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前名家散文阅读与摹写 - 图文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高考考前名家散文阅读与摹写 - 图文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年康有为在这里起草万言书,该是何等的襟怀。想当年吴稚晖从天津远远特地到这里,翁同和从朝廷深院下轿到这里,更不用说戊戌六君子常常在夜深时分来到这里聚议,多少现在听起来如雷贯耳的风云人物,都曾经和这里结缘,往来会馆间,出入七树堂,又该是多么的让人神往,让人充满想象。

⑥公车上书之前,该是康有为最辉煌的时刻,他曾经写下过这样的诗句:“上书惊天阙,闭户隐城南。”“往来居城南,高斋绕槐竹。”他一再吟咏城南,城南寄托着他的未酬壮志和馨兰怀抱,他对城南是格外钟情的。那时候的城南,非同小可,聚集着多少如他一样的仁人志士。这和明清以来运河码头的南移,城市中心也随之南移有关,如此城南才兴建起众多的会馆。是会馆,为这些仁人志士提供了施展才华和抱负的场所;是会馆,让城南因有这些仁人志士的存在而风姿绰约。如今风水轮转了,稍有钱财和地位的人,都不屑住在城南了,是啊,如今的北京,东商西富,格局大致如此;南穷北贫,却是北已不贫,惟独南依然穷而未变。康有为如果在世,还会钟情城南吗?他能够再来北京下榻,会不会早被人高接远迎地住进王府饭店,起码也得是北城上风头的亲水住宅了吧?

⑦夕阳很快落下,晚霞在迅速的飘逝,映得院子里唯一存在的一棵20多米高的古槐,短瞬之间像是挂起了深玫瑰色的袈裟,让一百多年的时光精灵眨眼一般定格在树梢上。古槐是一百多年前“高斋绕槐竹”的槐,只是竹没有了。 2005年3月17日北京

1、①段画线的句子“像是一位壮汉蓦的跪倒在地一样,忽的矮了半截身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2、⑤段“时代的风云在这里凝聚又飘散,绝对不是权且栖身的苟且之处”一句有何深层含义?

3、康有为为何“一再吟咏城南”? 4、请给“南海会馆”下个定义。

5、文章结尾写“晚霞映古槐”的景象,说“古槐是一百多年前‘高斋绕槐竹’的槐,只是竹没有了”有何含义? 杜鹃

肖复兴

①现在是看杜鹃花的时节。我国杜鹃花的品种极多,但有两处的杜鹃,最让人难忘,非常值得一看。一处是湖南九嶷山的杜鹃花,九嶷山的杜鹃在4月开花。《史记》中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人们都知道九嶷山的湘妃竹,因舜帝葬于此而闻名,不大知道九嶷山的杜鹃,是因为传说中的娥皇和女英两位妃子千里迢迢逆潇水而上到九嶷,一路哭来,泪水滴落在竹上,紫痕斑斑,千年不落,才有了“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的诗句。其实,娥皇和女英的泪水不仅滴在湘妃竹上,也滴落在杜鹃花上面,九嶷山的杜鹃一样有名,而且应该说比湘妃竹更动人。动人的是传说中说舜帝未死之前,九嶷山漫山遍野开的都是红杜鹃,在舜倒地那一瞬间,满山的红杜鹃,都齐刷刷地变成了白杜鹃,摇曳着齐为舜帝致哀。

②连杜鹃花都知道舜帝教当地人制茶、办学堂,最后为百姓伏蟒受毒致死,而深得百姓的爱戴和怀念,才有了这样神话般的感应。想想一山的杜鹃在顷刻之间有了灵性,变了颜色,花随风摇,带动着巍巍高山也颜色陡变而随之摇曳,杜鹃摇曳着祭祀的白绸,山谷响彻悲恸的风声,该是多么壮丽的场面。从此,九嶷山每年4月,都是既开红杜鹃,也开白杜鹃。如今这时候到九嶷山,满山的红白杜鹃,扑扇着红白一对翅膀,把整个九嶷山带动得都飞起来似的,会让人迎风遥想。染上历史回味和岁月沧桑的杜鹃,不是一朵,也不是一丛、一片,而是漫山遍野怒放的红杜鹃、白杜鹃,真的是杜鹃之交响。 ③另一处是云南香格里拉碧塔海的杜鹃花,它们比九嶷山的杜鹃开得晚些,要在5月开

花。碧塔海藏在香格里拉深处,一围群山,四处草甸,漫天清澈得像母亲怀抱那高原特有的天光云色,将碧塔海衬托得分外幽静而神秘。碧塔海周围遍布杜鹃花林,高原的红杜鹃,开得烂漫如火,似乎因为离着太阳近,把灿烂的阳光都吸收进花蕊里面,每一朵都红得像是要破裂得流淌下红色的汁液来,更是特别粗犷妖冶,肆无忌惮。 ④山野的风吹来,成片的杜鹃花约好了似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一样飘落进碧塔海中,红艳艳一片,一天霞光云锦般的飘浮在水面上,燃烧的血一样荡漾。这时,会有成群的鱼闻香扑面游来,像是奔赴一年一次的情人约会而浩浩荡荡,争先恐后,那一份浪漫的豪情,如同高原上掠过的长风,一泻千里,无遮无拦。高原的鱼和花真是一样的秉性,也是豪放得很,喁喁着小嘴,贪婪地吞吃杜鹃花瓣,如同高原贪杯的汉子一样,不喝得一醉方休不会放下酒杯。吞吃杜鹃花瓣的鱼,便成群成片的醉倒,漂浮在碧塔海之上,成为高原最美丽的一景。当地人称之为“杜鹃醉鱼”,那种粗犷之中蕴含的平原湖泊中难得的浪漫,首先得益于红杜鹃托风传媒,慷慨地举身赴清池的浪漫,方才与鱼相得益彰,如此风情万种,将碧塔海变成红塔海,让人叹为观止。

⑤如果九嶷山的杜鹃是壮丽的杜鹃,碧塔海的杜鹃是浪漫的杜鹃。 ⑥如果九嶷山的杜鹃属于神话,碧塔海的杜鹃属于童话。 (选自《人民日报》2006-07-15) 1、①段中的画线句:“传说中说舜帝未死之前,九嶷山漫山遍野开的都是红杜鹃,在舜倒地那一瞬间,满山的红杜鹃,都齐刷刷地变成了白杜鹃,摇曳着齐为舜帝致哀”作者写这一传说有何作用? 2、“高原的红杜鹃,开得烂漫如火,似乎因为离着太阳近,把灿烂的阳光都吸收进花蕊里面,每一朵都红得像是要破裂得流淌下红色的汁液来,更是特别粗犷妖冶,肆无忌惮。”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3、请用说明文字介绍“杜鹃醉鱼”这一景观,要求不超过50字。

4、“慷慨地举身赴清池的浪漫”中“举身赴清池”出自哪部作品中的哪个文学形象?作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作用?

5、结合全文,试比较分析九嶷山和香格里拉碧塔海的杜鹃花的异同。 三版

天一阁观画记

冯骥才

①吾乡宁波,别称甬,古来以四香传扬天下。四香者,谓之日:米香、鱼香、书香、墨香也。 ②自河姆渡发掘出金灿灿七千年前之稻谷,吾乡便被看做中华粮米之源头。放目两地,水光盈盈,物皆倒影;地上池泊毗邻,地尽海浪相迎,真乃鱼之世界。锦鳞鲜美以养脑,珠光精纯以养身,上天赐甬人祉福矣!

③然甬人不以衣食温饱为平生事,夙来风习儒雅,亟好读书,修身养性之外,更求博知广

闻于天下。于是兴造书楼,珍藏典籍,传祚后人。其间以天一阁称为冠,册数之巨,海内无出其右。孤本善本,天下称奇;纸香书香,四海可闻。金银财宝富有限,知识精神贵无算。于是异地之人,对吾乡文化之素养只能仰视,不敢侧目。

④再者,文人文房,向来翰墨一体,诗画同心,书香墨香相和而不相分。然世人只知天一阁藏书鼎富,不知天一阁藏画亦丰。壬申仲阳,吾归故里访祖寻根,兼假宁波美术馆举办“敬乡画展”,因之得以观瞻天一阁藏书楼。承蒙阁中父老厚情相待,展示书画珍藏。观画时,阁中人凡触摸藏品,必戴雪白手套。庋掌之严,令人钦敬;爱惜之深,感吾不已。而此中藏品,其品格之高迈,品相之完美,收藏者品味之不凡,更令吾连连赞叹。不禁道:\天一阁藏书楼该另有一称呼,叫做天一阁藏画楼了。\众人听罢皆笑。笑中透出一分自豪,二分自得,十分自信。然甬人之笑,唯破颜而不出声,此亦吾乡温文尔雅之风乎?

⑤自壬申返津数年矣!时时念及天一阁那些长卷短轴。每与朋友叙说,首先便是黄慎《杨柳鹭鸢图》。当年观此画时,似乎听到瘿笔扫纸面之声,着力劲健,其声清爽;于今思之,犹有行笔之声飒飒在耳。天下名画,多记其形,何人之作,堪记其声?

⑥天一阁藏扬州八怪之作甚多,令吾长记不忘者,还有李鲜《秋葵凤仙图》。笔墨挥运之际,虽与黄慎一般劲健,却不求爽利,唯求坚挺。画中秋花已非寻常秋色,乃画家不苟时尚之高洁情怀也。而此次观画不该合而不谈者,应是虚谷和尚《金鱼紫藤图》:紫藤花下,三鱼畅游,二红一黑,红色正身挺进,黑鱼反身相戏,白白肚皮绽落出来。这水中笨拙翻转之一瞬,显示自如与幽默。此种画鱼,尚属罕见。于是平常画面,陡然意趣横生。中国画衍至清代中期,创意衰微,相互传袭,千人一面。所谓大家者,皆是虚谷这般骤生意外,想象非常,越出矩矱,一任情怀,画史之活力与进步便在其中。

⑦壬申观画,感觉殊深,应是无数精品,在甬一方。但毕竟时光邈远,淡忘日多。幸好近日天一阁来人,言称将出版《天一阁藏书画选》,嘱吾作序,并送来选目及藏品照片近百帧。披览这些照片,不单复活记忆,更了解天一阁藏品全貌。其中若干前所未见,尤以书法为多。一旦纵观全貌,更是绚烂惊人!

⑧天一阁所藏书画,上及元明,下抵近世,历时数百载,代代宗师,多有真迹,且不乏精品力作。书法中,清人查士标《行书轴》,明秀超逸,无字不精,书在人在,当为上品;钱维乔《行书子安山亭序轴》,于含蓄中见清放,于端庄中显洒脱,通篇气势流贯,满幅神采飞扬,即使置于整个清代翰墨间,也信是一件杰作。与此同在高阶者,还有文震孟、陈继儒、沈明臣、祁豸佳、祝枝山、徐渭、张瑞图、黄道周、弘一法师等等;道周之遒媚浑深,瑞图之明快奇险,继儒之才情并茂,明臣之枯秀兼得,无不从中可见。而宋人黄庭坚《草书刘梦得竹枝词卷》和元人李衍《楷书张公艺赞》,何止于阁中之宝,当为国宝也。

⑨至于绘画,更是蔚为大观。在所藏明人画作中,既可神领董其晶、文征明、倪元璐等文人画家之笔情墨韵,也可一睹张平山为代表院体画派大刀阔斧之精神。由上而下,清代藏品更具周详。自\四王\称雄之主流派、杨州画派、金陵八家,及至清末海派,无一不有,面面俱到,一展清代画坛斑驳缤纷之风采。单是罗聘一幅《墨梅图》,足令人再进一次天一阁。该阁非专业书画博物馆,有此规模,足见南城崇尚书画传统之渊源! ⑩话说至此,思绪漭然,似在观画外,皆在观画中。

1、②段“锦鳞鲜美以养脑,珠光精纯以养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2、为什么说“异地之人,对吾乡文化之素养只能仰视,不敢侧目”? 3、从“形”和“神”两方面说明“温文尔雅”所指的内容。 4、黄慎《杨柳鹭鸢图》、李鲜《秋葵凤仙图》、虚谷和尚《金鱼紫藤图》这三幅画中,作者最推崇的是谁的画?请写出该画的特点。

5、在书法中,作者称谁的什么作品“也信是一件杰作”?请写出作者所处时代及作品特点。

谁掏空了古村落? 冯骥才

①近年来,在深入各地古村落进行文化遗产的普查时,常常碰到一种令人忧虑的现象。就是它的历史形态虽然依存,那些古老的建筑一幢幢有模有样地立在那里,但建筑里边已经看不到任何历史文化的内含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都支离破碎。那些唱傩戏的面具、印年画的画版、演影戏的皮影人儿,甚至连寺庙和戏台柱子下边雕花的石礅儿,全都是为了应付游人而找人新刻的。这些古村落除了建筑已经看不到任何历史的记忆与见证,它们都跑到哪里去了呢?

②去到北京的潘家园、天津的沈阳道、上海的城隍庙、太原的南宫、成都的送仙桥以及遍布全国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古董市场和古物集散地看一看吧,都在那里! ③我考察过许多国家的古物市场(西方人叫跳蚤市场),但绝对没有我们的古董市场如此无奇不有、堆积如山、气势惊人。多年前我听到一位外国朋友发出感叹,他惊讶于中国历史悠久,古物极大丰富,多得没边。似乎我们的古物取之不尽。但今天如果再去逛逛各地的古物市场,已经被赝品所充斥,罕见真物,现出疲态,真东西不多了!

④这不奇怪。首先是长久以来,农村贫穷,物品很难保持。近百年来又经过一次次自我的粗暴的扬弃。更直接和更致命的原因则是近二十年古董市场的开放。

⑤那些很久以来一直被视作“破烂”的东西,忽然值了银子,一方面刺激了卖,一方面刺激了买。卖是为了换钱;买一半出于爱好,一半是为了升值。买卖都是市场的需求。这便促使一支专事搜罗古物的队伍—古董商贩的迅速形成与壮大。遗憾的是,我们对遗产最先看到的不是文化价值而是商品价值;最先深入田野并看重遗产的不是文化人而是商贩。在金钱的驱使下,这无以数计的古董商贩们爬山涉水、千辛万苦地把各省各镇各乡各村的古代遗存——从家藏细软、字画、陶瓷、家具到服装、老照片、家谱、房地契、农具、生活什物,及至窗扇、牛腿、花罩、砖雕、柱础、门礅等等全都搬到市场上。我曾到京郊吕家营看过一个来自山西的商贩存放古董的仓库。单是各式各样的油灯就有数百个;大大小小的粮斗,至少上千。浩浩荡荡地摆成一片或高高地堆成一座小山。全是地道的“山西货”。真比我们“拉网式”普查做得还彻底。其结果,一方面这些搬到市场的古物,失去它的出处,也就失去了对自己原生的那块土地的历史文化见证的价值;另一方面那些被掏空了的古村落只剩下一个徒具其表的干瘪的躯壳。像一堆没有内页的书皮,只有空壳和书名,没有内含和内容。

⑥古村落是被古董商贩“淘宝”掏空的,也是被我们自己卖空的,倾其所有地卖空的。这就是二十年来古董市场的负面。由于没有人类先进的遗产观,没有认识到这些遗产的精神文化价值,没有在文明转型期(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自觉的文化保护,也由于太看重古代遗存的经济价值了,才把这些极为重要、失不再来的历史文化遗存失去。致使大部分古村落和城市的历史街区出现了“文化空巢”现象。 ⑦可是,我们现在仍然没有对重要的民间文化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法。前些年有一个来自欧洲的女子在贵阳呆了六年,专事收集少数民族传世的古老又精美的服装,然后打包装箱运回国。她收获极丰,情不自禁地说出一句大话“十五年后中国的少数民族服装到我们那里去看!”没有法律保障的遗存会很轻易地流失掉。然而那些古董商贩却一刻未停,依然走村串乡,奋力“淘宝”。古村落剩余的文化汁液还在被使劲地吸吮着。我想,倘若要保住中国大地上最后的原生态的遗存,紧要的是立法保护。当然还有博物馆保护和遗产教育等等。

⑧我们总不能把古村落全变成文化空巢留给后人! 1、作者为什么说古物市场“赝品充斥,罕见真物”? 2、“像一堆没有内页的书皮,只有空壳和书名,没有内含和内容”句中的“内页”、“书皮”各比喻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