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案例分析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二 文章政治经济学案例分析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答: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如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一种形式。(3分)

借贷资本的特点是:第一,借贷资本是一种作为商品的资本,即资本商品。第二,借贷资本是一种所有权资本,即财产资本。第三,借贷资本具有不同于职能资本的特殊运动形式,它是最富有拜物教性质的资本形式。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为G—G’。 (3分) 五、案例分析(10分) 分析要点:

①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克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进行着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以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推行正是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要求的一种措施。(4分)

②工人股东的第一种看法主要是从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方面来看的,也就是说,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推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并不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实质,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雇员拥有股票,只是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范围内,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锁链稍有放松,但不可能改变雇佣劳动者的阶级地位。(3分)工人股东的第二种看法,看到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变化,看到了推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有:使工人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缓和劳资冲突和社会分配不平等的矛盾,有利于资本家的利润得到实现,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发展。但是,这种看法忽视了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关系的实质。(3分)

《政治经济学》 试卷(B)的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单项选择题(20分):1~5 BCBA D;6~10 ABABC;11~15 ADBDC;16~20 ABCBD。 三、简答题(6×6分=36分)

1、 为什么说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 答:(1)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2分)(2)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领域中产生,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等价交换只是价值形式的变换,不等价交换只是对既定的总价值量的重新分配,都不产生剩余价值。(2分)(3)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因为资本家不把货币投入流通购买劳动力商品,凝结了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商品不在市场上售出去,剩余价值也不可能产生和实现。(2分)

2、怎样理解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答:使用价值是商品的有用性,即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2分)

统一:二者均存在于商品体内,是构成商品的缺一不可的二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内在属性,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2分)

对立:属性不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生产关系。使用价值与价值不能被同一个人所兼有。(2分)

3、简要分析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

答: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资本家在市场上用货币购买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2分) 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资本家把购买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起来进行剩余价值的生产。这里的生产过程不仅起着生产产品和创造价值的职能,更重要的是资本执行着生产剩余价值的特殊的资本职能,即生产资本。(2分)

第三个阶段是销售阶段。资本家又回到市场上把商品卖出去,取得比他预付资本更多的货币。资本在第三个阶段采取商品形式,通过销售,转化为货币,执行实现价值的职能。但这里的商品执行着实现剩余价值的特殊资本职能,从而成为资本的一种特殊职能形式,即商品资本(2分)。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0分) 1、答案要点:(1)当人们把剩余价值在观念上当作全部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4分)利润与剩余价值实际上是同一个东西,在量上是相等的 ,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把资本的增加值看作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就是剩余价值,把它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就是利润。(2分)

(2)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中,各部门的资本家不论从事哪一种商品的生产和经营,都要求大体上比例于他们的预付资本量而获得相应的利润,否则就必然引起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和自由转移。这种竞争,既表现为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的转移,也表现为新增资本向利润率较高部门的投入。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和投入,引起各部门商品的供求关系以及价格的变动,结果使各部门不同的利润率转化成全社会一般的利润率,即平均利润率。按照平均利润率归资本家占有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此时,利润进一步转化为平均利润。(4分)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2分) 2、答案要点:(1)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具有人身自由,才能把他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二是劳动力的所有者必须丧失生产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这两个基本条件是在历史长期发展中形成的。(4分)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具有与其它商品不同的特点。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点在于,它可以还原为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具体地说它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即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维持劳动者家庭主要成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与训练所支出的费用。(3分)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还包含历史和道德因素,即该国的自然条件及其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会影响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影响劳动力商品的价值。(2分)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因为劳动力的使用、消费就是劳动,而劳动作为抽象劳动是能形成价值

的。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这种特点,只有在实际劳动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发挥作用。价值增殖的秘密就在这里。(3分) 五、案例分析(10分) 分析要点:

①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克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进行着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以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的要求。“雇员拥有股票计划”的推行正是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社会化发展要求的一种措施。(4分)

②工人股东的第一种看法主要是从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方面来看的,也就是说,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推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并不改变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的实质,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仍然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雇员拥有股票,只是说明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范围内,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锁链稍有放松,但不可能改变雇佣劳动者的阶级地位。(3分)工人股东的第二种看法,看到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变化,看到了推行“雇员拥有股票计划”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这些作用主要有:使工人积极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缓和劳资冲突和社会分配不平等的矛盾,有

利于资本家的利润得到实现,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稳定发展。但是,这种看法忽视了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关系的实质。(3分)

二、案例分析题 1.案例内容:

我国国有企业在总体上,资本的使用效率很低.以流动资本为例,80年代我国流动资本周转一次平均需要110天以上,而美国为50天,日本为47天,这些国家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高于我国一倍以上.

企业资本周转的中心问题是速度问题, 企业资本周转越快,增值的价值也就越多.加快企业资本周转的速度,其实质在于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假定我国每百元固定资产的产值能提高1%,用同样的固定资产就可以多生产近百亿产值的商品;每生产一百元产值的流动资本能节约1%,生产同样产值的商品,一年就可以节约40多亿元的流动资本. 案例问题:(1)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对资本的增殖有何重要意义? (2)如何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 1.答:(1)一是可以节省预付总资本,特别是可以节省预付的流动资本;二是可以缩短资本的回收期,既可以缩小因利息而形成的资本的未来值和现值的差额,又可避免或减轻因精神磨损饿造成的固定资本的贬值损失;还可以提高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直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三是可以加速资本或剩余价值的流通,有利于加速实现剩余价值,从而也就有利于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有利于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加速进行。 (2)首先,缩短资本的周转时间。一是缩短生产时间,关键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它在生产这中的应用。二是缩短流通时间,企业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合理的组织供销活动,发明和运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采用现代信息手段等。

其次,加快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一要提高机器设备的利用率;二要制定合理的折旧率。

再次,改变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3.资本积累的实质及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相互关系。 答3:(1)资本积累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律,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以增值资本财富。

(2)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资本总额,叫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后果。众多分散的中小资本通过互相合并而成为少数大资本即是资本集中。资本集中可以采取大资本吞并中小资本组织股份公司两种形式。

(3)区别:资本积聚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而资本集中不会;资本积聚的增长较缓慢,而资本集中可以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大量资本。

(4)联系:资本积聚的增长,必然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资本集中的速度加快,会促进资本积聚的发展。

计算题(10Ⅹ1=10分)

已知社会两大部类预付资本的情况如下:

I 24000 c + 3000 v ; II 6000 c + 1500 v 。两大部类C中固定资本都占50%,使用年限均为5年,当年更新1/5;剩余价值率为100%。 求 1、当年社会总产品价值是多少?(2分)

2、为实现扩大再生产,两大部类积累率为60%,第一部类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到11:1,则第二部类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比例应是多少?(5分) 3、第二年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结果,两大部类生产的发展速度各为多少?(3分)

解:

(1)I w=(24,000 c×50%×20%)+24,000c×50%+3,000 v+3,000m=20,400 II w=(6,000c×50%×20%)+6,000c×50%+ 1,500 v+1,500m=6,600 I w + II w =20,400+6,600=27000

(2)先求: Ⅰ(c+△c)+ m/x =3,000+3,000×60%×1/(11+1)+3,000×(1-60%)=4,350 因为:Ⅰ(c+△c)+ m/x =Ⅱ(c+△c), 所以:II△c = 4,350 – II3,600c=750 因为:m-m/x =△c+△v, 所以:II△v = 1,500 m×60/100-750c=150 所以:II△c: △v := 750:150 = 5:1 (3)先求: Ⅰc和m, II c和m. I c={(24,000c+1,650△c)×50%}×(1+1/5)=12,825×6/5 = 15,390 IIc={(6,000c+750△c)×50%}×(1+1/5)=3,375×6/5 = 4,050 I m= I(3,000v+150△v)×100% = 3,150 IIm= II(1,500v+150△v)×100% =1650

第一部类的发展速度:(15,390c+3,150v+3,150m) ÷(14,400c+3,000v+3,000m)=106.32% 第二部类的发展速度:(4,050c+1,650v+1,650m)÷(3,600c+1,500v+1,500m)= 111.36% 答:(1)当年社会总产品价值是27,000.

(2)第二部类追加资本的有机构成比例应是5:1.

(3)第二年,第一部类的发展速度是106.32%,第二部类的发展速度是111.36%。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概念:

名义工资:工人出卖劳动力所得的货币额,即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工人用货币工资所能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 关系:

实际工资的上涨取决于多种因素,所以名义工资的上涨并不意味着实际工资的上涨; 资本积累与资本集中 概念:

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在转化为资本。 资本集中: 关系: 联系:

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资本积累促进资本集中,同样资本集中可以促进资本积聚。 区别:

资本积累是单个资本的自我积累;资本集中是社会资本的合并或联合。 资本积聚是单个资本家依靠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它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集中是通过原有资本在资本价值间重新分配实现的 ,它不会扩大社会资本总额。

资本积聚要受积累基金限制,它的增长速度较缓慢;资本集中不受积累基金限制,它的增长速度较快。

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 概念:

流动资产: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和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固定资产:以厂房、机器设备、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料。 关系: 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