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习题集--附答案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一 文章微生物学习题集--附答案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9.对于治疗菌群失调症,应使用 A.类毒素 B.抗毒素 C.生态制剂 D.维生素 E.抗生素

10.与细菌侵袭力无关的物质是 A.菌毛 B.荚膜

C.透明质酸酶 D.胶原酶 E.芽胞

11.正常体液中不具有的抗菌物质是 A.溶菌酶 B.乙型溶素 C.白细胞 D.补体 E.抗生素

12.下列哪种病原菌以产神经毒素致病? A.伤寒杆菌 B.链球菌

C.破伤风梭菌 D.脑膜炎球菌 E.大肠杆菌 【X型题】

1.属于胞内寄生的病原菌是 A.结核杆菌 B.伤寒杆菌 C.麻风杆菌 D.大肠杆菌 E.肺炎杆菌 2.构成细菌致病性毒力的物质是 A.内毒素 B.外毒素 C.荚膜 D.菌毛 E.膜磷壁酸

3.以产神经性毒素致病的细菌有

A.伤寒杆菌 B.破伤风梭菌 C.肉毒梭菌 D.霍乱弧菌 E.肺炎球菌

4.内毒素的毒性作用有

A.发热 B.血管内皮细胞受损 C.DIC D.白细胞反应 E.微循环衰竭 5.抗毒素

A.可由类毒素刺激机体产生 B.可由外毒素刺激机体产生 C.为外毒素经甲醛处理后获得

D.可中和与易感细胞结合的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E.可中和游离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6.构成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的因素包括 A.皮肤与粘膜机械性阻挡与屏障作用 B.血脑与胎盘的屏障作用 C.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D.正常体液与组织中抗菌物质的作用

E.呼吸道、消化道局部粘膜中分泌型IgA的作用 7.能产肠毒素的病原菌有

A.肠产毒性大肠杆菌 B.链球菌 C.霍乱弧菌 D.金黄色葡萄球菌 E.伤寒杆菌

8.正常菌群的有益作用是

A.生物屏障作用 B.抗肿瘤作用

C.刺激干扰素的合成 D.增强免疫细胞活性 E.合成维生素 四、名词解释 1.感染:

指病原菌突破了机体的防御机能,在机体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释放毒性物质,引起不同程度病理变化的过程。 2.半数致死量:

指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所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3.半数感染量:

指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感染所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4.毒血症:

指致病菌侵入机体后,只在局部生长繁殖,病菌不进入血流,而是产生的毒素入血,引起特殊的中毒症状。 5.败血症:

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生长繁殖,产生大量毒性代谢产物,引起全身的中毒症状。 6.菌血症:

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流,但未在血流中生长繁殖,只是短暂的一过性通过血流,到达体内适宜部位后再进行繁殖而致病。 7.脓毒血症:

指化脓性病菌侵入血流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至宿主体的其他组织或器官,产生新的化脓性病灶。 8.内毒素血症:

指革兰阴性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大量繁殖,崩解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或者是病灶内大量革兰阴性菌死亡,释放的内毒素入血所致。 9.条件致病菌:

指有些细菌寄居在健康人体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在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但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这类细菌称为条件致病菌或机会致病菌。 10.菌群失调:

是指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间的比例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由此产生的病症,称为菌群失调症或菌群交替症。菌群失调时,往往可引起二重感染。

五、问答题

1.简述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基础。

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主要是侵袭力和毒素。 (1)侵袭力:

①菌体表面的结构,包括菌毛和膜磷壁酸,以及荚膜和微荚膜。细菌的菌毛和某些革兰阳性菌的膜磷壁酸可粘粘附到人或动物的组织上,增强细菌致菌性。细菌的荚膜和微荚膜有抗吞噬细胞吞噬和抗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

②侵袭性酶,是指某些致病菌在代谢的过程中产生的某些细胞外毒,这些酶可以协助细菌抗吞噬或有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入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等。 (2)毒素:

①外毒素。外毒素是由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产生,如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白喉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等。外毒素毒性强,对宿主细胞具有选择特异性作用,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外毒素分为三类,它们是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 ②内毒素。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只有当细菌死亡裂解后才释放出来,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如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血症和内毒素休克、DIC等病理变化。

2.简述菌群失调症及其发生机制。

菌群失调症及其发生机制是指正常菌群的成员组成和数量发生明显的变化,菌群与菌群之间相互斗争、相互拮抗、相互依赖的平衡遭到破坏,引起对机体不利的异常情况称为菌群失调症。

其发生的机制包括:

(1)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在治疗某种感染性疾病中,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对该抗生素敏感的一些菌株被抑制或杀死,而不敏感的病菌如耐药菌株(金葡菌)以及白念假丝酵母真菌就会趁机大量生长繁殖,导致菌群失调症的发生。

(2)机体免疫力底下或恶性肿瘤等疾患使全身免疫力降低,导致正常菌群中某些细菌过度生长,形成菌群失调。严重的会导致菌群失调症(二重感染)。

3.列表比较细菌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

外毒素 内毒素

来源 革兰阳性菌与部分革兰阴性菌 革兰阴性菌

存在部位 从活菌分泌出,少数菌崩解后 细胞壁组成成分,菌裂解后释放出

化学成分 蛋白质 脂多糖

稳定性 60℃~80℃,30min被破坏 160℃,2h~4h才被破坏

毒性作用 强,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 较弱,各种菌的毒性效应不相同,引起发热、

毒害效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白细胞增多、微循环障碍、休克、DIC等

抗原性 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 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作用弱

甲醛液处理脱毒形成类毒素类毒素 甲醛液处理不能形成

4.简述正常菌群中的细菌变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

(1)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如大面积烧伤、恶性肿瘤、使用大剂量皮质激素以及放射治疗等造成全身的免疫功能下降,以致正常菌群引起机体的感染。

(2)寄居部位的改变。如大肠杆菌进入泌尿道或手术无菌操作消毒不严以致大肠杆菌进入伤口、血液、腹腔等,就会引起泌尿系统伤口等的感染。

(3)菌群失调。由于某种原因使某一部位正常菌群各菌种之间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由此产生的病症,称为菌群失调症。菌群失调时,往往引起二重感染。在治疗某种感染性疾病中长期或大量使用抗生素,大多数正常菌群被抑制被杀死,原处于少数劣势的菌群或外来耐药菌趁机大量繁殖而致。引起二重感染的常见菌游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假丝酵母菌和一些革兰阴性杆菌。临床表现为假膜性肠炎、肺炎、鹅口疮、尿路感染等。

5.外毒素可分为哪三种类型?各举1例病原菌的毒素并分别说明其作用机制。

外毒素分为三大类:神经毒素;细胞毒素;肠毒素。

(1)神经毒素:如破伤风梭菌产生的神经毒素。引起骨骼肌强制性痉挛。作用机制氏阻断上、下神经原间正常抑制性神经冲动传递。

(2)细胞毒素:如白喉棒状杆菌产生的白喉毒素。作用机制主要氏抑制细胞蛋白质合成,引起肾上腺出血、心肌损伤、外周神经麻痹。

(3)肠毒素:如霍乱弧菌产生肠毒素。作用机制氏激活肠粘膜腺苷酸环化酶,提高细胞内cAMP水平,引起呕吐、腹泻、钠离子与水分大量丢失。

6.简述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因素。

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因素主要使与其毒力、入侵机体的途径及数量密切相关。 细菌的毒力取决于病原菌对机体的侵袭力和产生的毒素。

细菌的侵袭力是指病原菌突破机体防御机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侵袭力与其菌体表面结构和产生的侵袭性酶有关。 细菌的毒素分为内毒素和外毒素。

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当细菌死亡裂解后才能释放出来,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各菌毒性作用大致相同,引起发热、内毒素休克、DIC等。 外毒素是革兰阳性菌和少数革兰阴性菌产生。外毒素毒性作用强,对组织细胞有高度选择性,可引起各自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

一、填空题

1.致病菌的检验程序主要有_直接涂片镜检_、_分离培养_、_生化反应_、_血清学试验_等。 2.获得性免疫的产生方式有_主动免疫_、_被动免疫_。

3.主动免疫获得的方式有_自然主动免疫_、_人工主动免疫_。 4.被动免疫获得的方式有_自然被动免疫_、_人工被动免疫_。

5.人工主动免疫给机体注射的物质是_抗原_,人工被动免疫给机体注射的物质是_抗体_或 _细胞免疫制剂_。

6.常用的抗毒素是_白喉抗毒素_、_破伤风抗毒素_。 7.类毒素是由细菌_外毒素_经_甲醛_处理后制成的。

8.类毒素是失去了外毒素的_毒性_,仍保留外毒素的_抗原性_,刺激机体可产生_抗毒素_。 二、判断改错题

X 1.类毒素是由内外毒素经甲醛脱毒处理后制成的。

Y 2.抗毒素是用类毒素多次免疫马匹后,从其血清中提取免疫球蛋白精制而成。 X 3.BCG是一种减毒的死菌苗活菌苗。 Y 4.破伤风抗毒素具有双重性,既是抗原又是抗体,因此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时事先要做皮试。 三、选择题 【A型题】

1.下列哪种传染性疾病可用类毒素预防? A.痢疾 B.伤寒 C.百日咳 D.白喉 E.肺炎

2.百白破三联疫苗的组成是

A.百日咳死菌苗、白喉死菌苗、破伤风类毒素 B.百日咳死菌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C.百日咳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 D.百日咳死菌苗、白喉活菌苗、破伤风类毒素 E.百日咳活菌苗、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