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校本课程教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小学古诗校本课程教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鹿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诗文中的生字。背诵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初步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体会

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柴”的读音是“zhài”,鹿柴是地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古

诗《鹿柴》。王维,唐代山水诗人的代表之一,他还是画家、音乐家。他的诗以写山水为主,画面感强,对声音敏感是他的诗的特点。《鹿柴》是王维的《辋川集》20首中的一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鹿(l))柴返(f3n)景复(f))照青苔(t2i) 2.检查自读情况。 3.教师范读。

(三)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2)读整个诗句,说说“但、闻”的意思。 但——只闻——听见。

(3)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与第一句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2)理解两个分句的意思。

说说“返景”的意思。“复”的意思。 返景——阳光斜射进深林。复——又,再。 (3)读全句,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3.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4.这首诗,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境? (四)指导朗读 (五)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古诗。

3.学习了这首诗,请你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它表现了一个怎样的意

境?

《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以《寻隐者不遇》为例,学习并初步运用读懂古诗的一种方法——把“话”变成“画”。

3.训练学生把对语言文字的抽象思维变成生动画面的形象思维。 4.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指导学法

(一)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寻隐者不遇》。 2.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字、词、句。 3.逐字逐词逐句弄懂诗的字面意思。(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的方法,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4.指名说说这首诗的字面意思。 (二)提问题、想诗境。

以“松下问童子”这一句为例。

1.就诗句逐字逐词提出问题。(可以提“什么样”、“怎么样”的问题。) (1)什么样的松树下面? (2)谁怎么样问童子? (3)问什么?

2.根据所提问题想象画面并用语言描述出来。 鼓励求异思维,说说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 (三)悟诗情,咏诗句。

1.根据你所描述的画面,体会诗人当时是怎样的感情。(同学讨论,板书:兴奋)

2.根据你所体会的感情,吟诵诗句。 三、总结学法

出示复合遮挡的文字投影片,师生一起总结归纳学法。 四、迁移巩固学法

在教师适当的点拨下,运用学法学习古诗后三句。 (一)抓字眼、明诗意。 (二)提问题、想诗境。

学生针对诗中字词提“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三)悟诗情,咏诗句。 五、配乐吟诵。

教师播放古曲,学生配乐吟诗,从而进入到广阔而幽深的山中境界,体会诗人羡慕隐者这种与世隔绝,甘与大自然为伍,自得其乐的采药生活和神往之情。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这首古诗。

2、理解诗文意思,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诵古诗

(背景屏幕出示“古诗”)让学生读读屏幕上的字。背背喜欢的古诗。 二、介绍诗人及写作背景。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优秀的古诗作品,写出这些古诗的作者我们把他们叫作(“诗人”)。咱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诗人。 屏幕演示:出现李白像,让学生介绍一下对李白的了解。

师(介绍了作者写诗的背景):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写的。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

三、从图画意境进入古诗

1、课件演示:看,这是什么时候,李白在干什么? 2、揭示诗题

3、齐读课题。知道这首诗吗?自由读诗。 四、认读生字

读字正音

⑴ 指名读古诗

⑵ 在书圏出本课生字,边圈边读

⑶ 同位互相检查,互读互听。(出示课件) 五、学习诗文 1、体会诗意

⑴ 指名读古诗

⑵ “这首诗讲的是什么意思呢?”小组讨论交流,不懂的地方互相问一问

⑶ 小组比赛,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们是从哪些

词语中看出来的

相机理解“尽”、“孤”、“独”、“闲”、“只有” ⑷ 提出不懂的地方 2、入境朗诵

⑴ 学生自由练读

⑵ 指名读,大家评议,教师针对指导

导情:想一想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如果你离开了爸爸妈妈,十分想

念他们,却无法相见,你的心情怎样? ⑶ 师范读,配乐读 ⑷ 学生练读,朗诵

《游子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古诗,熟背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与韵味。

2、理解古诗的含义,着重理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这句诗所蕴涵的深义和喻义。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能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

4、体会作者孟郊所表达的思母情怀;并能用思想和行动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教学过程:

一、阅读图片,情感铺垫——(5-6分)

一边听音乐,一边认真地阅读《母子图》,你从图画中看出了什么?(学生反馈,教师点评)

师述:看到这样一幅动人的“母子图”,你就会想怎样的一首诗? (引出——《游子吟》、作者:孟郊,唐朝诗人。)

师述:孟郊——唐朝著名诗人,很早时候就失去了自己的父亲,与自己的母亲相依为命,自己从小刻苦攻读,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可是多次落榜,只到四十多岁才中进士,当了一名县官。这首诗就是孟郊当了县官了之后,回忆往事,思绪万千时候写就的。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古诗。 二、节奏朗读,引入情感——(5分)

出示本诗,指导朗读,初步导出学生的感情。(用反复诵读的方式来激动学生的情感)

(1)请学生来朗诵。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2)让听的学生说出她读出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来?

(预案:深情的、语气先缓慢再强烈升高、有一种母爱的伟大与对母亲的关怀的感觉……)

(3)带全体同学朗读,全体学生齐读、朗诵,也同样来读出这样一种感情来。

三、理解诗意,挥发情感——(7分)

再读一读古诗,你说说有哪些意思不明白的。

(自由读,可以小组讨论;也可以直接向参考书寻求答案)

(1)、你认为在这首诗中,哪几句是比较容易理解的?(1-4句)说说你的理解,并告诉老师你是借助什么来理解的?

(借助:参考资料、图画、想象、以前的旧知识……) (2)、最后一句话最难以理解。 方法:

A、先来读一读。

B、这句话描述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