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声学复习笔记 Microsoft Word 文档 联系客服

发布时间 : 星期五 文章和声学复习笔记 Microsoft Word 文档更新完毕开始阅读

这就是确定功能意义,并且了解发展的“趋势”

从下属和弦开始的情况很少见,因为下属到主,调性都难确定…… 不要弱到强重复和弦,弱上和弦A后面强(或次强了)还是和弦A 如果和弦从强拍开始,他就可以跨越这个小节

这涉及到和声节奏,十分重要的。

每一步都要正确无误

低音的问题,这里一定要搞清楚,1音域不能太大,一个到一个半或两个2波浪进行(交替上下)3不可连续同向两个五度(或四度,因为两个五就是九度,两个四就是七度,都不谐和,所以强拍开始或者结束在强拍上都不好。)4重复和弦时可用八度跳进调整音区。

配和声举例就不看了

导音按倾向性解决,在终止中是十分重要的,若可以则一定要这么做。(实际上还是更符合声音的物理特性……)

第五章 和弦的转换

明确一下目前,可以做到的事情,接着上一章我们获得的成果,通过这章的学习我们可以处理同和弦音在旋律中发展所产生的跳进(三四五六度进行)。 1旋律不变排列变,2旋律变排列不变,3旋律排列都变

不换和弦也能声部流动,保持音乐运行,并让一个和弦内的旋律也动起来。 技术上的作用服务于前后声部运行的“趋势” 1-3三度5-1四度,都属于同和弦音的转换。

A与T就近转换到最近的和弦音(往往也是三四度进行) AT都是三四度进行

A不动,S与T构成反向进行(排列法必然改变)ST也是三四度进行 S1与T1换,T3与S3换

旋律是大跳了(非最近和弦音的转换),A还是三四度,T不动。 S5与A5换,S3与A3换

保持S不动的做法,AT互换和弦音,排列变化,这种用于旋律不动需要改变排列的情况 还有1513变成1351的不变排列法一起跳。 (和弦转换其实是完全自由的。)

就是在之前分析功能关系发展的基础上,加上了对跳进的分析,分析那些是同和弦转换的跳进。 大跳之前一般先有三度四度进行的意思是?

跳进是必然会改变排列法的,那么三度四度就是为了大跳造成的排列法的变化,改变到需要的排列法。

大跳出现在开始,那么肯定先开后密。

第六章 为低音配和声

实际上为低音配和声是非常好的锻炼旋律写作的方法 沈老师曾不断强调低音题就是旋律题拆掉上三声部

说明低音与上方声部的对应关系。(低音是旋律模糊的镜子)

这一章虽然名为为低音配和声,其实也可以称之为“以已有的和声手段写旋律。”

低音重复,低音八度跳,低音很长的时值(太空的时候) 一拍不要超过一个和弦(复拍子三分之一拍不要超过一个。)

再次强调低音四度旋律与和声连接都行,五度只能和声(旋律连接要求就近。)

第七章 三音跳进

明确一下目前可以做的1无跳进无离调转调的旋律2同和弦的跳进3不同和弦三音构成的跳进(只有四五度关系的和弦。)

这里先指明了是S的三音跳进,并且是四五度关系的和弦间的,排列法一定改变。

跳进之后反方向进行是为了声部的平衡(高点点到为止,连续往上高会很傻……)

很少的情况往往是3(t)-7(d)-1(t)3到7之后由于自然解决的需要要从导音进入主音,所以再向上级进一次。

小调中3b-7是增五度,是不允许的(为什么不允许我还不知道原因),只能是下行减四度。

其实与中间声部的和弦转换一样,是用以在旋律无明显变动的情况下改变排列法的。 T声部上跳,变密集,下跳变开放。

从这里可以看出,原位三和弦是不适于做出混合排列的。 (来自第一章)

第八章 终止、乐段、乐句

这章与前面都不同,是讲结构问题的,就是相对宏观的结构。

“演讲是在时间中展开的,因而它是一种时间艺术。演讲一方面在观点和陈述安排上是一个整体,一方面它又可以划分为一些段落,我们称之为结构。结构之间由标点符号分隔。标点符号把一个结构的结尾与另一个结构的开始分开,这种分割与结构的规模无关。”

(就是说,不管符号分割的是段落还是句子,都可以。)不跟语言做类比几乎就搞不懂。

一个主题,单一乐思,完整音乐结构。两个等长结构(乐句)组成。

最后一句话十分好的说明了半终止是什么:两个乐句用句逗(可以说是两个句子的间隙,也指半终止)分开,并用两个不同的,在功能上又是相互联系的终止作为结束,这里的意思是中间是半终止的话,那么主要是D,要么S也可以,而最后的终止是DT或者ST,是停在T上,这种遥控是的长距离终止就是大结构背后的牵引力。表面上中间D最后DT,其实整个是个TD(半终止)T

所谓的最简单的完整音乐结构,就是说如果和诗歌类比(假设的),两行是构成诗歌的低限了。

习题主要是这种形式,4+4(总共八小节,各种扩展后面涉及。)

音乐不都是规则的,20世纪后就更不是了。

一个音乐结构的尾巴叫做终止,就好像每个诗句要换行的地方,或者诗句的结束。 最短的诗可以是两个乐句组成,中间的终止是第一行的末尾,结尾的终止是全诗的句号。

这段就是说的宏观“终止”(结构联系,潜在骨架)的概念。 这段几乎可以拿来写到毕业论文中。

终止这一章的学习的效果是进一步缩小判断范围,终止先确定掉也是可行的做法。

结束到T上的终止有正格和变格,结束到非T上的终止也有正格和变格(格也是语言中的术语。)

大多终止是V-I,因为功能性明确,ST的不明确终止往往是补充的(留一个回味,其实已经跟你说再见了,但是再来一个模模糊糊的“再见……”) 说是巩固调性也可以,结束处把tsd都呈现。

4(中间终止,半终止)+4(结尾终止,终止)+2(补充的变格终止。)

可以看出稳定或不稳定还是根据功能来判断的。 补充可以在非方正的情况下将乐句补充为方正。 ……

按伯恩斯坦的说法,音乐越模糊越表达,功能性不再是最重要的。

乐句不等长不一定是因为补充变格终止,这里是指做题是要多弹多听多唱靠耳朵判断 当然最后还是回到这点上来。

完满与不完满,主要还是看结尾终止。 结尾终止的条件: 1小节强拍; 2根音旋律位置; 3原位SorD到原位T。

不完满终止的条件:

1结尾主和弦出现在小节弱拍或; 2三音五音旋律位置或;

3转位的DorS进行到T(可以是原位根音),但低音不是终止型的四五度进行。

就是说中间终止是可以用非半终止的,可以用不完满的T来做中间终止。

T T(不完满) T(中间的不完满不是T的转位。)

a确定调性是为了判断功能结构; b确定乐句划分(靠听);

c确定中间与结尾终止的和声与和声进行(果然是为了缩小范围。);

d其实主要是说了第二句可以从任何和声开始,与前一句结尾构成DS也没关系;e可出现补充变格;

最后一项是与作曲相关的,注意乐句前后的联系; 有这样三种类型的乐句。(其实除了第一种,相对自由) g用方括号划分乐句或补充。

第九章 终止四六和弦

经过终止的学习,到这里做一个总结。通过处理终止,我们可以进一步缩小范围,然后在剩下的范围中处理平稳进行的旋律(记住旋律进行低音就近。),同和弦转换,45度三音的跳进这一系列问题。

终止四六和弦是对正格终止的丰富。

这里一开始就提到属和弦,就是说明K46是依存于V的,这两个和弦基本上是一体的。 46是数字低音,就是说上方一个是与5构成四度的1一个是六度的3,低音是55,与V一致,可以看做V的倚音和弦。

这里提到的复功能概念和斯特拉文斯基的复调性概念有所联系(以后估计会涉及到。) 级进下行到后面D的三音和五音(13-72)

之所以专门提到半终止,就是说当出现K46-V的时候(V为半终止点),必然有3-2或者1-7,不出例外。

结尾终止允许K46-V的跳进,然后是调式的自然解决(7-1) K46-V常伴随低音的八度跳进。

(四拍子或六拍子,分有强弱次强弱的,四是强弱次强弱,六是强弱弱次强弱弱。)为什么要比D强,可以这么理解,因为K46出现已经是表明和声到了D功能上面,他预先进入D功能并延迟了V的出现。

而V弱一点才能使得I出现时更有力。 总结,尽可能的出现在较强的拍子上。 可以K46(强)V(次强)I(强); 可以K46(次强)V(弱)I(强)。

三拍子的情况(强,次强,弱)

146的1保持到K46中,K46的5-1四度音的不屑和被削弱。 S-K46-V-I 常见连锁

不做准备的K46也是可以的,但主要用在半终止当中。(结尾终止的K46不做准备也是可以的,稍微不太好)