总=U1=U2 大脑

小脑 脑 脑干

中枢神经系统

脊髓

神经系统的组成 周围神经系统 脑神经

植物性神经

结构基础

细胞体 树突

突起

轴突

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脊神经

结构

基本单位——神经元

概念:动物(包括人)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内部

的各种刺激所作出的应答性反应。 基本方式:反射

概念: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

神经结构: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

组成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效应器

第 - 17 - 页 共 17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