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六 文章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托手法虚写月色,最后写蝉声哇鸣,又把塘中与四周连接在一起,并以热闹的声音烘托周围的静。“但热闹的是他们,我什么也没有”,透露出一种孤寂的苦闷。

3、《荷塘月色》的行文线索和结构特点。

本文以出门至荷塘小径,“背着手踱步”享受无边的荷香月色复又归家为行文线索,从空间顺序中表露内在的思绪。

首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全篇的文眼,是深夜到荷塘的原因。

二、三段先略写荷塘小径四周,着重写摆脱现实烦恼、追求刹那宁静的心境。

四、五、六段写景,景由情定,“刹那安宁”的情绪,使笔下的荷塘景色是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一种似诗如画的境界;景中寓情,反映的是摆脱了现实烦恼引起的“不宁静心情”而获得刹那安宁的心境。但是,“不宁静”心情又复而出现。

第七段起,由蛙声的联想引发历史的联想。

结构特点宁静而又不宁静,从空间顺序中表现内在的思绪,情景交融,正是本文行文线索和段落安排的特点,并使文章结构缜密细致。

《一种云》作者:瞿秋白

1、简析《一种云》的主题思想。

《一种云》是一篇杂文,写于1931年。

它的主题思想是,以瞿秋白特有的昂扬战斗风格,揭露了旧中国的无比黑暗及其根源,呼唤着革命胜利的前途,揭示出惟有以人民的革命暴力才能改造中国的真理。

2、简析《一种云》以象征手法表现主题思想的特点。

《一种云》最大的艺术特点是大量运用象征手法,将一连串的象征,加以有机的组织安排,简洁生动地表现了主题思想。全文似乎都是描写自然景象,但几乎所有的景象,各各是某一种社会力量的象征。

第一部分,描写的是一幅漫漫长夜图,就是黑暗旧中国的具有象征意味的写照。第二部分以象征手法,揭示了旧中国黑暗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统治。结尾“要使小小的雷电变成惊天动地的霹雳”,以拨开“满天的愁云惨雾”,这“只有自己做了雷公公电闪娘娘才办得到”;呼唤人民起来,以革命的暴力推倒三座大山,把黑暗的旧中国改造成光明的新中国的主题思想,得到简洁生动的表现。

《雨前》作者:何其芳

1、简析本文对北方雨前自然气候和各种景物的描写及其所传达的思想情绪。

何其芳是诗人,也是散文家。他于1936年出版了第一个散文集《画梦录》,《雨前》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篇章。

作者对色彩、形象的集中表现,使我们获得了强烈的感受:一些天地间躁动的动物,还有北方干裂的土地、飞扬的尘土、憔悴的柳条,经组合、渲染,构成一种干枯、灰暗、烦躁的浓郁氛围,那便是北方特有的雨前情景。

雨前的自然气候,是作者当时心态的写照,也是当时整个社会气氛的形象比拟,并且这两者紧紧联系在一起,当时社会的阴暗沉闷是作者心头阴影的根源。身处于这样的时代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尤如那需要滋养的北方大地。作品寄情于景,委婉曲折地抒写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旧社会既对黑暗现实不满、失望,又没有找到出路的那种忧郁伤感的情绪。

2、简析本文对故乡春雨怀想及其所传达的思想情绪。

文中第三、第六自然段描绘的景色与前面论及的那种灰白色调、哀怨情绪迥然相异,这里有对故乡雷声、雨声的怀想;青山绿水,温馨、恬美、充满生命欢欣的情状,与其说是对故乡的怀恋,不如说是作者向往的理想之梦,他对故乡的缅怀中,唤起了、也包含着对希望的憧憬,可以说是一种记忆的真实与幻想的抒合。

看出作者的意识流动:因为对现状的不满,产生对希望的渴求,反过来,正因为有了对理想的追求,才会对昏暗的现实更加反感。

3、简析本文富有诗情画意的特点。

整篇文章除了最后有一句议论外,前面七个自然段落都通过描绘形象来表现作者自己的感情与思绪。注重形象描写,正是作者散文创作的重要特色之一。

在作者笔下,北方的雨前,天空、地面、河沟,还有鸭子、鹰隼共同组合成为灰白的主色调画面,具有一定的动态性。

《雨前》是篇散文,可是一系列的意象使整篇文章如诗又如画。它是一篇美文,写景状物,准确洗练,精细传神,尤其是对故乡的怀想,既有深刻的意蕴,又有清新隽永的韵味。

《鹰之歌》作者:丽尼

1、简析本文的主题。

《鹰之歌》是丽尼写于1934年12月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对鹰的赞颂,抒发了对被反动派残酷杀害的女友的怀念和崇敬之情。作为全文中心的那个忧愁故事,作者并不重在对事件过程的具体描述,而是以抒情的笔调,含蓄的手法,抒写了“我”在那个希望变为失望,光明变为黑暗的动荡年代里的忧愁凄伤,以及由女友而忘却忧伤,感觉兴奋。对女友,也不交代她的身世事迹,而着重写了她对鹰的赞美。“鹰有两个强健的翅膀,会飞,飞得高,飞得远,能在黎明里飞,也能在黑暗里飞”,女友对鹰的特征的概括、评价,也正是女友性格、精神的赞词。

《鹰之歌》是旧世界的叛逆者的赞歌,是对于敢于向黑暗进击的革命者的赞歌,是在黑暗的逆境中也仍然展翅奋飞的顽强的革命战斗精神。

2、分析鹰的形象。

作者重点描写盘旋于南方高空的鹰形象,它是整个南方黄昏中最突出、也是最令作者震撼的一个意象,它象征着作者的为革命献身的女友,象征着一切敢于同旧世界顽强抗争的英勇战士。作者形象地概括了鹰的特征,突出了鹰的行为与精神,使这一形象与女友的性格相契合。由于作者洗练、生动地展现了鹰的形象,并融入自己对鹰的一腔深情,从而使得这一短文的主题形象获得了不朽。

3、简析作品开头对南方黄昏描写的艺术特点和作用。

作者的视线由上及下,由远及近,对南方美丽的黄昏作了多层次的描写,这和数次出现的那赤红的天空之中的鹰的翱翔和歌唱,构成色彩浓重、情调悲壮、富于象征意蕴的动人画面,加强了作品的韵味。开头部分对南方天空的描写,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另外,这一段景物描写的语言,富有节奏、韵律、与美感,一连几句“南方……”、“黄昏……”、“晚霞……”分行排列的句式,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也增强了散文诗的韵味,使这篇短文充满诗情画意,极具艺术感染力。

《囚绿记》作者:陆蠡

1、分析常春藤的特征和它所体现的象征意蕴。

《囚绿记》写于抗战前期“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作者陆蠡当时正在沦为孤岛的上海,他怀念一年前在北平时所住公寓窗外的一树常春藤。作者喜欢绿色,留恋绿色,便将常春藤从窗外牵进房间囚系住它,引为绿友,但它又发现常春藤有一种决不改变的品性,固执的朝着窗外的方向,“永远向着阳光生长”,“永远不屈服于黑暗”。这就进一步写出了他对绿色的爱之深和为什么爱。芦沟桥事变发生后,这就使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也体会到作者含而不露地抒发了对破坏和毁灭生命的侵略者的抑郁愤懑之情。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他在常春藤上寄寓了一个正直爱国者的情感和愿望。

2、简析本文的行文线索。

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恋绿——囚绿——释绿——念绿,其中囚绿是重点,也是惊人之笔。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发现了绿色的特征,从中得到了启示,甚至悟到了绿色的秉性与自己的心灵的相通之处,从而也使这一短文富有强烈的象征意味。

《风景谈》作者:茅盾

1、分析此文的思想内容。

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参观访问和讲学,看到延安军民崭新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深受鼓舞,同年12月写下了这篇赞颂西北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著名散文。

《风景谈》中一幅幅散发出活力的生活图景,它反映出延安人民革命生活的风貌,它不仅是对黄土高原雄伟壮观的景物的抒写,而且是对一种新生活的向往和赞美,是对延安精神的崇高景仰。作品正是以谈风景为名,讴歌了延安战士博大的革命胸怀,赞颂了西北抗日根据地军民为民族解放而生活、战斗的崇高精神世界和生气勃勃、充实而有意义的新生活。作品名为风景谈,确也是一种深刻有意义的“风景”理论。

2、分析本文含蓄的艺术特色。

(艺术上第一个特点)含蓄是本文在艺术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文章创作和发表于当时的国统区,因此未写明写何处。但当时的读者都明白,这是写陕甘宁边区延安,是延安的劳动者,鲁艺的文化人,延安的抗日青年、干部和战士。

其次,含蓄更表现在名写景,实写人,以景衬人;第三,以延安日常生活中最普通最平凡不过一些场景,以小见大,表现了极为丰富的生活内容,歌颂了延安的新人、新生活、新精神;底蕴深厚,有着浓郁的诗意和深邃的哲理。

3、简析本文吸取电影手法的艺术特点。

(艺术上第二个特点)本文在艺术上表现上还借鉴了电影手法。六个场景由一个主题统率,场景描写融进议论和抒情,犹如电影的解说词,并起到穿针引线作用,把六个镜头有机组接,层层递进,融为一体。

《爱尔克的灯光》作者:巴金

1、理解“长宜子孙”四字的含义和作品对它的剖析、分析文章由此而展示出两种对立的人生道路。

本文是巴金在探访故居后写的。1941年,他回到阔别十八年的旧家,可故居已数易其主,当时的主人是国民党的一个保安处长。巴金在故居门外思绪联翩,故居照壁上的“长宜子孙”四个字引发了他对人生道路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