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管理研究--基于民生银行的案例研究毕业论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四 文章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管理研究--基于民生银行的案例研究毕业论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的信用评分机制--小企业信用评分(Small Business: Credit Scoring),这一方法是从第三方获取申请贷款的小企业的信用信息,加上银行自身从收集的少量信息或贷款申请书中的信息,代入基于历史数据和现代数理统计理论建立的模型中,分析评估贷款申请者的信用风险,预测贷款未来表现,做出贷款决策的一种信用风险度量技术。小企业信用信息来自贷款申请书或银行及第三方机构的调查积累。在信用评分模型的设计、开发阶段,需要利用大量的历史数据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影响贷款信用风险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确定不同变量与贷款信用风险之间的相关程度。模型研发过程也证实了主个人信用能显著地解释小企业贷款信用风险。

(3)麦克米伦缺欠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大爆发,为重振国民经济,英国政府派出以麦克米伦爵士为代表的金融产业委员会进行调查,该委员会于1931年提交了著名的《麦克米伦报告》,认为在英国的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融资困难的现象。在英国的金融制度下,小企业即使在有担保的情况下,也难以筹集所需长期资本。小企业资本短缺的表现形式之一,是仅依靠初始出资者的资金已经无法满足生产经营而企业规模又达不到在公开市场融资条件而导致资金短缺,该现象被称为“麦克米伦缺欠”。

(4)均衡信贷配给

均衡信贷配给概念最早是由Stiglitz和Weiss在 1981年提出,指的是在一般利率条件下由于银行的利润最大化动机而发生的信贷市场不能出清的现象。Stiglitz和Weiss认为均衡信贷配给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当商业银行面临企业的超额贷款需求时,为避免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一般情况下会以低于竞争性均衡利率的水平实行信贷配给,而不会提高利率来进行市场出清。Williamson(1986)研究发现只要存在监督成本问题,就会产生信贷配给现象。Schmidt-Mohr(1997)放宽借贷双方风险类型的假设,并将利率、抵押品和贷款金额三个变量内生化,建立信贷配给模型,发现当借款人是风险厌恶者时,贷款金额可以用来分离风险类型。信贷配给是信贷市场的内生机制,经验表明信贷配给中小企业容易遭到拒绝,这一点也得到

3

了理论支持。

(5)关系型贷款

小企业信贷是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之一,但是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制约了其发展。许多研究表明,建立长期银企沟通合作关系是一个解决该问题有效途径。美国学者Berlin和Mester(1997)根据这种关系的特点,将商业银行借贷业务分为两种类型:交易型借贷和关系型借贷,其中关系型借贷在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上具有巨大的潜力。它将小企业难以提供的财务报表等“硬信”信息转化为易于获取和传递的“软性”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因小企业无力提供规范的财务信息以及充足的抵押品而产生的信贷缺口。

1.2.2国内文献综述

由于小微金融是近几年才兴起的概念,国内学者关于特定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研究不多,故本文先总结了与小微企业最为接近的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方面的文献。可分为规范分析与定量研究两个方面:

(1)规范分析的文献

大多数文献在结论建议中,都特别强调了建立专门的中小企业贷款部门和信用评级机制,强化信贷人员的管理培训和单独考核评估,促进产品与业务创新,加强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林毅夫与李永军(2001)认为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在较长时间内是我国企业组织中最有活力的组成部分,但是我国金融体制以大银行为主,天然不适合为中小企业服务,应大力发展和完善中小金融机构,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岳凤荣(2008)认为商业银行在控制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时有两个弊端:一是忽视抵押担保物的处置价值低于其抵押值,或忽视了还息来源;二是信贷风险的控制制度,特别是中小企业专用信用评级机制不完善,应该建立科学的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并设立中小企业风险管理部和信贷执行官制度,形成独立的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段斌与王中华(2008)分别从宏观环境、中小企业以及银行三方面分析信贷风险的具体产生原因,认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该在风险识别、度量及控制方面,打破原有的信贷组织架构、技术手段与管理流程,建立专业化的中小企业信贷组织架构,以全新的、相对独立的事业部组织进行独立

4

运作与考核,并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分类评级机制,实行贷款差别定价,重点考虑中小企业的风险等级和与其他客户的差别化因素。王孟夏等(2009)认为引起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一是企业经营规模小、资本充足率低、财务制度不规范;二是商业银行信息不对称、信用体系不健全、职业道德风险高,应从创新担保方式、设立中小企业信用评价系统、建立稳定的长期银企关系三个方面防范和控制信贷风险。

(2)实证研究的文献

国内学者的实证研究方面包括层次分析法(AHP)及数据包络分析等模型。 贾生华与史煌箔(2003)以杭州、宁波、台州、绍兴和嘉兴五个城市的商业银行为调查对象,借助问卷的形式,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影响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的主要是由企业、银行和外部环境三大方面十二个因素,为规避风险,银行可以建立稳妥的风险补偿机制,增大担保比率,提高员工素质、发挥员工激励机制作用,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建立专项研究和调查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并减少决策层级和参与人数,增强机制灵活性。沈蕾(2008)借鉴国际上的信用评估成功案例,结合我国中小企业的特点,构建了一套定性和定量双重指标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将非财务性指标与经营者个人管理水平、风险偏好、信用状况等结合起来,并利用生物医药行业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根据不同行业和规模的企业的经营方式以及风险偏好,确定预警的临界值和预警指数,并在运用过程中不断调整,不断提高风险预警模型的可靠性和确定性,将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规避至最小。周磊和周嵩毅(2009)利用层次分析法,从企业、银行及社会因素三个风险产生的原因入手,将商业银行授信时考虑的各种因素划分为相互联系的层次结构,使之更加条理化,同时根据对中小企业各方面符合客观要求条件的判断,对每一个层次中各单元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比较和打分,并得出本层次相对于其他层次的相对重要性的权重,最后进行层次总排序,总排序分数最高的即为最优的备选者。为信贷决策者选择最优的中小企业信贷客户提供克服多目标决策指标定量分析依据;同时也指出层次分析法在建立成对比较的判断矩阵时专家打分过于主观性。陈佳洁与李建波(2009)在分析信用风险评估模型以及此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的基础上,结合数据包络分析(DEA)和层次分析

5

法(AHP)的特点,建立一种改进的DEA/AHP的新模型,选取财务指标对8家上市公司的信用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改进方法可行,能帮银行做出更精准的评价。

(3)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研究

国内学者特别针对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研究还比较空白,主要有:李炅宇与刘伟(2011)总结了我国目前主要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小企业金融产品及其特色,认为影响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的因素包括企业本身、区域、贷款设计、经济周期、行业等方面,可依据“大数定律”与“价格覆盖风险”两项原则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做出定价。胡瑞光(2011)介绍了美国为促进小微型企业发展而制定的各方面的政策,认为我国应强化政府法律和政策对小微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并构建完善的小微企业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加强金融创新,拓宽融资渠道。

1.3论文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全文框架

全文按逻辑顺序共分六章:

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整理归纳国内外相关文献,阐述论文研究框架,并指出本文的创新之处,它起着纲领性的作用。

第二章,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动态管理模式。首先界定了信贷风险与小微企业的概念,然后介绍商业银行贷款的一般流程,并详细阐述商业银行如何针对贷前、贷中、贷后的主要环节对小微信贷风险进行动态管理。

第三章,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现状分析。介绍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开展情况,并列举了我国目前主要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小微金融产品,然后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对小微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的成因。

第四章,民生银行对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管理。详细分析民生银行小微金融业务开展情况,商贷通特色,信贷风险成因与表现形式,总结民生银行业务经验,并探讨其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的管理措施。

第五章,民生银行某支行的商圈业务案例。分析了民生银行在广东的某支行的一个商圈业务,重点研究了其授信方案设计及信贷风险管理。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